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孟凡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体系,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2023年高考四套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板块,命题各有特点。下面从选文取向、设题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评析。
古代诗歌考查,担负着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双重审美,对学生体认生命立场、培养文化人格、增强文化自觉有着特殊的价值导向,高考命题对选文一向比较重视。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文有以下特点:
1.聚焦情志理。古代诗歌作品多为文人创作,情感、志向、思考是其三个主要向度。揣度细分,2023年高考甲卷《临江仙》,其所抒离情别绪当为情,另有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别》、2023年全国乙卷《破阵子》、2022年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间杂朋友鼓励、离别之情、个人隐逸、放达之趣。2023年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其所言安于隐逸、恬淡孤高是为志,另有2022年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2022年全國甲卷《画眉鸟》《画眉禽》、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多见君子风骨。2023年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其所述“不向担上看桃李,自参亲炼得精神”的学问之道为理,另有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儿子》,多以议论突出道理通达。情是感动,志是气骨,理是睿智,学习古代诗歌中的情、志、理,学生能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2.格调普遍高昂。2023年高考语文卷中的四首诗词,其关键词多是劝勉鼓励、坚守初心、志同道合、君子人格。选文总体格调上扬,情志结合,情理兼容,有着极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抒情言志、抒情明理的类型偏好日益明显。此类选文折射出两个变化:由愤慨、悲愤、伤感、抑郁、孤高、思念等个体心灵世界的消极情绪转向热爱自由、振奋勉励、志同道合、放达自适、心志坚定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由个人痛苦际遇的阴郁色调转向和谐、爱国、积极用世这一视野更加开阔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3.偏好宋代诗词。2023年高考四首诗词中,两首宋诗,两首宋词,选文偏向明显。唐诗多诗人诗,重情感与意境;宋诗多学者诗,多是在朝为官之人所作,偏重君子人格和理趣。宋诗的作者们除了是诗人,他们还有士大夫、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儒学大家、爱国诗人、画家等更多称号,都是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修身弘道,气象万端,其积极用世的诗才、道德人格和价值取向都显示了儒家正统的文化角色意识。
2023年高考中的四首诗词情、志、理各有表现。而四卷中,新高考Ⅰ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文主线尤为抢眼。三年时间,选文内容从振奋勉励、催人进取到利国利民、社会和谐,再到求真务本、实践治学,都暗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以诗赋能,以文示力,培育文化人格、培养文化自信,这也正对接了2023年高考蓝皮书所言——核心价值是高考命题的金线,“无价值,不入题”。
(一)客观题——依句设题。
古代诗歌阅读的客观题,其典型话术是“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3年高考四卷中的四题毫无二致,有三个设题信息:
1.逐句设问。四个选项的题征相似。或每联,或某句,或某几句,或全诗全词,以句联语意、区域语意理解判断为主线,又兼顾点面结合。命题延续了以往的设题特点,要求对诗歌细读,在此基础上,渗透词语、形象、情感、手法等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多维知识。四个选项,体量不多,但多元素覆盖,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立体而全面。
2.层次分明。“理解和赏析”是两个阅读考查层面。理解层面指向对诗句基本语意内容的理解,是以翻译、转述这些基本方式作选项语言变形,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基本阅读。赏析层面的能力层级稍高,要求学生能对诗句意义、作用、情感有阅读发现,能对语言特征、手法意趣、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文学审美。
3.依句设问。各选项设问,多依照具体诗句类型与内容进行设题。写景句,设题多聚焦修辞使用、环境特点、烘托作用等;议论句,设题则聚焦目的、意义、作用;叙事句,设题常是概述或推断事件目的、行为、经过、原因、意义;结尾句,设题往往指向理解情感、目的、意义、作用。
如以下选项命题设计:
2023年新高考Ⅰ卷:15.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颔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颔联是议论,选项B依据议论,以判断句进行观点转述。
2023年新高考Ⅱ卷:15.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尾联是写景抒情,选项C随船下篙,以景与情的逻辑匹配进行设错。
2023年全国甲卷:14.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四五句: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四五句是陈述句,选项C在设题时,以因果关系把行为和目的结合进行表达。
