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3-12-12 02:00:23陆志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文素养语言

编者按:“《七彩语文》杯”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展示活动于2023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语文教师登台展示,4000多位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场观摩。

本次活动设置了朗读展示、书写展示、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个环节,评委现场打分,专家现场点评。本刊联系活动主办方并得到授权,将陆续刊登课堂教学的专家点评及获奖选手的课堂教学实录,以供广大同仁学习和参考。

非常佩服我们的选手,向所有的选手致敬,祝贺他们!选手们在前一天抽签,然后用30分钟时间上课,甚至连授课班级的孩子们都不认识,课还能上得这样精彩,我是自愧弗如,选手们都很了不起。

这次共有11位选手在中华中学分会场,其中有3篇课文是低年级的,3篇课文是高年级的,还有5篇课文是中年级的。刚刚最后这位老师,评委给她打了很高的分数。这位老师的分数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排第一,在全部选手中排第二。这说明,评委非常肯定她的这堂课。这堂课好在什么地方,我想每一位在场的老师心里都有评价。我们所有的选手都是好中选优,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一位老师参赛,已经代表了当前最高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看最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教学最重要的是识字、写字和朗读。现在很多老师不再范读课文了,这位老师却勇于范读课文,也就是她的“听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然后再分段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去识字、写字,识字、写字与阅读理解整合得比较好,很流畅、自然。在30分钟流畅、自然的课堂里,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他们该得到的东西在30分钟里都得到了,而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就是一堂好课。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读了课文,识了字,还发展了想象,特别是培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所以这堂课得到高分是有道理的。

很巧的是,今天有位选手抽到一道主观题:“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位选手答得非常好,几乎得了满分,付宜红老师高度赞扬了他。

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天特别想和老师们探讨:核心素养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落实?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老师做得都很好,简单地以知识点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基本没有。怎样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这两天的课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刚才提及的这位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句话,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去发展。他的课简明流畅,就五个步骤。一是师生简单梳理了文章大意,就几句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是“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二是让孩子去读书,去理解全文,高年级的孩子有别于低年级,可以自己读了。三是读完之后交流。四是交流完之后再去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五是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你是不是可以学着写一写呢?这种安排,比较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而且非常好地综合运用了听说读写。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这道题很匹配,真不错。如果他平时的教学不是这样做的,他对主观题的理解估计也没这么好。

核心素养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语文教学怎样去发展核心素养,我觉得实际上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就是语言文字的练习?不是,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人的发展。在语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发展语言,还要发展人。语文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贡献在哪里呢?就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第二个问题,语言怎么发展呢?人怎么发展呢?这就牵涉到语言实践、语言经验与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让孩子去掌握知识、把握规律,但是,是要让他们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去发展、体会和把握语言知识。这里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语言学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二是语言实践、语言经验与知识能力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实践,因为素养的形成和知识的形成不同,素养的形成要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比如多读多写、日积月累都是实践。以前,我们认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要留给课外,课上老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其实这种观点不妥当。我最近写了两篇小文章——《日积月累 熟读成诵》《还是多读多写》。当年有人问张中行先生学语文有什么秘诀,他说:有的,就是多读多写。知识要不要?要的,是辅助。写文章的知识、语法,也都是辅助,主要还是靠多读多写。在很长一段时期,这一观点受到质疑,不太说多读多写的事。课程标准从2011年版开始,重提多读多写。这次语文新课标的进步和发展在哪里呢?我认为,就在于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课上也要多读多写,通过实践、积累、建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会语言运用。人的素养的形成不是靠知识的迁移,不是靠简单的传授,不是靠老师像搬运工一样把知识搬运给你。素养的形成要靠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积极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当然还有采访、调查、写调查报告,这也是语文实践,但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还是课程标准中说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孩子的语言学习是在这样一个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去实现的,并不是一个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分项训练的过程。

这次课堂教学展示有几篇课文是谈写作的。课本里面把它们安排为写作策略单元,可是在课本中,前面安排的是几篇阅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这样的安排,与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是一个意思。教师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学写作,体会这个规律,而不是一开始就把写作知识给他。比如《搭船的鸟》,就是引导学生怎么去写——要学会细致观察。第一段写道“我们坐在船舱里”,外面正在下雨,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是听到的,他看不到;他看到的是一个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这里涉及观察的视角问题,这里是限知视角。等到雨停下来,他就看到一只非常美丽的鸟,这只鸟是怎样的呢?羽毛翠绿,翅膀带着蓝色,嘴是红色的。他一眼看过去,感受到的是鸟的色彩,这只鸟太漂亮了。他通过色彩感受到这个小动物的美、自然的美。这就引起他的疑问,这只鸟从哪里来的呢?于是他就注视这只鸟了,接着,他就看到这只鸟一连串的动作,“冲”“飞”“衔”“站”“吞”,非常自然。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心人,有一双智慧的眼”,这个脚手架搭得有点高,如果从这只鸟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动作入手,就简单得多。孩子在读课文、学观察、学表达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观察就都有了,在综合运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孩子就都学会了。他們在对文本认识理解的过程中向作家学习,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心存热爱,他们就会自然地时时观察,成为有心人。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非常重要,对外界保持一种好奇,从而发展一种对美的敏感。课程标准讲“直觉思维”,就是要保持一种对生活、对语言、对美的敏感。直觉思维对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特别有益。当孩子看到一个事物,他能够感觉到这个东西太漂亮了,这就够了。古人读书时点评,常常是一个字——“妙”。有时候,孩子会心有所知而口不能言,他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它很美,然后再仔细地看各个方面。语感、美感的发展蕴含在这个过程当中。

