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创新发展之路

2023-12-21 08:34李志强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教师

李志强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知识以应对高考,更要重视塑造其个人品德,让学生知道“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认识到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有着同等价值,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逐渐提升,独立自主思考意识日趋成熟,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在形成过程中,外界因素极易对其造成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必须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加强德育工作,优化德育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虽然生理上已经表现出成年人的特征,但是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上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这些思想浪潮在无声中转变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处事风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对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中生来说,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产生了负面效应,这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德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新型的德育模式下成长,让其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够健康发展。

一、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应解决方案

(一)德育地位未落实

部分教师在理解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时存在误区,常常将二者视为对立面,认为二者不能同时进行。实际上,教学与德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分别针对不同侧重点提出的要求。提倡“教学为主”的理念是因为高中教育以课堂授课为主,将大量的课堂时间投入教学中,保证教学工作的主要地位;而“德育为首”则是出于对学校全面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考量,强调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确立德育在五育中的主导地位,并主张优先推进德育发展。在高中阶段,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德育教学工作應当重新定位,创新教学内容,制定一套系统而有序的德育教学方案。

(二)德育内容空洞

当前高中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德育内容较为空洞,缺乏具体性且没有实际的案例来支撑教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未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引人入胜的实际案例分析,学生难以在德育课程中产生共鸣,导致德育收效甚微。其中的关键原因是,教师在编写德育类教学课件时未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仅仅是机械地从课本上摘取大而空的理论进行讲授,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德育教材,对德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仅停留在完成规定任务上,忽视了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单方面的口头讲解。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设计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进行德育会更有趣味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德育目标。

(三)忽视学生诉求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学生的个人意识和想法往往被边缘化,教师对德育过程中“内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不应仅仅依赖于学校制度的约束和教师的硬性规定,而是更应该注重学生内心思想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应深刻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结合个性化指导,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二、营造高中德育氛围的有效措施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

在高中阶段实施德育,应注重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德育规则,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育其良好的道德素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拥有一个有法治和道德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格。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长远且深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些经典作品的传授。以名著导读《论语》这部儒家传统的文言文典籍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儒家文化价值,并在教学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等经典文言文句子时,组织学生分享对这些道德观念和个人修为的理解,适时对学生的个人品格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二)组织多元化的德育活动

培养学生茁壮成长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就是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语文知识开展合适的德育活动,如举办经典诗文朗诵交流会,为学生提供自主成长的舞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交流各自的阅读见解、感悟与收获,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培养他们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使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接受洗礼、共同提高,营造一个语文学习合作氛围。例如,在讲解《涉江采芙蓉》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谈谈故乡”的专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搜集与思想有关的古代诗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诵,使学生感知到不同诗文中关于“故乡”的深刻内涵,体会到诗人身处异地时的思乡愁绪以及思念亲情的情感,认识到采芙蓉不只是一个动作或景致,还代表着一种文化象征和情感的传达,进而领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多路径渗透德育

1.在课堂导入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宽广的知识背景,教师借助这些背景知识为学生开展课堂引导,以介绍作家、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方式为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作家生活和创作的环境中,深化学生对作品创作意图的感悟。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述朱自清的生平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身上那份崇高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认识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实质上是在刻画“人”。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正直不屈、坚守原则的人,借助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字词、短语和句子都承载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和创作意图,只有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元素,学生才能体会到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子,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并认识到这些关键元素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择简洁明了的教学方式,明确指出需要分析的语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分享独到见解,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分析课文《雷雨》中的句子“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剧情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一个雷雨夜,整个故事的设置和情节与雷雨紧密相关。作者运用象征技巧,隐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背景下,一场剧烈的变革即将到来,深刻映射出中国社会当时即将爆发的剧烈动荡。教师可以通过词句解析进行德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面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残酷与虚伪,激发他们立志成为有益于社会人才的情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的每篇文章都饱含深意和美感,仅凭教师的口述讲解很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如用图片和视频来展现文章意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提升审美能力,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文本学习。例如,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湘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相关诗句,并展示我国各地秋天的壮丽景色,点燃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在充满情感的状态下吟诵诗歌,体会作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情怀。许多高中语文课文选自著名作品,有些作品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引入这些影视剧片段,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追求自我意识,渴望得到一些个人空间。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个性主张,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既有强度又不失柔性的策略。如上文所述,德育不应该仅仅是单一的口头讲道理,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科知识的交融,让德育活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如结合课文内容手工制作教学辅助工具,这样既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根据文中描绘自行创作插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将心中的月下荷塘景致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选取部分出色的作品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对照文章内容找出绘画中的瑕疵,为课堂深入讨论打下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力。

(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历经沧桑而不衰、历久弥新,是高中生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传统美德中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体现了忠心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表现了推崇美德、仰慕贤人的社会风尚,以及孝顺、忠诚、信义、礼仪、廉洁、耻感的道德观念。以《师说》为例,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文章虽然简短,但是内涵极为丰富,观点明确且结构严密,论证力强,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一开篇就阐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总结了“师”的重要作用:传道、授业、解惑,进而推理出人非生而知之,必有所疑,有疑惑就应向“师”求解;从“传道”这一概念出发,进一步推论求学即学习“道”,所以无分贵贱、老幼都应该学习,“道”的存在就是“师”的存在。文章还正面阐述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通过孔子的言论和行为表明师徒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在某方面比自己更精通或者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师”。文章末尾解释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提到李蟠“能行古道”,指其能够承袭已渐失传的“师道”,乐于求教学习。因此,文章结尾实际上是通过表扬“行古道”来批评那些舍弃师道的先人,“古道”与文章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形成呼应。教师要深入讲解这篇课文的含义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借助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志,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担当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不仅要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还要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不断深化“立德樹人”理念,以此为基础来打造符合现阶段教育模式的新型德育体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优化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学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