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渤添
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以此为主题的电视艺术作品纷纷在这一年度陆续与国人见面。其中,由浙江卫视、优酷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共同出品的演员励志艺训真人秀《无限超越班》一上线便引发广泛热议。与传统的演员竞技类综艺节目相比,香港影视文化元素的加入为该节目的差异化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在内容上,该节目中出现的影视剧排演片段全部以香港影视剧为创作素材,形成鲜明节目特色的同时用经典港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其次,在形式上,以还原香港“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艺人培养模式和工作场景为依托开展叙事,全景呈现了影视剧演员锤炼艺能、提升演技的过程;最后,在价值引领上,以“传帮带”“老带新”的训练方式为情感纽带,邀请成龙、尔冬升、惠英红、吴镇宇、佘诗曼等前辈艺人深入参与青年演员的培养,通过在表演创作中与青年演员的互动重温经典作品,追忆奋斗故事,积极传播踏实敬业的职业精神,砥砺青年演员,促使青年演员不断寻求突破。节目着力于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亦能主动肩负起传播主流价值的责任,对促进香港与内地艺人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起到助推作用。
一、港剧元素为节目创新赋能
港剧元素的加入让这档真人秀脱胎换骨,是该节目创新的源动力。港剧元素在节目中的广泛体现,不仅表现在节目大量使用港剧作品片段上,还体现在原作品的表演者、创作者在节目中的深入参与,以及节目对TVB艺人培养模式的深入借鉴。节目以“职场+导师”的双重制度为叙事主线,以致敬港片经典剧作为主要内容,同时,用港剧元素嫁接经典综艺节目形态,以“拼盘式”的形式呈现极大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
(一)以“港味”职场+导师合作制度为节目叙事主线
回顾香港影视,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品离不开前辈从业们的砥砺前行,也离不开TVB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电视节目《无线超越班》将上述两种要素结合,通过将优质师资和科学的培养模式相结合,以跟踪记录青年艺人业务水準的提升过程为故事主线,通过书写青年演艺人才进步的励志故事,既树立了青年艺人积极拼搏的正面形象,同时这种模式也为业界培养新一代演艺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首期节目一开始便回顾了“香港无线训练班”的历史与辉煌成就,并宣扬节目以“无限超越”致敬“无线训练”的策划理念。紧接着,青年艺人们便以“打卡上班”的形式出场,以晨间例会、简历制作、剧组面试等节目环节还原TVB艺人的职场环境,以仿真的办公场景、“红白卡”评价制度、剧组收工后的“欢乐时光”等元素充实和烘托职场氛围,让节目在形态上耳目一新。整档节目先后邀请了几十位香港前辈艺人作为节目嘉宾携自身参演过的经典港片参与其中,以老带新,在重现经典的同时切磋演技,深入交流。职场制度和导师制度在节目中的并行,极大增强了节目的叙事性,是节目在形态上创新的最突出特征。
(二)以再现港片经典剧作为主要内容
经典是某一文化范型、情感形式、精神模式、伦理规范乃至工艺技能的典型。[1]而影视剧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则需要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考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大批优质港剧涌入内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成为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纽带,更成为一代人深刻的共同记忆。在综艺节目中重现经典元素是节目创作的惯用技法,在早先的演员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中,经典影视剧作品已多次在节目中出现,这些经典元素能够有效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并唤起情感共鸣。艺训真人秀《无限超越班》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老树新枝”式的创新,以多元的演播空间为载体,全方位呈现影视剧排演的台前幕后,丰满了节目呈现内容。在经典作品的选取上,把选择范围限定为港剧作品,既能发挥经典港剧的共情作用,又使节目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节目的第一阶段,青年艺人们便与合作导师们再现了《金枝欲孽》《使徒行者》《宫心计》《鹿鼎记》《新警察故事》《射雕英雄传》等经典剧作,第二阶段又以翻拍《功夫》和《神雕侠侣》为叙事线索,让青年演员们体验基层群众演员的工作,扎实表演功底。经典作品的重现可以唤醒受众的记忆,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优质的文学剧本可以激发青年演员的潜在能量,原作主创参与表演亦能为青年演员的创作提供帮助。《无限超越班》以经典港剧赋能节目创新,并以此作为节目破圈的重要策略,成功刷新了受众对演员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认知。
(三)以“港剧滤镜”+“综艺拼盘”为手段增强节目趣味性
顾名思义,所谓“综艺拼盘”就是在综艺节目创作中,将过往的经典综艺节目的代表性环节集约在同一档节目的编创方式。这原本并不是十分高明的做法,但在《无线超越班》的创作上,主创团队通过深挖港剧特色,为这些综艺节目的游戏环节套上了一层“港剧滤镜”,使原有的经典形态焕发新生,增强了节目的综艺效果。如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的两期“新春特辑”中,通过模仿“TVB台庆”、致敬香港武侠片等方式,将诸多经典综艺节目环节注入港剧特色后重新搬上了舞台:在形式上先后借鉴了《王牌对王牌》《百变大咖秀》《我爱记歌词》《声临其境》等经典综艺节目,通过《神雕侠侣》《风云雄霸天下》《天龙八部》《黄飞鸿》《笑傲江湖》等经典港剧IP的嫁接使节目呈现出新的样态。再如在节目第三阶段借鉴了《心动的信号》的节目形式,以“导师场外观察+选手场内体验”的模式进行搭档匹配,完成最终的经典爱情题材港片的排演任务。同时,在上述环节中,港剧中标志性的粤语元素亦能为节目趣味性增色,节目中以普通话为母语的青年演员在粤语表达时营造出了良好的喜剧效果。此外,节目沿用了《我就是演员》的多元叙事空间策略,将办公室、排练室、录影棚、演播室、餐厅等多重空间呈现给观众。空间的设置与转换已经日益成为电视节目差异化生存战略中的关键一环。[2]节目通过对“戏内空间”和“戏外空间”的巧妙设置,全景化、多角度地向受众展现了影视行业工作者在台前幕后的工作状态,完整呈现了影视剧作品的生产链,叙事空间的立体化设置既满足了受众收看期待,又丰富了节目内容,是节目差异化创作的重要手段。