即使是关于写作知识的单元,也不只是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单元也应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如《搭船的鸟》《夏天里的成长》等,发展的都不仅仅是孩子的写作能力,还有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周边事物的一种关注、关心、发现,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思维也同步得到了提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逻辑性。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写作单元,就只围绕写作知识,把几个知识点作为写作支架给学生,这样的话他们很难写得好。写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学会,比如读书,要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获得,读着读着,内容也懂了,文理也通了。

高年级的课文上得比较好的环节,我认为往往是语言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语言实践和语言知识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假如说有一点欠缺,大概问题也是出在这个方面。比如《忆读书》这一课,讲了冰心的回忆,她的读书经历,读了哪些好书。读书最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学习就是读书。从小到大,孩子们读了不少书,那么,让孩子和冰心奶奶比比看,读书有什么不同,自己有什么体会。这样就把孩子自己的经验和文本勾连起来,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经历。我们讲情境,情境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和孩子的生活关联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组织学习,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教学《爬天都峰》,将情境设置为学校运动会要招聘一个小记者,那么你去应聘要怎么做?做小记者需要把运动会写清楚。学习《爬天都峰》一课,就是学习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样,就把孩子的生活与文本较好地关联起来。因此,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读和思结合做得比较好,所以这堂课的分数也比较高。

提到情境问题,大家要问,遇到文言文怎么办?文言文的情境和孩子的生活怎么产生关联呢?这次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是四年级的《精卫填海》,这样的文章需要构建一个古今融通的情境。文言文与孩子的生活关联太远,语言习惯不一样,内容也有差距,孩子要进入文本,读通文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把古今语言勾连起来,把神话与真实生活情境勾连起来。《精卫填海》所在的单元设计是很有道理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有中国神话,有外国神话,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可以体会中外神话、古今语言的相通之处。其中暗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神话主要有两类,即开天辟地神话和英雄神话。课本上其实是有提示的:“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如何产生的,神和英雄是如何生活的。”开天辟地神话包括天从哪儿来,地从哪儿来,人从哪儿来。《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是开天辟地神话,《精卫填海》和《普罗米修斯》是英雄神话。这是课本隐含的一种结构。执教老师对此也有体会,开始便出示了几幅图片——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但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这位老师用了语言结构——“谁干了什么事”。如果就用教材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来导入,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情形呢?这种导入,只留下一种语言结构,成为一个知识点,从这个知识点进入,而不是从这个单元的主题进入。《精卫填海》是一个英雄神话,精卫的英雄精神、英雄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本里已经讲得很明白,我们集中这一点就可以了。仇恨之心、为了别人,都与神话主题略微偏离了点。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注意他们的精神成长,明确本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在哪里。不能有什么、想到什么就都写上去,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要准确。再有,也不要每堂课把核心素养所有的目标全搞上去,要抓住重点。怎样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去发展孩子的思维、审美、文化。

我们要让孩子自己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去学习,除了听说读写,查找资料也很重要。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的教学就使用了资料。补充资料有时候是需要的,但是这堂课只有30分钟,如果老师补充资料太多了,弄得孩子看都看不过来,就会适得其反。教师不需要把全部东西都告诉孩子,要明确本课目标和重点。有些执教老师就教第一课时的内容,剩下的下一节课再来,就挺好。《灰雀》一课处理得不错,得分比较高。在語言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能力,都不能离开文本。这位老师就抓住了孩子和列宁在一起的情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通过阅读,读出男孩的内心,读懂列宁的微笑,这样一来就比较清晰,抓住了重点。30分钟教学时间,抓不住重点就来不及。如果你把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看一遍,比如《掌声》,道理相似,都是用温暖的阳光去照亮人的心灵,每一篇课文又有不同的重点。教材编者将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是有道理的。我们讲单元整体的设计,就是要看到编者为什么将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这个单篇放在这个单元是什么意思,进行整体设计后,它承担什么样的作用。现在大家对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认识有点不一致,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任务群是一个一个单元组成的,单元教学不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是一篇一篇地肢解课文——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分层、串讲、主题思想、写作特色,而是对单元进行一个整体教学设计,这个单元设计以主题为引领,以任务为载体。一个大任务统领几个学习活动,学习流程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单篇在这个单元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总体上,这次课堂教学展示都很不错,从第一堂课到最后一堂课,亮点纷呈。第一堂课抓住了几组对话,很有意思。最后一堂课也是低年级课文,从低年级开始,到低年级结束,可谓圆满。孩子们很开心,评委们很辛苦,老师们很努力,听课的老师们也很认真,感谢大家!※

[本文根据中华中学分会场现场视频整理并经作者审核]

(陆志平,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