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双减”政策要求,全面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可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进一步减轻初中生的作业负担。文章分析“双减”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结合实际作业设计案例,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策略,对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陈英(1974 —),女,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优化作业设计,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作业管理机制,明确初中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优化作业结构,科学开展作业指导。我国多年来一直都在推进作业改革,目的是将“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意义
(一)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优化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可以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作业的功能,分析、判断学生学情,巩固学生学习基础。教师不断研究作业题目,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原有作业体系中融入不同形式的趣味作业,剔除重复性、机械性内容,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质量,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1]。
(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数学教师根据“双减”目标,布置分层数学作业,不仅可以落实“减负增效”目标,而且有助于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利用个性化作业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可以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数学课堂。一些初中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分层作业,可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实现进步。
(三)培养正确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相符,避免“一刀切”式作业设计,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取得进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双减”政策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突出作业内容的引导性,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提供明确指导,弥补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初中数学教师秉持创新理念,在作业设计中融入创新型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了解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投入学习,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把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不同的学习问题,有助于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问题,充实作业内容,进一步完善作业结构,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拓宽解题思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和今后发展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难度较低的基础性作业,巩固学习基础
基础性作业是基于课程标准、针对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作业。“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作业,以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依据政策要求和课程标准,设计难度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作业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自身的数学学习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基于作业内容精选题型,剔除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内容,确保作业的数量、难度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回顾所学数学知识,巩固数学学习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与基础概念知识相关的基础习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习题,经历探索计算规律的全过程,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要在作业中布置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更直观地理解乘方运算的特点。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体积、面积分析问题,将基础知识与数学方法类比建立起联系,在作业中渗透转化思维,助力学生完善相关概念的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解题,对基础数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了巩固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计算题“(-10) 2、(-10) 3、102、103”,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得到以下结论: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难度相对较低的习题能让学生获得充足的自由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难度相对较低的应用题:(1)一种细胞在半个小时之内,可以从1个分裂成2个,在2小时过后,这种细胞将分裂成几个?(2)“3×3”魔方中的小正方体数量是多少?这两道应用题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与数学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运用所学乘方计算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分析不同的问题,完成大部分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形式多变的实践性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创新作业形式,將趣味元素与数学作业融合,设计有趣的数学实践性作业,能进一步完善作业体系,让学生通过完成实践性作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自身的实践素养。初中数学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以及“双减”政策要求,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作业,利用多变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践性作业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画轴对称图形”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知识为学生设计绘图、分析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按要求作图的同时,增强几何直观意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与画对称轴的方法,区别相关概念,感受几何图形之美。教师可以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寻找对称点、对称轴”作业,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中标出对应的对称点和对称轴,巩固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图形、一条直线,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通过作图,理解对称轴的特征和找对称轴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方格图,让学生以方格图的中线为对称轴,沿实线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通过比较来验证画法的正确性。几何知识学习与实践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让学生完成以下实践任务:用给定的圆、三角形、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轴对称图形,利用生活元素写出有关图形的解说词。这一任务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在完成不同形式的数学实践作业后,学生能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理性认知,产生源源不断的热情,体会到学习几何的乐趣。
(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满足不同需求
教师综合考量作业全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内容,可以优化数学作业结构,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满足其多样化的数学学习需求[2]。挑战性作业难度相对较大,能够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完成情况,在原有作业体系中融入部分挑战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满足其不同的数学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先利用复习题引导学生回忆同类项合并的相关知识,理解“字母不变,系数相加减”的合并原则。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具有一定计算难度的习题:(1);(2)。以上两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通过解题,发现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是可以合并的。为了培养学生化简二次根式的能力,教师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指导学生进行解题:(1)化为最简二次根式;(2)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 能否进行合并”,并写出“”的解题步骤,利用具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帮助学生检验课上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分析、解决具有难度的问题:已知4 x 2+ y 2-4 x -6 y+10 = 0,求( ) - ( )的值。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验学生的等式变形、配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加减运算、化简等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解题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基础数学知识,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经验。
(四)优化数学课后作业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要求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師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并做好答疑辅导,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作业内容。评价是作业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不同形式的评价语言优化课后作业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内在学习动机,及时了解自身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与不足,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设计多样化数学作业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作业检查机制,为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向学生提出全新的学习要求,充分发挥作业的评价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3]。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从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方面入手设计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全面点评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可以利用形如 x 2 = a(a ≥ 0)和(m+n) 2= a(a ≥ 0)的方程,设计通过降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习题,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基础概念以及解法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自主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交流,总结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利用求根公式 x = ,分析 b 2-4 ac>0、b 2-4 ac = 0、b 2-4 ac<0三种情况下方程的实数根,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学习水平,明确自身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语言,启迪学生回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整个过程,使其明白本课的难点是对各种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的选择,各种解法的优缺点都要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全面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作业的面批讲解,不断优化作业评价,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与水平,设计不同形式、难度的作业,可以促进作业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立足“双减”政策要求,设计难度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作业、形式多变的实践性作业、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丰富作业形式以及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优化课后作业评价与指导,增强数学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馨元,张丹.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2(15):77-79.
[2]李洁琼.谈初中数学作业讲评课中的三大抓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0):87-88.
[3]岳立志.初中数学多元化作业优化布置措施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