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伟桦
(平和县育才中学,福建 平和363700)
为了突显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并更好地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将“综合性学习” 这一学习领域修改为“梳理与探究”,并将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就本质而言,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综合性学习的“升级版”。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这一课程组织形态已经从语文课程的边缘进入了语文课程的中心,这意味着语文实践活动将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和常态。[1]因此,将综合性学习纳入常规教学,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 一体化的意识”。对教师来说,“ ‘教—学—评’ 一体化” 应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借助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等。[2]把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评价促进课堂教与学正向的动态发展,最终让学生在评价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从而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 ‘教—学—评’ 一体化” 强调教学、学习、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并将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3]基于此的综合性学习应先设定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目标,并协同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为例。最初,笔者仅依据教材里的“资料夹” 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但通过逆向倒推对应课程标准发现,这样的学习目标过于偏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价值领域,并未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且没有同步设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无法实现“教、学、评” 目标的融通性,不能真正地做到一体化。因此笔者决定基于课程标准,同时明确三项目标。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这一课题,主题上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的部分,可以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学科学习” 等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教学内容主要载体可以是有关孝亲敬老的汉字、书法、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当代人物故事、古代诗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2]
为了防止学习目标的泛化,笔者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教学提示、评价建议等方面的内容)、七下语文教材、七下教学参考书、开课班级学情等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以下目标:
1.能运用语言、文字、表格、图画、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2.学会梳理自己搜集到的语言材料,培养分类、分析、归纳等思维意识与能力。3.懂得“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含义。懂得感恩,做到关心父母,体谅父母,敬爱老人。
1.通过提供展示的舞台、表达的机会以及评价量表等,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2.通过提供教学支架(归纳表),指导学生梳理自己搜集到的语言材料,培养分类、分析、归纳等思维意识与能力。3.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与现场交流,让学生懂得“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含义。懂得感恩,做到关心父母,体谅父母,敬爱老人。
1.学生能运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2.学生能有效地借助表格梳理自己搜集到的语言材料,培养分类、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3.学生能清楚连贯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感想与感悟,懂得“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等。
“ ‘教—学—评’ 一体化” 指向有效学习,应实现语文实践活动与评价任务的二位一体,保障教、学过程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形成可观测的学习场域。[4]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初期,笔者曾以“ ‘孝’ 的过去、现在、未来” 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但随即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突显了汉字的演变史,实则逻辑不通。后来,笔者先后围绕着“ ‘孝亲敬老’作品推选活动现场” 和“‘孝亲敬老’ 知识竞赛” 进行教学设计,但皆因活动环节目标指向不明确而被自我推翻。
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于是笔者决定设置一个大情境,以一个驱动任务串联起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同步匹配评价任务。
由于开课班级的学生以住校生居多,他们日常与父母亲人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和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笔者以5 月份的劳动节假期为契机(开课日期为5 月11 日),以学生自己孝亲敬老的相关实践与体验为切入点,设定了以下日常生活情境:
“5 月14 日是母亲节,6 月18 日是父亲节。我校决定结合这两个节日开展‘孝亲敬老月’ 活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们可以在这次活动中做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订一个活动方案,并在五一劳动节期间执行,具体活动类别可参考下面的活动辅助单。期待着我们班的学习成果能在这次活动中脱颖而出,走上学校的活动展示舞台。”
