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2023-12-15 15:53梁敏宜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梁敏宜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有本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本土特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

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探索渗透策略,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我校结合校情及学情,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践途径及教学策略研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与法治之间有机融合,提高学生本土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一、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现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没有发挥引导小学生思考文化的作用,往往是对文化按照固定的方法解读,对传承的意义、发扬的作用、创新的方法均没有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是短期学习,课堂上的感悟比较好,而课下容易忽略。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拿着书本直接上课,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挖,缺乏对本土传统优秀文化与道法课堂进行有机融合,因此课堂只体现简单机械的学习,对本土传统优秀文化体现少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精神分析片面,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及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关联,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究适合道法课堂的融合内容,整体课程融合效果较差,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体验。

(二)对本土特色文化精神挖掘不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道法课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在不断探索,由于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对本土特色文化精神不够深入,缺乏从学生的生活着眼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进而转化成学习资源,让学生从课堂中感悟本土特色及家乡文化。教师对文化精神的分析表现出片面性,与小学生的生活没有密切的联系,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效率不断下降,与本土特色文化缺少接轨。对本土特色文化精神的挖掘内容、方式、方法,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进行探究,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引导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特别是本土特色文化形成更好的体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南沙区星海小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

(一)深挖教材内涵,凸显文化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要立足教材,深挖教材。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教学内容包括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传统美德、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不同学段不同方面的内容。因教育规律促使相同话题又在不同学段中根据不同学习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内容具体参考右上表。

面对教材中如此多的文化元素,我们怎样才能在立足教材的同时又深挖教材,凸显文化育人,彰显本土传统特色?

由点带面,春风化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多而广,课本中呈现的内容仅仅是某一文化范畴的典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学会由点带面,从某一点出发进而根据学情适当拓展,把关联的文化点串联起来,让体系化的教学深入学生印象。如在讲一年级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材中呈现了小朋友们吃饭时要讲卫生并渗透相关用餐礼仪。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吃饭要注意个人卫生等简单事项,还应由点带面充分挖掘相关教学内容,把餐桌礼仪、尊老敬老等传统文化元素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通过本课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传统美德。

(二)灵活运用方法,培育文化基因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巧设情境、故事品读、信息化教学情境创设等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习体验,培育文化基因。

1. 巧设熟悉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教学时应注意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趣味性;教学情境要以大时代为背景,符合主流思想。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时,可以通过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用不同方式庆祝春节的视频营造欢乐的过节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春节热闹和喜庆的氛围中,用与情境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春节先关的文化习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节氛围,凸显本土文化特色。

2. 讲好星海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讲述故事可以更容易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及情节产生共鸣。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乡,也是广州市革命老区镇。星海小学作为以冼星海命名的学校,立足星海故里实际,紧密结合生情,丰富星海精神的展现形式,面向全校师生讲好星海故事,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中“我的家乡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导游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述冼星海的故事介紹我的家乡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传承冼星海“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精神,让星海精神“声”入人心。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身边本土特色资源,发挥故事育人的作用,让中华优秀文化和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三)注重学科融合,发挥多方优势

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作为智能载体推动着全科科学发展,因此学科融合必不可少。教师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教育时,需正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注重多学科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门学科优势并加以利用,优化课堂策略,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道法课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习变得更高效而有趣。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中,教师把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融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紧密联系本课重难点,在第一环节,教师用视频,通过猜测老师家乡位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用不同的信息让别人猜自己的家乡,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在第二环节,通过观看视频《美丽中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和感激之情。在第三环节,从感受祖国的美到感受家乡的美,张老师巧妙创设榄核镇正在打造文化小镇需要选出金牌导游作为宣传大使的情境,让学生当好家乡小导游,激发学生介绍家乡风光的欲望。课前准备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家乡榄核的各个景点打卡,并收集相片制作视频,让学生看到我们家乡榄核的美并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对家乡榄核的热爱之情。

(四)开展社会实践,感受特色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感受精神力量,培养文化自豪感。道德生活的构建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停留在教材上、课堂上,而应与当地社会背景、当地的文化资源及特色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并往课外延伸。

特色实践活动,打开文化之旅。我校所处的南沙区榄核镇是沙湾水道水源保护区,这里是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拥有香云纱制作禀赋资源。而疍民文化作为榄核文化的文化根基,渗透进当地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并在这片疍民福地,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技艺。香云纱是具有悠久历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和文化、传承与传播角度来看,香云纱是传承与传播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佳载体。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中,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家乡有哪些最值得骄傲的民间艺术,搜集相关资料;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本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香云纱艺术,播放榄核镇香云纱记录宣传片,引导学生从自身家乡的艺术出发谈感受及体会,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引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课后,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感受传统魅力 传承非遗文化”香云纱特色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亲身走进南沙区榄核镇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感受疍家水乡风情,参观香云纱非遗文化馆,让学生更加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南沙榄核镇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魅力,体会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主题项目探究,成立特色社团。除了开展特色研学活动之外,还可以进行项目式归类学习,即主题项目探究,主题项目是将原来教材知识中类似的内容进行归类,融合到一个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展开教学。咸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前榄核渔民们热爱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民俗历史及文化内涵,歌词真实、淳朴,因此更具生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充分领会和感受榄核家乡的咸水歌,传承咸水歌文化,我校还专门成立了咸水歌特色社团,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邀请咸水歌传承人每周固定时间到校开展教学活动,让咸水歌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综上所述,教师在结合本土特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领会教育内涵,明确教育目的,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构建高效的文化课堂,在学生的心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3-0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宋仙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1(33).

[4]吴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缺失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

[5]罗贵年.道德與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

[6]张炳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22(23).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