2023年全国乙卷:14.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四五句: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四五句是行为和心理描写,选项B在人物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进行形象审美。
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更多的是针对诗歌的文本语意和本体性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的内容释义与艺术解码能力。
(二)主观题——随文设题。
1.结构布局。任何文学作品写作,无非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2023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四套试卷在考查上依然是结构化布局。新高考Ⅰ卷要求结合本诗主题谈谈对尾联魏了翁名言的理解,新高考Ⅱ卷要求分析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观点在本诗中如何得到印证,都属于内容层面的考查;全国乙卷要求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属于艺术层面的考查;而全国甲卷要求分析结尾两句写景句的妙处,则属于内容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融合考查。
这种结构化布局,自2021年高考便已形成固定布局。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属于内容层面考查,全国甲卷属于内容和艺术双层面融合考查,新高考Ⅱ卷和全国乙卷属于艺术层面考查。2021年高考,新高考Ⅱ卷和全国甲卷属于内容考查,新高考Ⅰ卷属于双层面融合考查,全国乙卷属于艺术层面考查。统计下来,近三年高考,12套高考试卷,内容层面考查5次,艺术层面考查4次,双层面融合考查3次。如果做纵向线条梳理,会另有发现,新高考Ⅰ卷全部是内容层面考查,新高考Ⅱ卷偏重内容层面考查,两卷聚焦诗的情、志、意、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立德树人这一价值取向明显;全国乙卷全部是艺术层面的考查,聚焦表达艺术,古代诗歌本体性知識这一价值取向突出;全国甲卷重视双层面融合考查,平衡两种价值取向。
2.篇性考查。过去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多是依考点设题,不论诗篇类型及内容如何,设题角度相对固定,多是思想情感、借景抒情。考点和题型类化和固化,这种类化和固化后来变成了僵化。
近年高考,随文设题趋向非常明显,如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2021年全国甲卷的陈师道《和南风先生出山之作》),怎样理解第二句已含有委婉劝告(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画眉鸟所起作用、词中有哪些做人道理(2022年全国甲卷的欧阳修《画眉鸟》和文同《画禽鸟》)等。再聚焦2023年高考,魏了翁名言的具体理解、王国维文学理论观点的具体印证、结尾句的妙处、如何表现闲适心理,也莫不如是。不再是套路化命题,不设固定角度,而是题随文走。这是基于个体阅读文本的匹配性命题和个性化命题,是一种篇性考查,不再是类性考查。
由“类性考查”到“篇性考查”,其命题的技术性与逻辑在于:淡化类性,强化篇性,减少套路化备考,避免机械刷题;突出篇性的主体内容与艺术知识的典型特征,强调的是对这一首诗词的细读和深读。
3.超级阅读。过去命题,偏重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等释义层面的考查,关注的焦点是诗歌的情感、形象等,而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则变化较大。
2023年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年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甲卷《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眼》: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结尾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从语篇学视角,文本解读有三个层级: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释义,就是解释文本的意思,包括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等。简单说,就是要能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这是初级解读。解码,就是解开隐含在作品中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包括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简单说,就是要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专业解读、高级解读。评鉴,就是对作品进行评论、评判、鉴别,要求在深度阅读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简单说,就是要能有一定的文学理论认知,这是超级解读。
细致打量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这三道主观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不再是简单的“释义”和“解码”,而是基于简单释义基础上的“复杂释义”和“复杂解码”,这是超级阅读的要求。回答这类题,不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简单分析概括,而是要用一定的头脑风暴对诗句进行主动加工和多维加工。
这说明,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已经从初级阅读走向高级阅读和超级阅读。高级阅读和超级阅读,需要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思维视野,更多元的文学知识,更精准的专业语言表达。这也回应了2023年高考蓝皮书所言——能力素养银线,“无思维,不命题”。※
(作者单位:徐莉,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孟凡军,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