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八桂教学通”推进初中地理教学变革

2023-12-22 06:33:37江东洋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初中地理

江东洋

【摘要】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依托“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通过整合应用“八桂教学通”中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地理教学变革,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八桂教学通” 初中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068-03

“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以下简称“八桂教学通”)以多版本数字教材为核心,在教學课程组织工具、资源库、学科工具库、课堂活动库等基础模块的支撑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备课、授课及教学管理功能,支持教师课堂教学场景应用。借助“八桂教学通”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更为丰富、优质的生活案例,作为知识落地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地理原理,有效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从宏观视角呈现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本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表面的主要形态是海洋和陆地,并且知道了二者各自的占比和分布特点,并通过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培养了对地理科学史的学习兴趣以及区域认知和科学思维。在本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生将重点学习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探究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现状及主要原因,通过认识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今昔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形成地球上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认知基础,初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基于学生的以上学情,笔者确定了本课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科学史上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对科学史的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2)认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点,知道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3)通过认识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了解大自然的威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树立保护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和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与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下面笔者以“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借助“八桂教学通”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初中地理教学变革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为活泼,对新鲜的地理知识常常充满了好奇心,但缺乏持久学习的热情。要想让学生学会基于证据分析地理现象的学习方法、理解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有关知识、学会讲述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教师必须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从学生身边采集教学素材,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因此,在“海陆的变迁”一课,笔者先后创设了两种探究性学习情境。

第一种是利用身边素材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境。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块课前准备好的产自广西横县的石燕化石,告诉学生:“石燕是海生动物,与大量的海洋生物一起,经过岁月的变迁,长年累月地沉积于海底,慢慢地就变成了岩石,也就是我手上的这块石燕化石。”接着让学生传递、观察石燕化石,思考下面的问题:“海生动物的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广西横县呢?也就是说,它为什么会在陆地上被发现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最后一般都会提出下面的设想:横县所处的地方原来是海洋,后来才变成了陆地。这便是沧海变桑田的实证。

第二种是运用“八桂教学通”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教师借助“八桂教学通”中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学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并进行设问。首先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提问学生这表明了什么。其次呈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古村庄、古河道的图文资料,询问学生这表明了什么。最后呈现荷兰、日本、澳门通过填海造地改变海陆格局的素材。

经过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地球表面海陆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只不过人类感知不到或者感知变化不明显而已;第二,无论是陆地下沉还是海面上升都属于自然方面的原因,而像填海造机场等通过人类活动改变陆海格局的地理现象却是人为的原因。

本环节主要通过列举实际事例论证相关观点,引导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物品与地理知识进行关联,经历简单的思考、论证过程,得出合乎地理规律的结论,从而顺利引出本课的课题。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广西横县出产的石燕化石,用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给出有关海陆变迁合乎逻辑的猜想;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八桂教学通”中的图文资料,可以全面感悟海陆的变迁的多种原因,进一步培养分析求证意识,初步发展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二、探究新知,明晰理论

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特殊现象走向一般规律,是形成科学认知的前提。因此,在“探究新知,明晰理论”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在发展学生地理认知的同时,落实本课重难点学习内容。

