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1.借思维导图,让学生易于动笔。三年级伊始,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数学课已经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了。他们认为思维导图就是用文字将数学概念以树状图的形式整理出来,而他们对纯文字的思维导图兴趣不大。因此,教师想要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去介绍思维导图,打破他们固有的印象,重新点燃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热情,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习作教学。
如在三年级第一次习作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个问号,让学生猜一猜,问号代表班上的谁,然后在问号四周出示代表这个人物不同特点的图片。通过一张张图片,学生一步一步推理和猜测,最终猜出了问号代表的同学。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图1)其实也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我们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是纯文字的,还可以用自己喜爱的图片来表示。”
学生依据直观而形象的思维导图,完成猜测、推理、描述的全过程。他们兴趣盎然,没有写作的压力,情动而辞发,顺利完成了本次的习作任务。
2.绘思维导图,理清写作顺序。对于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不少学生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思维的逻辑性。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在写作前缺少构思的环节,没有做到“意在笔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时,为了让学生选取适宜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如选取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美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上课、游戏、做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美丽的校园。”我一边带领学生有序地参观校园,一边介绍校园的美景,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景物。参观完后,我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及其特点写下来,并引导学生绘制了一张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见图2)。我要求学生按照参观的顺序来写,再从图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校园景点进行描写。
有了思维导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了。他们合理构思,选取恰当的素材,思维有迹可循,有序可依,文章也更具条理性。
1.绘图总结,迁移写作方法。在学生确定好作文主题和理清大体的思路之后,为了让他们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读悟写,迁移运用,巧绘思维导图,总结出合适的技巧,写出好的文章来。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我让学生先回忆本单元所学课文《金色的草地》和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法。前篇的作者为了写好《金色的草地》,抓住了草地早上、中午和傍晚变化的特点。后篇的作者是从杨梅树的变化,果实的样子和味道来写杨梅的。基于此,我让学生先写出自己要写的事物特点的关键词,如写含羞草,可以写其样子、触碰前后的变化。在写出关键词后,我们再向外拓展:样子后面可以延伸出颜色、形状、大小等,变化可以延伸出触碰前、触碰后以及原因。(见图3)
借助單元中的课文,我用思维导图总结写作方法,再迁移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真正经历习作酝酿过程,积累写作经验。
2.借图取象,拓宽习作思路。童话、寓言等故事都是要通过想象融入情境中的,记实作文需要学生在回忆时展开合理的联想,这样的习作更有个性,更有趣味,更加充实。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习作课“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我让学生先确定习作的思维导图(见图4)的二级标题,如外貌、性格、特长等,再联想“外貌”的三级标题,如长头发、高个子、白皮肤等,进而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长长的头发像什么啊?”学生回答:“长长的头发像马尾巴。”我运用追问唤起学生回忆,搭建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创造性地发挥,也使其思维可视化、具体化,充满张力。
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满,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联想,关注细节,写出精彩的习作。
习作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举一反三,因此,学生要有发散性思维。比如,学生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创造性绘制,还可以抓住关键信息,借此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习作更加生动。
1.依图生情,表达真实情感。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实情感,从而让学生“易动笔,乐动笔,勤动笔”。
比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习作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为了使文章更具个性特点,体现童心童趣,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比如,完成实验的第一步可能是“一丝窃喜”,完成实验的关键一步可能是“心惊胆战”,而实验的最后一步可能是“兴奋不已”。学生梳理出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不仅使思维导图更加完善,整个实验的流程也更加清晰。(见图5)
学生对生活中的点滴有了充分的回忆,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丰满起来,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以评促改,培养读者意识。在思维导图引导下的习作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评价既是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查漏补缺的环节,也是引导学生以评促改、反思、精进的过程。
比如在完成三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的习作后,学生可以完成评改“三部曲”。第一步,评改有基础。学生在有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评改。第二步,评改有目标。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修改,比如在本次习作中,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可以分为点明题目、熊猫外形、熊猫习性、喜爱之情这四大板块;以此来检查自己的内容是否写全面了。然后,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查看大熊猫的外形和习性是否写具体清楚了。第三步,评改有结果。学生自我检查有没有根据修改意见修改,修改后能否围绕“清楚和具体”的要求,并再次评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堂中的评价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习作中,思维导图使评价真正看得见,更具有过程性。通过与同学不断交流,互评互改,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言语建构,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合理构思、拓展思路、多元融合,为学生的习作学习搭建了可行性支架,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真正经历了习作的学习过程,并在习作中享受乐趣,发展思维的系统性、创造性和发散性,从而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