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数学课程目标,在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而问题思维是思维发展的不竭动力,问题意识是新时代教育重点提升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准确获取数学信息,推进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理解数学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解决问题时比较被动。因此,文章立足于小学低年级,分析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学科,而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小学生在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机械地应用自己已有的解题方法,限制学生数学学习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探究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当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并且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其他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能力要求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和创新思考。通过培养这一能力,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当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他们将面临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和挑战,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尝试,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暂,而数学知识又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容易使学生感到生枯燥无趣,进而影响数学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因此,情境教学法为数学教师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能够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题探究意识。例如,在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几的问题时,为了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探究问题。
笔者以“14比7多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生活情境。如“妈妈去超市购物,先买了14个苹果,之后又买了7个梨,妈妈拿回家后,妈妈请小明帮忙计算一下,苹果比梨多买了几个?”在这一问题情境下,学生会跃跃欲试,想要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视频,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梨和苹果一共几个?”等问题。教师通过构建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搭建生活实际与数学连接的桥梁,无形中增加了数学教学的感染力,学生也会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重视观察过程,促进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对比较被动,没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题意,不能从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使学生不能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重要,审题过程更重要。因为小学数学涉及圖形问题比较多,而观察是审题的基础,学生可以在边观察边思考中,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掌握题目给出的数量关系,并从中唤起自身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题目,强化审题意识,使学生准确掌握题意,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图中有什么?”的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其中的数学信息。根据图片学生可得到:荷叶上有5只青蛙,跳走了2只青蛙。在观察中,学生会对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提出问题的学生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教师需要讲清楚图片中大括号是将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而问号是需要求解的问题,即“荷叶上还剩下几只青蛙?”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将图形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知识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主要依靠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认识。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学习阶段,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形中固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进而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学习是一个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积极创建应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主动探究,并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页,教师在讲解“求另一个减数”的数学问题时,可借助多媒体,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数学情境。题目中给出“有16个人来踢球”的数学信息,学生可通过观察图文获得“现在来了9个人”的数学信息,同时,学生还发现存在多余的数学信息“我们队进了4个”。在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获取图文中的数学信息,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问题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设计拓展性题型,如“小红买了一盒巧克力,一共有18块,小红计划每天吃1块巧克力和1瓶酸奶,问一个星期后还剩几块巧克力?”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掉“每天喝1瓶酸奶”,实质上是干扰信息,与题目无关,而题目所给信息是否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呢?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提出要给予肯定,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存在的隐藏信息,再度审题思考。最后,通过师生探究最终解决了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树立终身探究的意识,逐步调整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竹.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水平与障碍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2]丁治民.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3]张兴.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J].教师,2013(33).
[4]周若虹.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实验与策略[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