二、工匠精神彰显节目价值
综艺节目不能限于娱乐功能,更要注重教育功能,寓教于乐。一档电视节目要达成教育目的,首要任务是在情感上动人,只有引发受众的共情共鸣才有可能使观者认同节目传递的价值观。《无限超越班》通过讴歌敬业精神、讲述励志故事与受众产生情感连接,进而实现了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当代青年励志情怀、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深入交流和共同进步的价值目标。
(一)追忆奋斗故事,讴歌敬业精神
经典港剧作品成功的背后依靠的是中国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先行者们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从业者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不可否认,港剧的繁华已经落幕,但大浪淘沙,港剧为影视行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行业规范,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其中,前辈艺人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悉心打磨角色的工匠精神和身先士卒的探险家精神尤其值得当下的流量明星们学习。《无限超越班》邀请成龙、尔冬升、惠英红、吴镇宇、佘诗曼等前辈艺人深入参与节目之中,在合作中对青年艺人进行鞭策和指导,并融合各自成长、创业故事的讲述,用亲身经历传递动人情感。经典作品对观众记忆的唤醒结合港剧中蕴含的文化力量以及前辈们真实的成长故事形成合力,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节目用经典砥砺当下,让青年艺人和观众领会到港剧精神内核的同时,通过热情赞颂匠人匠心的敬业精神连接起青年演员和观众共同的认知和情感。
(二)直面行业问题,彰显励志情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影视行业快速扩张,但“塑料演员”“颜值即正义”“天价片酬”等不良风气也随之而来,让当下许多青年人认为影视行业从业门槛较低,仅凭出众的外形条件就可以收获成功。《无限超越班》以提升青年演员演技为节目核心焦点,用跟踪记录的方式见证青年演艺人才的成长,真实地还原演艺界生态,书写当代青年励志、奋进的故事,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诠释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意义,让节目中的青年偶像起到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引领节目“无线超越”的价值观念。节目中的青年艺人褪去“青春偶像”的光环,以职场新人的身份参与到节目当中,尤其在节目第二阶段沉浸式体验“横漂”生活,向观众真实展现了影视行业基层从业者的生存状态,青年演员在基层磨炼中提升并逐渐强化出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不仅是当前影视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更是当代青年应当崇尚的精神品格。
(三)突破同质化瓶颈,助力文化交流
从2017年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开始,演员竞技类真人秀开始了“野蛮生长”,致使“综N代”節目创新乏力。当前“演员”系列综艺节目创作的同质化问题已十分突出,某些节目为了热度甚至还出现了刻意炒作话题、过度消费明星等乱象。2021年10月,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江苏、浙江、上海、湖南四省市的广播电视台进行约谈,要求整改过度娱乐化问题。至此,各级媒体切实提高站位、站稳立场,积极转变创作面向,一批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原创综艺节目陆续和观众见面。与同类节目相比,《无限超越班》在创作上做到了“去粗取精”,保留了“崇尚演技”这一核心创作要素,以港剧元素赋能节目创新、充实文化内涵,积极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励志故事和精神风貌,力图将“流量”转换成“演技”,突破了演员竞技真人秀节目创作的瓶颈。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心手相连,文艺界的广泛互动是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从《声生不息港乐季》到“哥哥”“姐姐”系列真人秀节目,昔日耀眼的港星们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内地文娱活动之中,有效促进了香港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互进,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的专注和敬业精神更是值得当下青年艺人们学习。《无限超越班》中的青年演员力求将这一精神薪火相传,与前辈艺人在交流经验、切磋演技中实现提升,并汲取他们身上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在不断自我突破中探寻“无限超越”的可能。
当然,该节目虽在形式、内容、主题立意等方面有所突破,但仍存在改良和提升的空间。首先,核心内容不够突出。节目既然以“演技训练”为重心,就应该在打磨人物形象、剧本、台词、舞台行动上多下功夫,但这些内容在节目中所占篇幅显然不足。其次,作品的情感色彩不够丰富。节目在表演片段的选择上大多选用负面情绪较多、情感起伏较大、戏剧张力较强的片段,使作品呈现出的情感色彩较为单一。再次,艺人专业素养需要提升。一些青年艺人在节目中暴露出专业功底薄弱、对作品缺乏理解等问题,未能对经典作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最后,共情手段老套。用“剧组重聚”“回忆杀”等手段唤起观众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是这类节目的惯用技法,这种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简单好用”,但在执行上需进行巧妙设计,不能程式化、套路化,同时应探索更多的共情手段,平衡真人秀中“真”与“秀”的关系,让节目的感情层次更加多元。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时尚传媒学院,江西服装学院传媒艺术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张丹琳:《〈我就是演员〉叙事空间的设置与转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