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娅
朗诵是朗读的最高境界,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将书面表达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转换,进一步扩大文本的艺术空间。朗诵并非简单地对文本进行朗读,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探究,更好地传达其中的情感,构建朗诵者、作者以及听众之间的情感桥梁。朗诵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其中的情感,从而灵活地运用相关的表达技巧,实现表达效果最优化。朗诵者要巧妙地运用停连、重音、语气以及节奏等技巧,实现良好的朗诵效果。本文主要是从理解作品、表达情感以及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来展开进一步论述的。
一、理解作品内容,确立作品基调
文字稿件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是立足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若朗诵者无法准确了解字词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则无法实现声音的有效转化,也无法赋予朗诵作品一定的情感。朗诵者要充分表达文本的情感内涵,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含义。首先,朗诵者要理解作品中的生字、成语以及典故等。其次,朗诵者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确定整体的基调,把握作品整体的风格,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词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语言表达关系,实现声与情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情境。不同作品的基调不同,例如:朱自清的《绿》这一作品,其朗诵旋律则以柔和明朗为主。
朗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要体会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的理解以及情感融入其中,同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诵者要做到身临其境,将自己带入文本中,真实地感受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感情等,使朗诵能够与文章融为一体,语言表达更加逼真,带给听众强烈的冲击感。例如:在朗诵《再读康桥》时,其中蕴含了七幅不同的画面,有云彩、金柳、水草、清泉、撑船等。朗诵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能够使静止的画面更加生动化、立体化,使这些画面能够灵活地展现在听众眼前,将他们带到文章整体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感受更加强烈,从而获得别样的情感体会。朗诵者要不断地积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运用到文章理解当中,实现朗诵效果最优化。
二、抓住感受,表达情感
声音的产生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的,每一个语句都需要仔细揣摩,从而将其中的情感传达出去。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深入把握作品整体的情感,实现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朗诵者要合理控制声音,实现情展声收的效果。朗诵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就是要将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听众,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冲击,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者要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方式,实现艺术表达效果最优化。朗诵者通过生动的语言组织,使听众感受到文本中的血肉,同时要具有极强的领悟水平,对文章进行多次分析,融入自身的感受,对听众进行刺激,从而实现带声以及传情的效果。所以充分地感受文本的情感,通过朗诵对情感进行传达,是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在实际的应用中进行练习,提高自身的情感感悟能力,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朗诵艺术表达技巧的运用策略
(一)停连
停连是语言表达的符号,能够满足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需要。一方面,通过补充气息维持朗诵;另一方面,通过停连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停连能够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朗诵者要根据具体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多种停连组合方式,从而优化朗诵的效果,下面将对十种不同的停连技巧展开论述。
第一,区分性。该技巧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也相对比较灵活,句与句、层与层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都存在区分性。例如:“在董村西街里,只要一提起长波/喂的那头大黄牛……”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长波喂的牛,所以在长波后面进行停顿,能够清晰地表达整句的含义。
第二,呼应性。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前后呼应的性质。在实际朗诵过程中,要确定哪个词是呼、哪个词是应,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避免出现有呼无应或者有应无呼的情况,保证朗诵结构整体的完整性。
第三,并列性。在稿件当中,如果处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或者同等样式等词语,要做好它们之间的停顿与连接。在进行朗诵时,要在相似的位置以及相似的时间,更好地展现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第四,分合性。在领属性或者总括性词语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这样能够良好地展现分合关系。分合性可以分为先分后合和先合后分两种,灵活把握分合性,也能更好展现其他停连方法。
第五,强调性。为了强调某个句子或词组,就在其前面和后面进行停顿,或者前后同时停顿,将需要强调的句子凸显出来。对于其他不強调的句子,其前后的停顿则应该缩短。
第六,判断性。这种技巧则反映了思维过程,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合适的表现方法。朗诵者要在判断或者思索的位置进行停顿,这样能够有效反映其含义及思维过程。
第七,转换性。在朗诵的过程中,声音要具有一定的变化性。为了更好地表达语义以及情感,则需要灵活运用这种方式,实现由一种情感向另一种情感的转变。
第八,生理性。由于朗诵者生理上的问题,会出现语言表达不畅的情况。朗诵者只需要象征性的表现,不需要进行特别强调,同时也需要情感色彩作为陪衬,给听众带来生理变化的感觉即可。
第九,回味性。朗诵需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众在后续进行想象和回味,将某种具体的思想情感延续下去,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也引起听众深入的思考。这种停连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在强调的词后面进行停顿,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
