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华
校园足球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它在学习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着体育与德育共同教育的效果,对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对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开展课题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是可行的,研究效果明显。
一、研究目的
这一课题是针对发展校园足球、提高学生体质提出来的,随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的推出,对校园足球项目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足球要做到全员参与,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要得到更好的发挥。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对开展好体育锻炼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更大的挑战。在“双减”政策下,更多的学生走上运动场,健康的意识和生活习惯逐渐加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许多学校把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优化全校体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足球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改变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
红桥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以样本校二至四年级学生为例:研究对象n=672人,其中男生348人、女生324人。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学校开学初在制定体育全年工作计划时,将学校德育处、教务处、体卫艺处、教学科研处、后勤保障处各部门工作职责进行了统筹规划,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保驾护航。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积极进行校园足球运动的推广、实践,使足球運动更好地向纵深发展,形成学校体育品牌项目。
(一)以“主动发展、快乐足球”为目标,开展校园足球的有效途径
1.小学二至四年级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近几年,学校根据生源变化,针对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充分利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势头,以“主动发展、快乐足球”为理念,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自身特点,制定了符合本校特点的足球校本课程。在学校二至四年级进行了实践。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天津市体育教材教学进度编排中30%的自选教学内容,充实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每学期开设20课时左右。校本课程的设计杜绝只面向足球特长生较少的群体,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足球校本课程内容安排重在体现“普及”,授课教师运用多种激励法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课程学习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足球理论知识学习、足球规则学习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
2.利用大课间进行自编足球操的推广。
学校充分利用上、下午大课间时间,结合足球专项技能动作编排了适合小学生练习的足球操,并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学习了足球的基本动作。每次大课间,学生看到整洁、平整、漂亮的运动场就激发了运动兴趣,学生走上操场就跃跃欲试,在上面奔跑雀跃、躺卧翻滚,满足了学生要与场地亲昵的心理需求,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环境育人的效果。
3.用足用好课后素拓活动时间。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到课后体育素拓活动中,学校充分利用每天素拓活动时间开展足球运动项目的练习和培训。由学校擅长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担任素拓课辅导教师,教师结合学生的运动水平制定本校足球素拓活动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辅导内容包括颠球、运球、踢球、顶球、截球、抢球、停球等基本技术动作。练习中,视学生运动水平和能力,采用分层教学、集体练习、针对辅导等形式开展足球基本技能学习。
4.积极开展校内班级足球联赛。
学校在积极推广和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同时,每学期组织开展校内足球班级联赛。“联赛”内容依据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和年龄特点,以趣味性、协调性、对抗性等特点进行比赛。要求班班参赛,男、女各一队,达到更大参与率的同时,起到发现足球幼苗的目的。
5.学校足球运动项目梯队建设。
学校在普及和推广校园足球运动的同时也十分重注学校足球专业运动队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足球体育器材,根据不同年龄配备小号足球200个以上,适用于一、二年级学生水平的4号足球100个、绳梯6个、挡板2副、小球门10副(3人制和5人制)、小型足球场地(自然草坪),保证日常校级足球运动队训练的开展。校领导十分重视校足球专业队的发展,积极与区教育局主管科室沟通,聘请区体育局具有国际亚足联D级教练员资质的优秀教练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执教。结合队员运动水平进行合理分组,做好运动队梯队建设,每周利用周二周四下午、周六上午进行90分钟集中训练,大大提高了学校足球运动队训练的系统性和技战术水平。
(二)学生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前后身体情况的变化
课题组成员对样本校实验年级学生分别从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前、后数值对比分析。
1.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后,精神状态有显著变化。
实验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大课间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足球操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走上了操场,走到了阳光下,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活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基本技能学习的热情高涨,同学间互相学习、交流、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2.随机抽取四年级男生进行肺活量测量均值比较。
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专业的授课、练习、素质训练,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心脑血管的发育,提高了学生奔跑速度及耐久力素质。
3.实验校二至四年级学生机体、骨骼生长发育好。
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体重有明显变化。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加速了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促进了学生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4.四年级学生一分钟跳绳技能发展情况对比。
课题组教师以一分钟跳短绳为例,对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实验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实践,学生优秀率、合格率明显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力量、耐力等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升。
5.学校二至四年级学生膳食、睡眠情况比较。
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学校672名学生日常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生活习惯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明显改变,精力更加充沛,学习更加专注,锻炼更加积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慢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多年来,学校足球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学校在主动教育理念指引下,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为办学思路,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目的是促进学生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乘着“双减”政策的东风,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有利推动了校园足球运动的积极开展,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学生是受益的,学生喜欢足球项目,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激情和热爱。通过足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大课间足球操的推广、课后素拓训练的练习、学校足球运动队不同层次的梯队建设等,为校园足球运动在学校内多途径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和推广作用,学生身体健康得到显著提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建议
1.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做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校园足球工作不断发展。3.“双减”是助力体育教育不断完善和扩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实施途径。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一般课题“校园足球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450329B)的研究成果。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