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2-22 15:16黄涛
师道·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明线议题革命

黄涛

革命文化作为党和人民历经艰苦奋斗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少年增强政治认同的精神营养。而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出生在2010年之后,对于革命传统的了解大多局限于阅读课外书籍和观看影像资料,认识较为肤浅,尚未形成体系。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学科。倘若思政教师用填鸭式和口号式的方法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一味地灌输知识,容易导致课堂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的严重撕裂,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

因此,如何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发挥革命文化的引领作用,对于肩负育人使命的思政教师而言,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本文将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把握线索,凸显价值引领

教师教学时,必须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的核心,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革命文化单元,在解读教材时要重点把握好史实明线和精神暗线,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增进政治认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主題,从近代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到今天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线”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暗线”是这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借助“明线”“暗线”落实革命文化教育呢?

(1)借助史实明线,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曲折、血泪斑斑的历史时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近代化进程,饱受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影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了稳定繁荣的新时代。教师需借助时间轴,理清这一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此“明线”作为参照系,引领学生走进纵深横阔的历史时空,体验革命年代的事件和人物,深化对历史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中,教材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师需以时间轴的形式,串联起前几课涉及到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当一幅幅历史画面在屏幕上一一呈现时,学生借助史实明线,更加清晰地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犹如黑暗中的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前行之路,中国共产党也随之应运而生。

(2)紧扣精神暗线,凸显革命育人价值

历史题材的故事性需要借助史实明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而道德教育则需要紧扣精神暗线彰显历史的育人价值,从而使革命史的重大事件更加丰富生动,人物更加鲜活,促使学生沉浸在历史叙事之中。

以“自力更生 扬眉吐气”为例,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的感人故事,或者结合新冠疫情讲述中国版本的战“疫”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信仰的磅礴伟力,补足精神之钙。

二、寻找印记,实现时空对话

入情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具备生活性,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通过真实场景的创设与应用,让学生感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就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来说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应用的。遥远的历史总会在生活中以各种方式留下它的独特印记,教师可以借助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素材,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方式亲近历史,架构起人物之间、古今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例如,在“虎门销烟”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创设情境,呈现印记: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见过这个地方吗?

聚焦浮雕,引出主题: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基座上有八幅汉白玉浮雕,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尊敬。第一块浮雕上刻的是“虎门销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现实中留下的印记,借助碑上的浮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搭建由生活通往历史的桥梁,能拉进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三、代入场景,丰富情感体验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对此,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些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存在“两张皮”现象。如果课堂足够好,还会担心学生不抬头吗?不是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而是不喜欢枯燥、照本宣科、毫无感情的道德与法治课。

为了消除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将革命精神的种子播撒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中。

(1)技术再现,拉近历史距离

教师可以通过文字、照片、影视等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利用丰满的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将学生带到苦难的旧中国,引发学生的悲悯之情和爱国情怀。

例如,第9课“开天辟地的大事”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在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时,旧中国是怎样的?(先由学生自主发言,随后屏幕播放旧中国人民悲惨生活的照片,并配上《二泉映月》的音乐)师: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风雨飘摇的中国和积贫积弱的人民,你感觉如何?想说些什么?

(2)表演再现,汲取信仰力量

在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时,思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社交媒体等渠道查阅史料,自主编写剧本,揣摩角色,排练剧情,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一个个典型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在演绎下“重现”,带领学生们走进近代史,与革命人物对话,实现沉浸式体验。

例如,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革命主题单元教学中,近几年备受观众好评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八佰》《长津湖》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这些影视片段塑造了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比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力量。学生通过电影片段情景表演,“穿越”时空,体验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切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小学生提供精神的壮骨冲剂,注入成长奋进的力量,坚定人生的方向。

四、开发议题,探究史实真相

议题式教学将情境性议题作为载体,以讨论性活动为主线,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议题式教学,能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分析、想象、反思中探究史实真相,对话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价值。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们可以开发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生成表达,培养使命担当。

议题一:在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北平大学生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要么在街头上抗议游行。如果你是当时的学生,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议题二: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学生振臂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议题三:时至今日,5月4日成为青年们的节日,号召人们弘扬五四精神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五、项目引领,体悟革命精神

作为一种建构式教与学的方式,项目化学习围绕一个主题,将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项目成果。将项目化学习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将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当事人,能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提高道德认知和核心素养,实现革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浸润。

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追寻长征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项目化学习,开展“绘路线——感漫漫征途之艰难”“讲故事——品芸芸儿女之英勇”等多样性活动,引导学生重温长征历史,明晰长征的远、险、难,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近年来,红色革命文化正以独特魅力“圈粉”青少年。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时,要把握线索、寻找印记、代入场景、开发议题、项目引领,把价值观之“盐”融入知识传授之“汤”,用理论之器、思想之炬打磨构建了一堂堂有意境、有活力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逐步增强政治认同。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创新探究”(课题编号:2020GXSZ04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明线议题革命
课堂教学的“明线”与“暗线”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一元微积分教学之思考
《拯救溺水鱼》中的叙事内容的明线与暗线
《清水洗尘》的网状结构分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