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陈桂园,张 洁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手足口病(HFMD)主要是指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并以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疹为主要临床表象,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1]。临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α等,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与传播,但由于治疗期间患儿依从水平较差,临床治疗难度大,不利于患儿的恢复。因此保证治疗依从、促进患儿机体恢复,已成为临床护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规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基础的口头健康教育、病情看护等方式促进患儿恢复,但易忽视患儿因自身依从水平低下而引发的抗拒行为,从而降低临床干预效果[2]。为此,采用童趣式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结合学龄期HFMD患儿的“童趣”共性特点,利用相关童趣娱乐活动,循序改变患儿的基本认知,并以健康教育为最终干预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童趣式健康教育对学龄期HFMD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70例学龄期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组前均已出现手足口病特征性皮疹、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另经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符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手足口病(修订)》[3]判定标准,可确诊为HFMD;②年龄8~12岁;③首次确诊者;④认知功能正常者;⑤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口蹄疫、单纯疱疹、水痘等其他传染性疾病者;②合并手足口疾病史者;③合并其他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④家属存在精神疾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57.14%)、女15例(42.86%),年龄(10.37±1.02)岁;病程(2.15±1.31)d;学龄情况:1~2年级9例(25.71%),3~4年级17例(48.57%),5~6年级9例(25.71%)。观察组男19例(54.29%)、女16例(45.71%),年龄(10.29±1.38)岁;病程(2.09±1.28)d;学龄情况:1~2年级11例(31.43%),3~4年级16例(45.71%),5~6年级8例(22.8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两组设置明确病区分界线,禁止两组患儿及家属互相探讨及出现跨区域行为,防止因管理措施的不同而影响主观判断。受试患儿全部给予基础护理,在患儿入院当天对其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明确体温、皮疹状态,主治医生与护士长需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护理方案,在此期间责任护士需给予患者隔离保护。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每日进行一次病房及患儿个人用品(如毛巾、水杯等)的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患儿饮食,食物以蔬菜(种类、颜色丰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粥类、面条、米糊等易消化食物为主,禁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嘱家属保证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将每日饮水量控制在500 ml以上,在此期间严格控制饮水温度(以30~32 ℃为宜),防止水温过高刺激患儿口腔。严禁患儿用手触碰皮疹部位,定期更换患儿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给予患儿相关用药,待患儿各项生理体征符合出院标准后,责任护士需及时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同时交代家属相关生活注意事项,并留取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每隔1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儿个体情况,如若患儿出现其他反应,需嘱其家属及时返院检查并治疗。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参照健康手册通过口头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儿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基础知识、相关注意事项及日常防护方法,并提前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儿如何进行健康饮食。治疗措施实施前,责任护士可利用健康话术鼓励表扬患儿,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告知家属需密切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如若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需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并予以陪伴鼓励。参照相关用药说明书详细讲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同时嘱家属,若患儿出现嗜睡、呼吸急促、手足发凉、口唇发绀等症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参与临床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童趣式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7 d,具体内容如下。①童趣病房:在患儿病房张贴儿童海报,或张贴易撕卡通图案,设置1 m2的独立区域,用于摆放儿童玩具,如玩偶、积木等,增设公共屏幕,用于播放音乐、动画等儿童节目。②童趣讲解:由责任护士将HFMD基础知识编写成小故事,如将EV视为反派人物,相关治疗药物视为正面人物,并借助玩偶将治疗过程演绎出来,责任护士从旁讲解“反派人物”的不良影响及“正面人物”打败“反派人物”的详细过程。③童趣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HFMD视频动画,动画内容包括如何培养良好个人习惯、HFMD易感人群、疾病症状等基础信息,每日在公共屏幕上循环播放。④童趣互动:每天进行1次1 h的娱乐互动,由责任护士结合不同患儿的个人喜好,准备玩偶、儿童贺卡、卡通卡片等作为小奖励,以小游戏的方式提问患儿HFMD基础知识,回答正确患儿便可得到上述奖励,同时给予鼓励表扬。⑤角色扮演:针对疾病控制良好的患儿,使其身穿儿童款的白大衣,扮演护士角色,由其他患儿向其提问,责任护士从旁协助,每间隔3 d 1次。
1.3 评价指标 ①认知水平:于入院当天与干预7 d时,使用由本院主治医生与护士长共同拟定的学龄期HFMD患儿疾病认知调查表,综合评定两组认知功能水平。评估内容包括疾病表现(5个条目)、传染渠道(5个条目)、易感人群(5个条目)、日常防护(5个条目)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1~5分,满分为5~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认知水平越为良好,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024~0.9145。②治疗依从水平:于患儿入院当天、干预7 d时,使用由本院主治医生与护士长共同拟定的儿童治疗依从评定量表综合评估两组依从水平,评估内容包括用药依从、行为依从、饮食依从3个维度,各维度分别包含6个条目,共18个条目,条目分值为1~5分,满分为18~90分。分数越高代表依从水平越好,该评分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为0.7345~0.9010。③相关时间指标:由责任护士如实统计两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神经症状消失时间。
2.1 两组入院当天、干预7 d时认知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当天、干预7 d时认知水平比较(分,
2.2 两组入院当天、干预7 d时治疗依从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当天、干预7 d时治疗依从水平比较(分,
2.3 两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神经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神经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HFMD作为儿童常见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其不仅时刻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其家庭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4]。而经过现代临床的不断探讨深入,受不同患儿依从水平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仍未发现完美的临床干预方法[5]。但结合李青[6]关于对腹腔镜小儿疝气手术患儿采用童趣式健康教育的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童趣式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7 d时,观察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刘彦敏等[7]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模式可提升学龄期HFMD患儿的依从水平。原因在于: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仅通过单一口头宣讲的形式进行知识输出,内容实际范围较少,且维持时间短,无法保证患儿能够完全接受并记忆系统的健康教育信息,同时易忽视不同患儿的主观情绪。而与其比较,童趣式健康教育能够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多元化扩充,并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形式,优化教育流程,其能够有效利用童趣病房的设立,改变患儿主观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充满童真趣味的知识讲解、知识宣传等相关措施,提升患儿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丰富个人主观认知。此外,童趣娱乐互动、角色扮演的应用,提升了患儿的学习兴趣与治疗积极性,同时“小护士”的设立促使患儿全面感受到被赞赏与认可的满足感,综合提高该疾病患儿的依从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7 d时,观察组治疗依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能够充分证实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且与孙文环等[8-9]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神经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与俞丽娜等[10]研究具有相似性。在学龄期HFMD患儿治疗初始阶段,受个体疼痛、情绪态度、依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患儿无法全面配合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这在提升临床治疗难度的同时,严重阻碍了患儿自身的康复进程。而在童趣式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后,充分弥补了常规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面的不足,在促进患儿认知水平与依从水平提高的联合作用下,患儿自身的恢复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童趣式健康教育模式可改善学龄期HFMD患儿的认知功能水平,提升治疗依从性,缩短其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神经症状消失时间。但由于本研究纳入对象相对较少,可能与实际结果存在部分偏差,建议今后的相关研究中,扩充样本来源,增强研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