第十,灵活性。任何停连都不是刻板的,朗诵者要灵活地进行变通。朗诵者的文化修养不同,声音条件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多种技巧之间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所以没有固定的停连方式。在语意较为清晰、语言链条相对比较完整、思想较为活跃的状态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延缓获得缩短停顿时间,增多或者减少连接,能够给听众带来新鲜活泼的感受。
(二)重音
朗诵者的声音不同,语句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的词组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一定的主次之分,在朗诵的过程中突出了主要部分,分清主次之间的关系,则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例如“我不会写诗”这句话,如果将重音放在“我”上,则强调我不会,其他人可能会;如果将重音放在“写”上,则强调写诗,我不会写诗,但可能会朗诵;如果将重音放在“诗”上,则强调我不会写诗,但可以写散文等。朗诵者要根据朗诵的需求以及文章的大意,确定重音的具体位置以及对象,充分发挥这一表达技巧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朗诵效果,也引导听众进行深入的思考。重音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一方面,语法重音。这主要是由于句子结构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位置也相对比较固定。例如:通常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或者中心词的修饰性词语,疑问以及指示代词也包含其中。另一方面,强调重音。为了更好地表达语句中的情感,要将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进行重音朗诵,这会受到说话环境、内容以及情感表达需求的影响。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通常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找到重音的位置。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句子之间的并列、对比以及递进等关系,也能够把握情感强烈的语句,或者比喻性词语等是强调重音的对象,朗诵者要科学地把握重音位置,优化朗诵的效果。
(三)语气
语气能够表达人说话时的思想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形式进行展现,能够传达某种思想,从而形成一种语境,进一步增强语言整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感的产物,情感相对比较丰富多彩,所以声音的表达也更加多样化。语气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体,包含升降、轻重以及明暗等不同方面的变化,朗诵者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声音,不能过于单一化。朗诵者要对文本的语气进行仔细的斟酌,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以及朗诵需求,确定语气的特点,实现朗诵效果最优化,通过朗诵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从而实现理想的目标。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以及像健壮的青年,这三句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点睛之笔。作者通过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对春天进行歌颂,同时表达了热爱自然以及生命的思想。这些语句带有细致的情感,如果仅凭激情进行朗诵,则会失去整体的韵味。朗诵者应该深入地体会,从而形成语势力的差别,体现作者细腻的情感。再如,《白杨礼赞》这一文章,在开篇的时候写到“我赞美白杨树”,在结尾时又同样写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者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比,后者的语气要远比前者重。前一句主要是发挥点题的作用,能够表明作者的观点;后一句则是通过全文的感情积累和铺垫,对白杨树产生了由衷的赞美之情,通过灵活的朗诵,能够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听众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节奏
节奏是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任何艺术表达都包含了节奏,朗诵也不例外。朗诵的节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进行表现,主要是根据稿件的内容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朗诵者要根据朗诵的内容,确定合适的节奏类型,确保其符合整体的情感以及基调。张颂教授将节奏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各种节奏具有一定的兼容性,通常以一种节奏为主、其他节奏为辅。第一,轻快型。通过多扬少抑的方式,声轻但有着力,顿挫较少并且短,语速相对比较快,给人带来明朗的感觉,同时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朱自清的《春》就是典型的轻快型节奏。第二,凝重型。与轻快型相反,这种节奏主要是多抑少扬、多重少轻,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顿挫较多,语言相对比较平缓,景希珍的《在彭总身边》就是这一节奏类型。第三,低沉型,声音相对比較偏暗沉,语势呈现下山的特点,语速相对比较缓慢,史铁生的《春天的怀念》就是这一节奏。第四,高亢型。这一类型的节奏以高尔基的《海燕》为典型代表,声音较为明亮高亢,语势呈现上山的特点,重点位置带有昂扬以及积极的特点,同时语速相对比较快。第五,舒缓型。声音呈现轻松明朗的特点,语速相对比徐缓,不着力,语势有一定的跌宕,但是较多轻松舒缓,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舒缓节奏的生动展现。第六,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语速相对比较快,气比较促,语言的密度也较大,呈现出紧张急促的特点,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则属于这一类型。朗诵者要根据语言整体的基调,确定合适的节奏类型,在朗诵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实现朗诵效果最优化,带给听众良好的体验,也进一步扩大文学作品的审美空间,为后续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表达技巧的运用对于朗诵艺术来说非常重要,朗诵者要高度重视起来,结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技巧,实现朗诵效果最优化。朗诵者要做到声情并茂,不仅要理解文本,还要把握其整体的情感方向,要具有严密的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诵比书面表达更具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实现对文字形象的超越,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推动朗诵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