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列学习任务的教学实践初探

2023-12-12 02:00鲍颖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士人鲁迅诗歌

鲍颖

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契合情境化教学思想。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任务为引领,遵循一定的思维架构和主题意识。最近,笔者听了两节语文课,受到了一些启发。

一、立足于一堂课的学习任务的设计

1.建立在一定主题意识领域的整合。第一节课《万里写入襟怀间——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探士人精神》很好地贯彻了从一个名词深化到主题意识领域来架构一节课。课堂由“邹忌”其事来引出“士人”概念,进而明确“士人”的三种含义,分别是部落首领、显贵的武士,专门从事文化活动与政治游说的纵横家,古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儒家思想的践行者。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初中阶段所品读过的众多古诗文,进而明确“士人”精神大体可以包括诸如爱国、远志、安贫乐道等高洁的品质。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名词过渡到一个主题思想意识的链条,顺利把初中阶段有关“人”的古诗文进行有效架构。这就是从“一”辐射至“三”的逻辑展现,从具象化名词过渡到主题思想意识领域的展现。依照这种思路而构建出“探寻士人形象”“拓展士人精神”“士人精神的诗意表达”系列学习任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2.建立在一种特定情感意境范畴的整合。第二节课《慷慨悲歌 气壮山河——爱国诗词鉴赏通航课》,是从“三”凝缩至“一”的思维演练。教师精心选择了众多“征战御敌、誓死报国”的主題词作,然后让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找寻到相关古诗文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其中就涉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夏完淳的《别云间》。教师顺势补充了岳飞《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自然扩充了爱国诗词的主题范畴,从而提炼出“阅尽千帆之爱国词作”“探寻不同境遇之下的爱国情怀”“‘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爱国之魂”等爱国主题。

这两堂课虽然架构课堂的逻辑思路正好相反,但都立足于引导学生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路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圆满演绎。

二、立足于一个大单元的学习任务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紧抓单元学习能力的逐层递进以及单元整体写作风格来有效设计大单元学习任务的主题。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单元学习目标都是按照能力的梯级上升来实现的。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教学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尝试小诗写作。针对上述目标,可以得出本单元是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主动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利用班级竞赛的方式对该单元进行整合式任务教学。先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具体承担1首诗歌的学习任务。然后再由每一组的5个学生各自承担该诗的“铿锵诗心”“意象感知”“手法体会”“情愫归因”“音韵触摸”“我手写心”这6个环节的任务。学生通过自我朗读,再整理有关意象、写作技巧、诗人情感、诗歌音韵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班级演讲。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尤其在“我手写心”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本组的诗歌仿写情况,也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每个环节都计分值,最后得分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的课堂任务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竞赛机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见,该单元的现当代诗歌学习,可以完满实现学生由对现当代诗歌的基本了解、朗读,把握诗歌基本意境,上升到从诗歌基本鉴赏角度去品味诗歌,再上升到尝试初步的诗歌创作,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意识。这是一个逐层递进、能力升华的学习过程。

苏州工业园区西交附中的初三语文备课组所设计的“十万个秋天到诗里来见我——九上第一单元任务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到诗里来”:利用课本上的阅读提示、知识卡片、技巧点拨以及现当代诗歌鉴赏资料,自主阅读学习5首现代诗,并完成200~300字的初步学习鉴赏;学习现代诗歌朗诵符号,为课本上的5首诗歌标注,并尝试朗读。第二个环节是完成“十万个秋天”诗歌节任务单:

在这样的任务驱使下,学生从对诗歌的“读”过渡到有层次的“品”,从原来的刻板的“学”上升到灵活运用的“作”,从单向的由师至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双向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可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双向奔赴。

三、立足于一本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的设计

教师可根据文体性质,紧抓文本的个人和社会教化功能来有效设计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的主题。例如,在设计鲁迅《朝花夕拾》的学习任务时,应该充分考虑该名著的文体性质——回忆性散文集,就像鲁迅自己在《朝花夕拾》中的“小引”中所写:“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段文字明确展现了鲁迅编辑《朝花夕拾》的创作意图,即侧重于“回忆”和“反思”,以及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对个人终身成长的影响。所以,笔者确立了《朝花夕拾》学习任务的主题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以此为主题,设计如下学习任务:其一,绘制“人物成长足迹图”——根据10篇文章的主体内容,绘制一张鲁迅成长轨迹的思维导图;其二,撰写“人物小传”——根据教师出示的一般性的人物小传的基本写作特点,学生为《朝花夕拾》的各主要人物(阿长、父亲、陈莲河、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撰写小传,最后再为鲁迅写一个成长小传;其三,设计鲁迅成长的“多系列”手抄报——学生多角度思考鲁迅成长的“游戏与玩具系列”“美食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书本系列”等;其四,制定鲁迅成长的“朋友圈”和“黑名单”——请学生分类介绍鲁迅的“朋友圈”和“黑名单”的推荐人物和推荐理由;其五,对“家庭教育的反思”——请学生结合具体情节,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谈谈自己对他或者她的教育方法的看法(父亲、阿长、寿镜吾、衍太太);其六,运用短语来展现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模仿“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让学生思考出相应的短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经过此番任务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方能理解鲁迅的成长过程是浸润在“温情”和“冷漠”中的,代表了鲁迅人格的“柔软”和“坚硬”,展现了“脉脉含情”和“冷静睿智”的两个极端。学生也能由此及彼,更深刻领悟到不光是名家,其实我们普通人的成长也是既有快乐又有痛苦的。成长之路酸甜相伴,痛并快乐着,才是人生的常态。

四、树立学习任务设计意识的好处

以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学生真正实现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吸收”,从“习得”走向“实践”,从“知识”走向“能力”。随着语文课标的学习和实践,很多教师在内心都非常肯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在不自觉中发生偏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广泛参与都不理想。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搬硬套的嫁接,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仍然是形式主义的“空中楼阁”。而学习任务的设计无疑雪中送炭,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广泛实质参与学习过程的阶梯。学习任务的理念一方面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基本观察、知识记忆、实验设计、文学鉴赏、主观创作等各项实际能力得到培养,让学习者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实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有助于充分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推理,提升教学资料的创新式整合的能力。学习任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提出引领性任务,确定一定主题,提供丰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分类辨别资料,依照不同的主题设计恰当的、有情味的、诗意化的、生活化的情境式表达任务,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实践,进而实现学生“愿学、想学、会学”,教师“愿教、想教、善教”的完美的师生和谐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士人鲁迅诗歌
诗歌不除外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诗歌岛·八面来风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