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类节目的焕新表达

2023-12-12 08:43吴微瑕
剧影月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绣类节目万物

吴微瑕

在扬州富春茶社,感悟一个包子32道褶里的匠心精神;在“白族扎染之乡”周城,感受茶马古道的历史底蕴;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瞻仰贯穿明清两朝27位皇帝的制瓷技艺……今年第一季度,江苏卫视推出了一档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纪实类文化节目《新生万物》。节目由知名媒体人杨澜领衔,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国家一级演员张国立,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等,共同探访非遗传承人,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节目突破性地联手新锐设计师,共同打造非遗文创美物。用创新致敬传统,塑造新时代的生活方式,让非遗接地气、有人味、焕新生。节目播出后,不仅在周五晚间黄金档同时段收视领跑,而且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好评。在制作阶段,《新生万物》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近日,节目又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可以说,这打破了文化类节目往往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新生万物》节目用焕新的表达方式,给非遗文化类节目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示范。如第三期:苏绣,创新性地在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引入了一批外国留学生参与讨论。并设置如同《开讲了》一般的演讲舞台,通过对话留学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节目用一个开放的角度去讨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我们”不是唯一可以研究和讨论非遗的主体,“他们”也会带来新的观点和思考。谈论非遗也并非要使用传统刻板的语言,更可以加入国际化的视角去发掘中国非遗之美。节目的这种“焕新”的叙事逻辑,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把单一的非遗技艺放在全局的层面去思考、探讨,将苏绣上升到美学的层面去展示,让古老的技艺“潮”起来,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这期節目中,发起人杨澜在对话留学生的英文演讲中,谈论了她对于苏绣这项非遗技艺的感悟。她引用并改编了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意思是“一丝一世界,一线一天堂,指尖绣无限,转瞬即永恒”,它不仅很好地诠释了苏绣“以针做绣,巧夺天工”的特色,也从西式美学的角度解构了中式的浪漫。正如苏绣中乱针绣的技法也无独有偶地契合了西式绘画和素描的方法。这种文化产生的碰撞,更凸显了中国非遗技艺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新生万物》节目每期都加入了“新生万物小剧场”环节,重现非遗故事。其实,在综艺节目中结合影视化元素是常见的叙事手段,但是能以高质量的电影制作水准,并邀请张晓龙、何中华等实力演员加盟演绎历史故事,“新生万物小剧场”可以说是另辟蹊径。除此之外,小剧场在故事的选取上,更是抓取小人物的故事。以第一期:富春茶社为例,小剧场以富春花匠的小儿子视角去讲述了一位食客“三一先生”的故事。“三一先生”每次都点一壶茶、一只包子、一碗白汤面。这位先生,包子从不选馅,上什么吃什么。他沉默寡言而且总赊账,掌柜也不恼,只说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就是这样的“三一先生”,却在一位食客故意借头发丝闹事时,出面为富春茶社解了围。后来“三一先生”离开了这里,结清了饭钱,只留下一副字——“花开富贵满堂春”。初看这个故事,颇有些鲁迅《在酒楼上》“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的意味。故事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见证了富春从花局一路变迁为茶社的历史,也从“三一先生”的故事中点出了茶社和食客之前的情谊。通过这个小剧场的演绎,让观众领悟到,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这项非遗的发展,不仅靠的是高超的手艺和坚守,而且更来自食客的认可与成全。在一档非遗文化类节目中,如何把高高在上的文化沉下来、讲明白、说清楚?《新生万物》给出了答案——从小人物入手,让文化节目充斥浓浓的人情味。正如《光明日报》对节目的评价:“《新生万物》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当非遗走向热气腾腾的日子,也就真正‘活了起来”。

当下,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往往选取的题材大同小异。如何避免同质化,在相似的赛道和选题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节目主创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新生万物》选取了“双手”这个关键词作为强模式点。一方面,选取节目冠名商洋河手工班的广告语“一切伟大皆由双手创造”融合商业元素,另一方面把“双手”精神和节目内核有机结合。就这样,这“双手”成为《新生万物》节目中最重要的“抓手”。在每期节目中,探访人杨澜、单霁翔、张国立、蒋昌建等人,不局限于传统节目的“走、看、摸”,而是实实在在地亲身体验、学习和完成非遗技艺中的一个环节。在第三期:苏绣中,探访人体验了苏绣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项技艺——劈丝。劈丝,是把一根普通的丝线变成128分之一,这作为每个绣娘的必备技能,往往要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完成。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探访人认真地坐下来一点一点地学习把丝线劈开,心无旁骛直到天光将晚,过了饭点,都不愿意放弃离场。劈丝时,因为线太细,无法用肉眼识别,甚至连摄像机也无法精准地拍摄清楚,单霁翔还幽默地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更为节目增加了看点。一档文化节目想要打动观众,除了在制作上提高水准,讲好故事,找准特色,更要真实。为了突出“双手”的概念,在节目体验过程中,探访人都穿上围裙,挽起袖子,甚至有人戴上老花镜,实打实地参与非遗学习制作。在第六期:洋河酒酿造技艺中,探访人在热气蒸腾的洋河酒厂车间挥汗如雨,用双手挥舞着铲子学习装甑;在第七期:景德镇制瓷技艺中,年轻的设计师们脱下鞋子,光脚踩泥巴,学习制瓷第一步——练泥;在第八期:宣纸中,杨澜用肩膀挑着一百多斤的湿稻草在60度左右的斜坡上来来回回,完成了宣纸原料的摊晒……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探访嘉宾不仅仅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在亲身体会中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双手”带来的真实感,展现了节目浓浓的诚意,也拉近了非遗与观众的距离。

富春三丁包上应有32道褶,宣纸制作历经108道工序,苏绣劈丝需要把一根丝线分成128分之一……《新生万物》一路走来,探访了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匠心独运的文化盛宴。但节目并没有止步于此,正如节目名称“新生万物”一样,探访和学习非遗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节目中,探访人携手年轻的新锐设计师组成了学徒团,一路拜师学艺。每一期的结尾,设计师们会根据自己对于非遗技艺的感悟,进行相关的文创设计。同时,在《新生万物》的最后一期,节目被打造成一场巨大的盛典。设计师们带着自己做出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物,参与产品发布会,真真正正地实践了主题——让非遗万物新生。这些设计师带着年轻的目光,国际化的视野,去理解非遗技艺,他们用极具创新的角度去重塑传统非遗之美。设计师黑一烊在学习花丝镶嵌技艺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赞叹于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上8400片巧夺天工的金丝龙鳞,另一方面却又惋惜于如此精妙的工艺离普通人的生活相差千里。他用化繁为简的理念,设计了一款中式香器,保留花丝镶嵌工艺中原始的金线,编织成格,并利用金的可塑性打造山与湖的形状。同时,他更颠覆性地改造了传统的点香方式,由垂直转变成水平。黑一烊在花丝镶嵌工艺的基础上,揉入大胆的创意,赋予化繁为简的精神内涵,做出了一款实用的文创产品。这种文创对非遗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新生”。

以《新生万物》节目的走红为例,说明非遗文化类节目出圈有迹可循。非遗凝结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无数手工艺人和匠人的经验智慧,这些技艺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中。节目很好地诠释了一个理念——传承与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做强文化节目,任重而道远。随着当下短视频媒体的冲击,受众对于节目需求更加刁钻复杂。展望未来非遗文化类节目走向,应结合当下趋势,引入国际化视角,融入数字化手段,助力传播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猜你喜欢
苏绣类节目万物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苏绣,“秀”出奇迹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