综合性学习一般经历课前准备、课堂展示交流、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考虑到学生平常并未上过综合性学习课,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向学生提供了活动辅助单和个人孝亲作业建议表。活动辅助单内例举了综合性学习常见的活动方式以及学习成果,还设置了“活动方式说明与作品评价标准” 一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爱好,借助辅助单和个人孝亲作业建议表,拟定小组或个人方案,并依据辅助单里的评价标准进行相关创作。
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活动的密度,精心设计活动的梯度并保持开放的向度。[3]为了追求少而精、活而实的课堂,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前述学习目标,对应“梳理与探究”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设计了“‘知—行—省’ 孝亲敬老” 的活动环节,并在其中镶嵌评价任务。
根据教师板书的“孝” 的金文,借助《说文解字》了解“孝” 的含义。了解“孝亲敬老月” 活动。
知孝亲敬老,归纳语言材料。评价任务一: 按一定标准分类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累的意识。1.展示、简评优秀的书法、办报、打卡类作品。2.设疑: 如何处理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语言材料? 3.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归纳表”,梳理、归纳自己搜集的语言材料。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
行孝亲敬老,鉴赏践行视频。评价任务二: 借助“作品命名评价表、作品文案评价表”,明确、清晰、简洁地评价践行视频里命题与文案的优劣,并以此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1.播放学生制作的践行视频。2.借助评价表,评价践行视频里的命题与文案。3.小结如何写出优秀的命题与文案。
省孝亲敬老,表达活动感悟。评价任务三: 借助“语言表达评价表”,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感悟等),并懂得“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等。
现场谈感悟。简要叙述孝亲敬老的实践,描绘印象深刻的画面,反省深思。可以拟写一个题目和一篇短文,并至少运用一个有关“孝亲敬老” 的相关名言、诗句或故事等,可以借鉴前面的归纳表。(先个人写作,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通过教师画出爱心的图案以及讲解,明确: 无论“孝” 的字形如何演变,孝心是永恒不变的。播放学生制作的视频《感恩的心》,全班合唱。(通过积分选出表现最佳的三个小组,接受课后表彰)
【作业布置】
1.通过书信或当面表白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将孝亲敬老真正践行到日常生活当中。2.修改完善学习成果,通过写作、制作活动美篇或制作活动记录视频等形式,分享这次活动的经历、感受或反思。
在笔者的教学设计当中,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借助活动辅助单基本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三;在课堂展示交流阶段,环节一、二,评价任务一、二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目标一的达成。环节一、评价任务一同时可以促进学习目标二的达成,环节三、评价任务三则进一步促进目标一和目标三的达成。作业的布置导向课后反思,也可以检验和深度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总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镶嵌评价任务,创建可观测的学习场域,帮助学生主动自我学习和相互协作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 ‘教—学—评’ 一体化” 最大的优势是评价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在“内循环评价系统” 中,教师可以根据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及时评价,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8]
例如,环节一里的资料归纳表(如表1),笔者权且当作评价量表来使用,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填表情况,检验学习目标二是否达成,同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素材资料库。
表1 “孝亲敬老” 资料归纳表
在环节二、三中,笔者一共提供了“作品命名评价表、作品文案评价表(如表2)、语言表达评价表” 3 份评价表,以期让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以促动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表2 “孝亲敬老” 作品文案评价表
评价表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 四级。A:完全符合;B: 大多符合;C: 基本符合;D: 不符合。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最初对归纳表的填写一脸茫然,显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并没有分类归纳的意识,也不明白填表的意义。笔者预设到了这一情况,随即引导学生遵循“有课外有课内、有古有今、有正有反、有经典有流行、有雅有俗” 的原则,进行相关资料的归纳,并建议学生平时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纳积累,积少成多,建构自己的素材资料库。从学生最后的填表情况来看,目标二在课堂上已基本达成。
在鉴赏践行视频的环节中,笔者原以为学生能借助评价表,运用评价内容的关键词进行客观评价。课堂实施时,学生的评价却较为随意,不能围绕着评价表,仅从主观感受评价视频的好与不好。随后评价的同学,又总是会重复他人的评价,没有创见。
于是笔者调整教学方案,借助评价表向学生示范如何评价,并相机引导学生辨析对比标题、文案、学生评价语中的同义词或同义句,肯定学生的优秀之处,强调评价用词的准确性、个性化与文学味,从而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语感,进一步达成目标一。
在表达活动感悟时,部分学生过于偏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抒发,虽感情真挚却有偏离语文的实践活动的迹象。笔者紧抓学生表达交流时语言的风格、词句的感染力等语文元素,借助评价表开展教师的点评以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增值评价提升综合性学习效果,让全体学生成为读写听说的实践主体,从而基本达成目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