首先,让学生经历游戏体验活动,学会论证大陆漂移说。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地球表面形态到底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有没有规律或者变化的方向呢?”然后组织一个“证明这是一张纸”的游戏活动:“为什么大西洋两岸,也就是非洲西岸轮廓和南美洲东岸轮廓看起来如此吻合,就像被划开的一样?它们原先是不是就在同一块大陆上呢?魏格纳又是运用哪些方法对这些事实进行论证的呢?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活动。”接着教师呈现游戏规则:将事先准备好的有文字、图画、线条的同样一张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两两合作把这张纸撕开,然后讨论并寻找出可以证明被撕开的两半纸实际上是一张纸的证据。在经历游戏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从两半纸的轮廓相互吻合、文字相互连贯、行列相互对应、彩条颜色一致且能相互连接、图画能够相互拼合、人物能够相互匹配等方面,证实这两半纸张是从同一张纸上撕下来的。此时,教师趁机讲述魏格纳“病床上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的启发,结合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的验证经验,再阅读教师通过“八桂教学通”展示的相关图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从非洲西岸轮廓和南美洲东岸轮廓相互吻合、陆地的地层结构相互吻合、两块陆地上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等方面理解大陆漂移说的科学性。最后教师运用“八桂教学通”中的动画演示资源,将大陆漂移从古至今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进行了直观演示、说明,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其次,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习得重点知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简单叙述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可以解释地表形态缓慢的变化过程,比如海洋最终可能会变成陆地,但是却不能解释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如火山、地震那般剧烈的形态变化。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继续探索,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即板块运动导致了陆地的漂移。”接着播放“八桂教学通”中的一段视频资源,给学生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使学生从中知道六大板块的形成过程及分布现状。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上讲台参与“八桂教学通”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实际操作(如图1),让學生在操作中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及边界。最后教师播放“八桂教学通”中的板块运动与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视频,强化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和结果,即相向运动导致碰撞和挤压、反向运动导致拉伸和张裂,并通过超链接视频播放板块碰撞和张裂时的地表形态变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再次,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突破学习难点。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各学习小组(6—8人)根据教师下发的学习任务单,对照地理图册里的世界地形图以及六大板块示意图,自行观察板块的边界地带有哪些重要的山脉和海洋,并在世界地形图上一一圈出。然后安排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两个任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一是预测红海的面积将如何变化,二是预测落基山脉的高度将如何变化。随后通过“八桂教学通”展示各学习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由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之后指导开展组间互评。组间评价要求既要评说优点又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说明。

本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层层设疑,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八桂教学通”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下,习得本课重难点知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趣味以及大自然的威力,进一步发展人地协调观。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于解决人类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在本课中,教师首先播放“八桂教学通”中夏威夷火山爆发的视频,触动学生对火山灾难的内心感受,继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火山、地震分布图,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以及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对火山、地震分布的影响,让学生尝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中国多地震的原因,从中发现中国因地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而地壳运动活跃的现实,之后展示汶川地震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危害。最后设置“身临其境”地震测试程序小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生地震时自己身处不同的场景应该怎样应对。游戏中设置的场景包括商场、户外、野外、家庭、影院等(如图2),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仿佛置身真实的生活场景,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而且习得了防震知识,明白了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运用“八桂教学通”播放现实生活中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汶川地震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地图归纳中国多地震的原因,在游戏中体验地震紧急到来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做避险的正确选择,进一步凸显大自然的威力,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应对自然灾害必备技能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维;巩固练习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进一步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在本课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绘制二者关系思维导图,继而总结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所绘思维导图进行点评,继而播放“八桂教学通”中的“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关系”的视频影像,进行最终的知识小结。知识总结之后,教师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点逐一展开课堂练习,并布置一道综合练习,强化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过程略)。

总之,“八桂教学通”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用其丰实的资源库、课堂活动库、学科工具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给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有内涵、有精确作用点、有效率、出成果,让学生学习更加有激情、有兴趣、有收获,从而有效促进了地理教学变革。

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校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该教学模式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体,负责知识的传递;学生如同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统一知识。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门课程的建构性特征日益凸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笔者借助“八桂教学通”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运用平台上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学科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学习素材,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和相关教学活动,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明晰理论”“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课堂总结,巩固练习”的教学流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使学生最终形成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业虹.依托数字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4):20-22.

[2]周业虹.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模式研究:以义务教育人教化学数字教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4):62-64.

[3]闻宇诗.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11-212.

[4]姚毓敏.借助“班班通”优化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2019(26):107.

[5]冯嘉茵.优质数字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澳大利亚”和“城市化”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4):6-7.

[6]李依璠.利用数字资源,服务语文教学[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32-35.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初中地理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江苏教育(2017年4期)2017-03-10 19:26:51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6:02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 10:23:06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6:05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8:17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
信息化条件下的中职德育教学变革
教师·上(2016年2期)2016-03-12 06: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