“数学+”作业设计初探

2023-12-22 00:55:11顾筱峦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学科融合作业设计

顾筱峦

【编者按】 作业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环节。“双减”背景下作业改革,要做到压缩“量”、提升“质”、保障“效”。作业的创新设计,成为各个学科研究和实践的焦点。本期《专题研究》栏目,介绍“数学+”“跨学科”“进阶式”这三种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方案。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學中,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尝试以数学学科内容为主体融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数学+”作业,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开放性的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关注数学的语言属性,设计“数学+语文”作业;关注数学的审美价值,设置“数学+美术”作业;关注数学的科学价值,设计“数学+科学”作业;关注数学的应用价值,设计“数学+劳动”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

根据义务教育“学科融合”的潮流及课标修订的统一要求[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小学阶段要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即跨学科背景下的数学学习[2]。由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尝试以数学学科内容为主体,融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数学+”作业,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开放性的跨学科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语文”作业设计:关注数学的语言属性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中的基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语文学不好,数学就学不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中间干系重大。”

因此,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名词)时,笔者尝试设计“数学+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将语言技巧(如“望文生义”)和数学思维(如逻辑推理)相结合。

例如,教学“倒数”概念时,笔者布置作业:查阅字典,了解“倒”和“数”有几种读音,理解不同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读准“倒数”这个词。面对这样一份作业,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学数学也要查字典?兴奋之余,学生很认真地查阅了字典,找到了数学中“倒数”的正确读法,还结合字典中的注释解释了数学中为什么称之为“倒数”。

完成了这样的“数学+语文”作业,后面认识百分数时,学生自发地找起了成语中的百分数;复习线段、射线、直线概念时,学生用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等词语解读这些数学概念……

当然,“数学+语文”作业不仅仅是查阅字典、寻找词语来理解数学概念,还包括指向数学审题分析的“数学阅读”,以及指向数学答题论述的“数学写作”等。总之,数学作业也需要咬文嚼字、听说读写。

二、“数学+美术”作业设计:关注数学的审美价值

数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感受、体验、欣赏以及发现、创造数学美(如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因此,数学和美术有天然的融合性。美术课程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大领域。设计“数学+美术”作业,可以从前三大领域入手,同时要注意,应以数学为内在实质,以美术为外在形式。

例如,在《比的意义》一课中,教师往往会讲到“黄金分割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和谐美与奇异美。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只能通过几张图片让学生粗略地感受。于是,笔者布置作业:选择一个你认为美的实物或者图片,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它的美。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历史,感受到黄金分割比作为一种特殊的比,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运用于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自发地继续“寻美”:走进植物的世界,认识“黄金分割角”,感受自然界的数学美;走进音乐的世界,用钢琴弹奏“π”的旋律,感受听觉艺术中的数学美……

如此,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美的认识,发展了数学的眼光。需要注意的是,常见的“手抄报”式数学作业往往徒有“漂亮”的美术作业外表,而缺少“探究”的数学作业实质: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版面的设计、绘画的造型、色彩的欣赏等方面,而甚少经历观察、实验、推理、计算、猜测、验证、抽象建模、数据分析等数学探究的过程。这是设计“数学+美术”作业时需要努力避免的误区。

三、“数学+科学”作业设计:关注数学的科学价值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能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和科学也有天然的融合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强调实验方法。设计“数学+科学”作业,可以利用科学实验的具象性、实践性,缓解数学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

例如,复习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时,笔者联系小学科学的“生物多样性”内容,布置作业:用你学到的统计知识了解校园里的植物。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要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先走遍校园,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再形成统计表,进一步制作条形统计图来直观呈现各种植物的多少,制作扇形统计图来呈现各类植物的占比……通过统计,学生惊喜地发现,校园里隐藏了那么多种果树,也明白了为什么学校的校树是香樟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其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可以刻画这些信息,从而发展了数据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进一步了解了这些植物,并为其制作了植物名片。

“数学+科学”作业的设计,不应仅限于教材内容层面的整合,更应充分挖掘数学产生的科学背景以及数学内容的科学内涵,以促进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科学价值。

四、“数学+劳动”作业设计:关注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的应用渗透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就是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数学+劳动”作业,让学生在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中提出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充分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时,笔者基于学校给五年级各班级划分了种植区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作业:在种植区种菜先要设计菜园,现有24根1米长的木栅栏,你能在我们班的种植区围出一个长方形菜园吗?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现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学生不仅运用数学知识得出了不同的围法,还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的围法进行评价:围成“一长条”(长11米、宽1米)不仅面积太小,而且形状太窄,不利于开展劳动;围成正方形(长和宽都是6米)最好,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图形更具有对称性,更方便合作劳动;受划定的种植区的限制,也可以选择“长7米、宽5米”“长8米、宽4米”等方案……带着初步设计的方案,学生来到班级种植区实地测量,发现宽度不足6米,只能选择“长7米、宽5米”的方案。围建菜园的过程中,有细心的学生又发现,各班级菜园之间要留出小路,方便通行。因此,最好采用“长8米,宽4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5):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7.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学科融合作业设计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中小学管理(2018年3期)2018-04-16 15:32:54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27:0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26:32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7:56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3:38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9:32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14: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