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者

2023-12-12 02:00李素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周瑜诸葛亮情感

小时候,我常常组织小伙伴开展“课堂”游戏,一本正经地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工作后,我怀揣着做一名好教师的理想,读书、思考、实践,努力追求“文语合一、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丰富、深刻、灵动”的教学风格。回顾一路走来和孩子们共度的时光,我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愈发感慨——教师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第一阶段:追求“优质理解”的课堂

刚工作时,我有幸遇到了郜大琪老师。他是一位经历丰富、学识渊博、醉心语文教学的学者型教师,他的思想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影响着我的教学,也影响着我的人生。起步阶段,郜老师要求我必须独立分析教材,反复修改教案,甚至独自试讲。常常我分析完了,他又从头到尾分析字词句篇给我听,既具体细致,又准确深刻。那时,我暗自埋怨郜老师一次次推翻我的教案,为什么不直接将他的理解和设计告诉我。后来,我才清醒意识到:没有优质的文本解读,就没有优质的阅读教学。每一次独立钻研,就是一次探寻文章精妙语言,体悟作者情感,提炼重点、难点的过程,就是一次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解读、品味文章的过程。

在那些磨课的岁月中,我和郜老师有时也会各执己见,甚至课前几分钟还在争论言语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细节的设计等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师徒情谊。争执过后,我对文章、事理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工作不久,我积极承担学校的对外公开课教学任务,从《繁星》《春蚕》《再见了,亲人》,到《赵州桥》《我爱故乡的杨梅》《心愿》,都有我执教的身影。那时,没有成家的我住在学校集体宿舍,晨曦微露,偌大的操场上常响起我的诵读之声;夕阳西下,没有学生的教室里我正煞有其事地“讲课”,既做老师又做学生;夜幕降临,寂静的办公室内我仍在伏案求索。

1990年,我赴镇江市参加青年教师赛课。课堂上的我既紧张又兴奋,《第一场雪》上得激情昂扬。雪后美景的片段描写是引领学生品析词句的着力点,我还将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的写作背景与文末“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諺语结合起来,揭示文中丰收在望,人们将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心情,引领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心系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厚情感。学生了解到这些,读起来更加起劲。此课教学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1992年,我参加五城区青年教师会课,在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执教《火烧云》。我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领悟美感,以情感来引发语感,通过朗读增强语感。后来,我根据该课教学撰写的《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文,在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获奖,并被推荐刊登在《江苏教育》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真是倍受鼓舞。

渐渐地,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了对语文教学“优质理解”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优质理解”寓于“转换”中,在文字与含义、形象、情感的反复转换中,呈现出文字所反映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有一次,与中学、大学老师同台上课,我教《桂花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文章结尾看似淡淡一笔,却蕴含着思亲、恋乡、忆童趣的情感。我运用“文字—情感”转换的方式,先理事后入情,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看出她们家有什么变化了吗?”接着,我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时的‘我还是那个小姑娘吗?母亲还是年轻的妈妈吗?”学生只有弄清时空转换,知晓景物、人物变化,才能体会人物思旧怀乡的情感。人物的情感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所没有的,教学中,我对“乡情”采用植入的渐进方法:“从老太太的话中,你们能看出她很想念什么?‘想起这个词很重要,童年的生活、家乡的事只能在‘想中出现,在梦里出现。这一切都不会再有,所以人一想起过去在故乡的生活,心里总有一种伤感的滋味。这种怀念故乡、思念故乡事物的情感叫乡情,跟亲情、友情一样都是牵动人心的美好感情。”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第二阶段:构建“言义兼得”的课堂

成尚荣先生当初这样评价:所谓转换,实质是一种寻找、发现,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迁移。这样的“优质理解”很有新意,理解贯穿教学的始终。不过,我觉得“优质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那就是对言语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成先生的话将我的思考引向深处,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价值,要让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意义。2014年,我在山东省参加《中国教育报》组织的校长论坛。我刚执教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位体型清瘦、精神矍铄的老先生走上讲台对我说:“你上的课有语文味。”午饭时接到组委会通知,临时安排我在下午的千人大会上发言。我以“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为主题,论述了语文课堂的建设问题。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目标,但就其核心任务来说,是“语言文字运用”。因此,有“语文味”的课堂就应该以教材为例,文语合一,言义兼得,让学生通过言语材料的认知与感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经验,并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加以实践,提升语言能力和品质。

