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不仅提出了“读写融合”的要求,而且还提出学生要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课标有指引教学的功能,引领着课改方向,它将“读写融合”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读写融合”的价值。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组成,每个部分都渗透着读写融合的训练,在部分单元的研习任务里还设置了分散的指向性写作训练。依据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师要以读为前提,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学习活动实现读写转化。
教材的选文就是经典的写作范本,从教材中汲取写作智慧,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
所谓“基础型读写融合”,是指立足语文读写教学的基本特征,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体特征、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品词析句等方面给予细致分析和指导,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和整合性写作。
以描写类写作为例,不少学生在景物描写时,语言常常干瘪无趣。但认真研读经典课文《故都的秋》,学生可以学到不少炼字炼句的“神技”。如作者在开篇写道:“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此句中的“尝”字运用了移就的手法,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时强调这种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就能让写作增色不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鉴该手法对当时的天气状况进行描写,学生随即写出了“一个滞重的下午,空气潮湿而拧结”“窗外,是个嫩阴天”的句子,让人眼前一亮。
再以《拿来主义》为例,文中关于“大宅子”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复杂抽象的说理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虽然学生一时还难以驾驭这样庞大的比喻群,但他们可仿照这种论证技巧,在写作中构造小型比喻组。
以上两例均为模仿性写作,模仿性写作首先需要对原文、原句等进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分析,在分析对象、情感、用词、句式的特点之后,才能仿写得出色。模仿性写作虽有一定的价值,但只是对教材的初级使用,我们还要整合使用教材,进行整合性写作。
以演讲稿体裁写作为例,教师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为依托,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了解什么是演讲稿,演讲稿所具备的基本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三篇演讲稿在结构上的共通点,总结演讲稿结构的几大部分,引出写作任务,让学生选定一个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系统思考如何拟标题才能更吸引人、如何写好开头、正文部分如何安排结构、结尾如何简洁有力等问题,建构起演讲稿写作的基本框架。
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多是以教材上的内容为例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再加上学生课后所读,共同构成了学生写作资源的来源。教师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时,可以从怎样进行有效写作的角度,带领学生理解和积累阅读材料,梳理写作思路和方法,体验好文章的风格和特点,最终实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创生型读写融合”是实践性写作,是对教材的迁移使用,它让学生在阅读中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写作训练,实现读写能力的共生共创。教学中,教师可施行以下策略,引导学生实现读写高效转化。
1.评点策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文本进行评点的习惯,实施延展式、感悟式、批判式、赏析式、旁批式等多元评点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助力阅读向纵深推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对重点语句评点的预习任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形成原生态的评点,这样的评点往往是最真实的认知,与灌输式教学完全不同。如笔者在教学《祝福》时,有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式评点:
我们从《祝福》里能读到什么呢?我想不只是其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封建礼教吃人的制度等,因为这些都已明显暴露在了小说的行文里。我更关注在鲁镇的如祥林嫂一样的普通人,我曾多次问自己,柳妈、听阿毛故事的女人们是坏人吗?不是。她们有与祥林嫂一样的身份,一样的地位。鲁迅先生是“残忍”的,他用犀利的文字把同阶层的人的互相“厮杀”展现出来,反映出了一個真实的“自己人逼自己人”的社会现实,这才是悲哀的根源。
这样的评点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思维边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微写作策略。微写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写作方式,也是教师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关键内容,进行核心语段写作训练,锤炼学生写作的表达能力;进行核心思路写作训练,优化学生写作的结构;结合文体特征,进行应用文等写作训练,强化文体写作的针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书评、影评写作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这类微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微写作的方向很多,需要教师设计好学习任务。
3.评价策略。高中语文课标注重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融为一体,读写融合要想往更深处发展,就需发挥学生的主体评价功能,通过自评、共评等形式,体现出评价的过程性、针对性、发展性和多元性,不断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品质。当学生发现自我思维中存在不足,并有意识地调整、修正时,训练价值就增值了。笔者在教学中常组织共读笔记分享会,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再将最终的认知形成文字在班级中展示。这种形式为学生互相启发、思维的交流、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传统的写作和阅读教学方法往往是单一的,教师也习惯于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文本阅读完了,作文也写好了,收获却寥寥。如果“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实施读写融合项目化教学,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任务型读写融合是对教材的拓展,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读写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以下读写教学情境和任务。
(1)我是阅读者。阅读课文,梳理出该则新闻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结构,试写一篇新闻简讯,不超过100字。
(2)我是推荐者。比较课文与前面学习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本之间的差异性,掌握“消息”“通讯”“评论”的特点,写一篇新闻推荐词。
(3)我是主持人。根据同学所写的推荐词,为四篇推荐词拟写一个颁奖晚会的串词。
这种读写任务的作用是双重的,是读写融合的支架,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体量大,阅读耗时长,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助推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让学生表演《红楼梦》中某个片段的任务来解决。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深挖细读,并且将该章节转化为剧本写作,将其作为自己表演《红楼梦》的台本。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着装、布景、道具等细节的重要性,会再返回原文进行研读,甚至还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完成最终的拍摄。这就将学生的文本阅读推向了社会层面,不仅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还促进了其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提升,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支撑,实施读写融合项目化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读写融合,但读写融合的策略也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学情采取适切的策略,最终实现读与写的共融共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全写作:叶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学思想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79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