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学科品牌建设机制构建与实施
——以厦门第六中学数学学科为例

2023-12-18 06:42苏圣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成果建模育人

苏圣奎

(1.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福建 厦门 361012;2.福建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我国关于教学成果的评选始于1988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设立国家“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随后,1994 年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随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2014 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励范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 年评选一次,教育部先后在2014 年、2018 年和2022 年组织了三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总共评选出特等奖6 项、一等奖168 项、二等奖1265 项。这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聚焦学科教育、课程教学、德育思政、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综合改革等研究领域,不仅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多元创新。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最高学术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可比肩科技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指出,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1]在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简称厦门六中) 以深耕30 多年的艺术教育、创造教育等办学特色为切入口,深入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价值内涵,积极探索以学科教研品牌建设推动教学成果培育的机制与路径。

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新时代对基础教育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教学成果的探索与培育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教学变革和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发挥导向功能,促进教师发展

优质教学成果的评选是对相关项目进行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的考查,应具备先进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实效性。[2]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申报、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效果检验、反思优化、经验总结、成果凝练、交流推广等研究工作,还要促进成果的“物化”,即从现实形态到文本形式、从论文著作到教学方案、从工作设计到实施模型,从而构成教学成果的核心内容。[3]这个过程能有效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科研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完善教学思想,同时促进教师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案例、论文、著作、专利和获奖证书等有形成果,形成推动教师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为核心要素,关注成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检验成效。[4]教学成果的培育往往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来源于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着眼于学校和学科实际情况,从课程建设、教学组织、资源配置、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调研现状、查找问题、反思总结、优化修正,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其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实践方式,在历史积淀中得以传承、提炼、升华、创新和优化,促进优质教学成果的培育与生成,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 推进区域变革,提升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价值在于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通过提炼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教学方案或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应用和推广,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推动区域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5]此外,教学成果的推广还应通过举办研讨会、教学开放活动、接受媒体采访和报道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宣传,让更多学校和教师了解、学习和借鉴,并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进行实践的再检验,不断扩大成果应用和检验的范围,使优质教学成果进入“实践—检验—推广—再实践—再检验—再推广” 的良性循环状态,形成区域带动效应。

二、指向教学成果培育的学科品牌建设机制构建

教学成果不会自发形成,其培育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精耕细作、长期积累、总结凝练,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逐步成形。那么,应该如何挖掘教学成果项目? 如何推动教学成果的培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厦门六中通过构建“树立品牌意识—设置评价指标—组织展示活动” 的学科品牌建设机制,挖掘学科优势,开展学科品牌建设,推动学科教学成果的培育和生成。

(一) 变革发展理念,树立品牌意识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变革学科发展理念,从“追求分数” 走向“树立品牌”。与追求学科教学成绩相比,树立学科品牌更加强调学科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科学规划和创新实践、满足三者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提升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形成学科特色品牌。厦门六中以“树立学科品牌,促进内涵发展” 为导向,从学科品牌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和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制定了《厦门六中学科品牌建设工作方案》,聚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由各学科教研组提出品牌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聚焦品牌核心价值,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前沿理论,树立“以创新驱动学科品牌发展” 的发展理念,提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围绕学科优势开展教学实践和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成果培育和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二) 设置评价指标,导向品牌发展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反馈学科品牌建设成效的核心工具,构建学科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学科品牌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厦门六中依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和学科品牌建设的任务要求,制定了包括“学科实践” “教育科研”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品牌影响” 5 个一级指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15 个二级指标的学科品牌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学科教研组为评价对象,开展学科品牌建设成效的评价。构建具有创新导向和激励作用的学科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学科教学成果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厦门六中学科品牌建设评价指标信息表

