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丰秋
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疑能促思,更能激趣,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与进步。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疑激思”这一教学模式,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或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一、设疑激思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重要影响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都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价值,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很难进行自主思考与主动表达,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实提高。而设疑激思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并以此构建适合学生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从被动回答问题转变为主动回答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的公式与概念更是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化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将会直接决定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态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仅不可怕,反而很“可爱”。设疑激思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教学需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对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课堂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氛围沉闷。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的思考,设疑激思模式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疑激思模式的带动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学生搭建起“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在这一过程中,教師会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与表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氛围朝着和谐、轻松、民主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设疑激思的教学模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基于同样的问题在合作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设疑激思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设疑激思的关键在于激思,重点在于设疑。只有基于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精心构思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立足于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与思考。然而,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程式化,既无法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又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导致课堂设问只停留于表面,而无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教师在课堂设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创新性原则,保障问题设计“不同寻常”“剑走偏锋”,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让学生愿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多方位进行思考,能够拨开问题多样化的外衣,看到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落实所学知识。
(二)趣味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基于此,问题的设计应当体现出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中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兴趣点,挖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具有探索兴趣的要点展开问题设计。不仅如此,趣味性原则还要求教师打破传统问题设置中刻板化、程式化的桎梏,丰富问题形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层次性原则
设疑激思,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这些问题让学生有思路、有方法,如果问题设置难度过大,那么学生很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思维无法深入,而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简单,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只能停留于表面。要想激思,教师应当充分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既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点,又要成为学生思维深入的“脚手架”。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激思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思维就停滞了,难以进行深入拓展。这是因为,教师虽然为学生设置了疑问,但是没有为学生提供可供攀爬的“学习支架”,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处思考,更不知道该如何思考。基于此,要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当在问题设置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圆的定义对很多学生而言较为复杂和抽象,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思考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用长方形或三角形做车轮会怎样?”学生能够轻松回答:“如果用这两种图形,那么车子无法正常行驶。”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如果用椭圆形做车轮呢?”学生回答:“那样的话,车子行驶过程中便会颠簸不堪。”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的形状只能是圆形呢?”这时学生便能充分理解圆的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也能够将这一知识点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比较问题,拓展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缺乏对设问的重视程度,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循规蹈矩,只重视对知识的吸收,却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较为基础,但是这些基础知识不应当在学生的脑海中孤立存在,而应构建成为科学合理的思维网络。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设问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比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区分,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知识点混淆的情况。学会区分和整理所学知识,既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能力,又是思维活动的关键路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准确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具体形状,学会区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并利用轴对称来进行三角形的绘制。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让学生梳理整合、分类对比与三角形有关的所有知识,把握三角形的性质,在拓展思维的同时,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常见错误,进行纠错设疑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作业、考试或者课堂问答中出现错误都是正常的现象。然而,不少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纠错环节,认为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改正错误就算完成了教学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出学生思维上的问题,教师纠正的不应当只是一道题的错误,而是学生思维的问题。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常见错误,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纠错设疑,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最终在改正错题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闰年”相关的知识点。许多学生针对闰年相关的年龄计算都会出现错误,例如,小红过了7个生日,她的哥哥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请问小红和哥哥相差几岁?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差了4岁。”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典型错误,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引导。先让学生思考这一答案是否合理,学生很快便能意识到要将关注点放在哥哥只过了3个生日上,并思考在哪种情况下哥哥只能过3个生日,从而想到哥哥的生日应该在闰年的2月29日,所以哥哥的生日四年一次,今年12岁,与小红相差5岁。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结论、进行讨论、找到答案,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每次做题之后都要反推检查的思想意识,又能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打破僵化思维,对多种情况进行讨论,在提高正确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设置自由空间,激励主动思考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提问的设计者与发起人,學生作为问题的解答者,紧跟教师的步伐进行思考。然而,这种教学设计没有给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机会,容易让学生思维活动的自主性停滞不前。小学阶段,教师尚可“大手拉小手”,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教学难度的增大,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习质量。基于此,在设疑激思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既要会提问,用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想、大胆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摆脱定式思维的桎梏。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圆锥的体积。在讲解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自主联想。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猜测,于是不少学生联想到锥体的体积可能是长方体体积的一半,这样的思路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再如,讲到单位换算时,针对1立方分米与1立方米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换算,大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切实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设疑激思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互动,受到教育教学者的重点关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遵循创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置比较问题、运用常见错误以及设置自由空间等方式,让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奇效,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光彩。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设疑激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2-262)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