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密度和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育人任务为主要目的,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哲理诗《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策略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题西林壁》;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韦韬(1992—),男,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模块,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读的古诗词之一,蕴含着极为深厚与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哲理思想,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教学素材与资源。鉴于此,文章从简要分析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及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哲理诗《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对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一、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赓续传统文化之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的认知表现,也是学生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需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之一[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立足于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与艺术特点,加强对其文化内涵、民族审美心理与人文底蕴的开发挖掘,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诵读诗句和词句、揣摩诗词意象、领会文人情感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进而形成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最为基础与核心的课程之一,肩负着为小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形成正确三观、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的重要育人任务。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具有较大的占比,且贯穿于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充分挖掘与利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出发,对身处成长和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在丰富小学语文课程内涵、拓展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同时,助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具有特殊的格式、韵律和极为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大致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等,在韵律、格式、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具有无与伦比与超凡脱俗的审美追求。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加强对其中所蕴含和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带领学生感受、体验与欣赏古诗词,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得到丰富,进而使其在发现诗词之美、理解诗词之美、表现诗词之美与创作诗词之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审美观念[2]。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一)重背诵,轻吟诵
极为考究的遣词用句与十分注重押韵的平仄格律,是古诗词语言文字魅力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向学生传递与弘扬我国优秀语言文字文化的关键知识内容。然而,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往往秉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与积累古诗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语言文字、格式韵律等的品析与诵读。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还会大幅削弱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与育人价值。
(二)重智育,轻美育
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主题、勾勒意境与渲染氛围等作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古诗词诵读、古诗词研读与古诗词赏析,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心比心地思文人所思、闻文人所闻、感文人所感、悟文人所悟,实现深度且有意义的古诗词学习,还能够陶冶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沉淀小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实际教学情况而言,仅有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让学生抓住诗词意象进行诗词赏析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仍会将古诗词教学重点集中在提炼、讲解诗词大意和分析诗词重点字词等方面。以如此方式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难以感受到诗词的诗情画意之美,还会形成“古诗词学习无用、无价值、无意义”等错误认知,进而阻碍与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重积累,轻感悟
“以学为中心”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生本化教育理念。教师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理念贯彻到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悟诗词意境和情感,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与诗人、词人产生情感共鸣,在思想与情感的交互和碰撞中进入深度鉴赏、深入感受的高质量语文学习境界。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将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填进学生的头脑中,使得学生常常缺乏大量的精力與时间去品鉴和感悟古诗词。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会因此而难以得到本质性的提升[3]。
三、以《题西林壁》为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赓续传统文化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分析,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围绕《题西林壁》一诗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古诗词融合教学的思路便可得以明晰,即基于哲理诗《题西林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艺术特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词思辨性阅读,让学生通过读、思、辨深刻感受与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诗人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诵读古诗,感知诗歌语言魅力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围绕《题西林壁》一诗展开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立足《题西林壁》一诗言简意赅、平铺直叙、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特点,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多读多诵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得以修身养性,更为深刻地感知与体悟到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进而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与文学素养。
首先,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富裕且充足的自主诵读时空条件,让学生学会结合注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西庐山脚下;[缘]因为”读懂诗题“题西林壁”的含义,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为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深刻感知哲理诗内涵、体会诗歌语言特色做好准备。
其次,在引导学生复读古诗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男女对读、小组朗读、指名朗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练习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同时,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诵读《题西林壁》一诗时的语气、节奏、旋律与平仄,让其在琅琅书声中获得审美情趣的升华,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进阶,树立主动传承与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的文化自信。
最后,在指引学生深读古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诵读白居易的《暮江吟》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歌,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节奏旋律等层面比较哪首诗更为通俗易懂,从而认识到苏轼在本诗中并未用华丽的辞藻和深奥晦涩的语言文字雕琢诗句与诗言,反而采用的是一种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自己从不同视角上观看、在不同方位上游山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呈现了出来。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在揭示其中的哲理与表达自身的思考之时,以设问的方式进行了自问自答,营造出了一种表里如一、质朴无华的语言质感与清新自然的古诗意境,进而使学生充分把握《题西林壁》一诗言简意赅、精炼直白的语言特色,形成对诗歌哲理内涵的深刻理解。
(二)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深刻哲理
对于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小学生来说,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非易事。因此,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之时,常会出现学习停留于表面、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导致古诗词学习效果不如人意。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和分析诗词的意象,抓住诗词的核心关键,采取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读诗词深意,一来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学习经验,二来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把握鉴赏、解读古诗词的一般规律,掌握正确的诗词学习方法[4]。
“庐山”是《题西林壁》一诗的主要意象,其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人文圣山”的美誉。诗中,苏轼并未对庐山景色的壮美、秀丽或雄伟陡峭进行直接刻画与细致描绘,反而是根据自己的游山路线,从多个方位与多个视角展示了庐山的千姿万态和层峦叠嶂。苏轼在从侧面展现庐山壮阔与雄伟之美的同时,将自己的认识与游山后所形成的哲理思考融入四句平铺直叙、浅显易懂的诗句之中,既能够让读者对庐山的景色与气势形成深刻印象,也能够将读者巧妙地带入自己的游山经历之中,见诗人所见,闻诗人所闻,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这一认识,从诗中抽象出“庐山”这一关键意象,并根据诗人苏轼的游山路线,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观赏庐山的景色,创设直观而又形象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同時加深学生的古诗词品读感受。教师还可以提出核心教学问题:“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庐山,庐山的景色与面貌迥然不同呢?若想全面把握事物的特点,认清事物的全貌,需要怎样观察事物?”以引发学生对古诗蕴含的哲理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使其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深刻感知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文学艺术追求与豁达从容的态度情怀,从而获得启发与收获,学会在待人接物时跳脱自己的主观成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进而得到思想的升华与人格的健全。
(三)思辨阅读,领会诗人思想情怀
古诗词之所以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于其蕴含极为深远的哲思与深切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集大成体现。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中思想感情的感知和体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思考,以掀起学生思想层面上的波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时,在学生深度把握《题西林壁》一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道理后,教师可向学生渗透与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一诗创作背景有关的背景资料。比如,“苏轼,别名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被世人誉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却有极为豁达的人生精神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苏轼在被贬至杭州任知州之时,甚至开创了‘东坡肉’这一名菜来调剂生活。苏轼在赴任汝州团练副使途中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创作出了哲理诗《题西林壁》……”
了解诗词的创作故事、创作背景,能够在拓宽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鉴赏学习,让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更具个性化的认识与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们是苏轼,在被贬后你会写出怎样的诗”,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让学生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苏轼的境遇与人生态度,进而更为深刻地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心态,养成主动效仿其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志趣,树立正确的三观。
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身为育人客体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古诗词教学育人价值及作用的开发和挖掘,始终坚持以古诗词为载体、渠道、桥梁的课程理念,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以更好地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征,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149-151.
[2]王帅.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智慧,2022(33):33-35.
[3]刘红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山西教育(教学),2022(11):22-23.
[4]居增歌.“吟诵”于教: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书育人,2022(3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