(三) 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品牌生成

开展学科品牌建设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推进学科品牌建设的有效抓手,可以帮助各学科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品牌定位、教学方法、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有利于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优化品牌建设思路。厦门六中每个学年组织一次学科品牌建设成果展示活动,由各学科教研组总结一年来的学科品牌建设情况,形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和展示PPT,由各学科教研组长上台进行汇报展示,并邀请校外专家、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担任评委,根据“学科品牌建设评价指标” 和现场展示的表现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评选出学科品牌建设的年度“优秀学科”。经过多年学科品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各学科教师积极投身学科教学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特色品牌,如音乐学科的“阿卡贝拉” 合唱、美术学科的“皮影戏”、数学学科的数学建模、地理学科的科技创新、体育学科的“智慧女足”、通用技术学科的结构设计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品牌竞相发展的良性竞争态势。

三、学科品牌成果培育的实践路径

在学科教研品牌建设机制的推动下,学校教学成果培育成效显著。数学学科品牌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学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和地理学科品牌项目“融合科技创新的地理实践课程建构与实施” 获得2022 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音乐学科的“音乐启迪梦想,艺术滋养人生——厦门六中艺术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获得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校三个教学成果关注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和育人方式变革,是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缩影。以下以数学学科品牌项目为例,简述学科品牌成果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 关注时代需求,明确研究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扮演“承上启下” 的重要角色。为了推动中学数学学科育人方式改革,对接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厦门六中数学教学团队关注各学科的高中课程标准,聚焦模型思想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美术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强关联性,发掘数学建模在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数学建模活动为载体,开展数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 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学科实践

数学学科品牌建设针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校本课程缺失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依托学习进阶理论,提出以数学建模进阶式课程体系(简称“数模三阶课程” 或“MRS 课程”) 培养知识、见识、胆识俱佳,具备自主、自律、自信品质的“三自三识” 创新人才的育人机制,以及一套中学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解决方案,即以STEAM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理念,问题式、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开展中学数学建模进阶式课程教学,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推进中学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发展。

MRS 课程体系包括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必修课程(M)、研究性学习课程(R) 及STEAM 校本课程(S) “三阶” 校本课程(见图1),[6]面向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以“学科融合—课程融合—师生融合”多元融合为发展理念,“大学—中学—企业” 协同育人为实施载体,结合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社团、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京师数学建模教育实践基地、厦门地区数学建模联合研习活动五大课程活动平台(见表2),[7]构建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8]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社团交流合作,在实验室动手实践,在实践基地应用创新,使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地拓展知识、见识和胆识,也能“脚踏实地” 地修炼自主、自律和自信品质。

图1 MRS数模三阶课程结构图

图2 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数学建模综合活动平台

(三) 参加竞赛活动,检验教学成效

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核心标准。在经历MRS课程的进阶学习和活动平台的实践磨练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数学建模活动经验,研究团队的教师们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竞赛活动,在实践中育人,丰富教学策略,检验教学效果。近六年来,学生参加IMMC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版块等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3 项,省、市级奖项156 项,获奖学生达500 多人次,申请国家专利12 项,教学成效显著。在收获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积极申报1 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 项教育规划课题和7 项省、市级课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数学建模及其应用》等核心期刊和专业刊物,并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全国博士后论坛、省级教学开放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影响力,实现“师生共进”。

(四) 促进品牌推广,形成教学成果

学科品牌建设的各项成果经过加工、提炼,总结形成具有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的教学方案,在被应用到教学实践的同时,通过构建学科品牌成果发布和转化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成果推广至更大范围进行实践检验,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例如,学校联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举办了四届厦门地区数学建模联合研习活动,组织厦门全市和福建、上海、江苏、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市100 多所学校的5000 多名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活动经历“课程学习—提出问题—发布问题—问题解决—论文评审—展示问辩” 六个阶段,历时1 个多月,由厦门六中、深圳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师和专家联合提供线上直播课程,实现了大中学跨区域协同育人。厦门地区数学建模研习活动不仅为区域内外的中学师生提供交流数学思想、展示数学建模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又助力“数学建模” 品牌项目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形成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区域影响力的教学成果。

四、结语

放眼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开展各学科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教学成果培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校、学科和学生实际,深入探索学科品牌建设、教学创新改革、多元人才培养等重要领域,又要统筹长远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在应用和推广中改进和优化,不断积蓄成效,促进教学成果成为推动“生师校” 协同发展的原动力,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成果建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工大成果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