我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为例,指出文章按“呈现奇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建议”来架构,扣住“摆事实,讲道理”解读,就能把握论说的脉络。作者在论证“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时,选择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代表人物的事例,并加以概括总结。我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用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选择事例是有讲究的,且古今中外各有代表,多则不必,少则不足。继而,我要求学生替换原文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人物精神,着重写人物的巨大成就。于是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海伦·凯勒等名人出现在学生的笔下,形成了新的论据,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和优势……

那位老先生的话引发了我后续的思考与实践。把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味、剖析不同语境下形形色色的言语,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特点,掌握言语的规律,领略言语的魅力,并灵活、精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语文教学。后来,我撰写的《涵养语文味的课堂建构与行动抓手》一文在《上海教育科研》发表。

2017年,我在省名师送培活动中执教《大江保卫战》。此文有着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如在展现事件的同时,多处评论性语言通过抒情的方式感染人,弘扬正能量,凝聚人心。这种区别于一般记叙文的独特表达方式正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又如,文中描写典型人物黄晓文时连续用了七个动词,我让学生尝试思考这一连串的动作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我体会到情况紧急”“这才是铮铮铁汉”“速度快,争分夺秒”……寥寥数语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抢险时间的紧迫,丰满了人物个性,塑造了英雄的光辉形象,增强了通讯报道的感染力。由此,学生领悟到精当的动作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发挥的作用。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教师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实施教学,言义兼得,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语言、思维、想象、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阶段:探究“素养视域”的课堂

随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使用好语文教材,把新课标的精神转化成教学的行为成为一大难题。我对照新课标研读教材,发现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2019年,我在镇江市统编版教材培训活动中执教《草船借箭》。我有意识地选择联结、提问、预测等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并运用阅读策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力求实现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

如《草船借箭》开篇提到“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才干”和“妒忌”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需着眼整体,联系前几回的具体语境。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诸葛亮故意说献大乔、小乔可破曹操,而小乔乃周瑜之妻。故周瑜大怒道:“吾与老贼势不两立,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原本是诸葛亮想借东吴之力破曹军,现在周瑜反倒求他相助,此乃激将法。后来,周瑜又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说服孙权坚定了抗曹之心。事情的发展一如诸葛亮所料,周瑜暗想:“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这么一联结,学生感受到周瑜的“妒忌”可真的不一般,他早已有杀诸葛亮之心。

我将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感知思维的过程,继而与原著相关情节勾连,读出文字暗含的深意。于是,学生想到周瑜令诸葛亮断曹操粮草,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不成,反被戏弄;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更是坚定了斩诸葛亮之心。随着学生的讨论,我相机呈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此人绝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等原著中周瑜的话语。

“杀之”“除之”“斩之”,这么联结起来,学生体悟到周瑜妒忌程度之深,切实感悟到他的阴险、狠毒。教师在教学中联结原著捕捉重要信息,对隐藏着的文本内涵予以揭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此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中人物共情。着眼于整体的联结意识,使阅读做到“观上下、审左右”,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意蕴,文章读起来才有滋有味。

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验证推测的过程。在学生快速浏览诸葛亮指挥船只出发、佯攻、受箭、返回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回读前文人物之间的对话情节,用“难怪……原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学生有了这些发现:“难怪只要三天,原来孔明早已料定三天后有大雾,想好了雾中取箭的计策”“难怪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原来可以把船两边插满,好受箭啊”……“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前文中的只言片语似乎都成了暗示,学生在叹服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同时,也领略到名著前后照应的魅力,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写作是思考的升华,课毕,我撰写的《小学古典名著教学中阅读策略的运用》一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2020年,镇江市教研员张晨晖老师主编《课本里的整本书阅读》,邀我参与《格林童话》的阅读设计。正是这次参与,促使我梳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童书,忽然产生了一种“本领恐慌”。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板块,新课标又突出了“整本书阅读”,而我童年的精神食粮是听书以及看小人书,内容单一,怎么办?只有读儿童的书,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话题,引导他们的成长,也才能提高自身儿童文学鉴赏力,并成为学生阅读的典范。于是,我开始重读童书,有记忆中淡忘的《童年》《十万个为什么》等,还有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书中提及的《奇域笔记》《造梦的雨果》《秘密花园》《绿山墙的安妮》……

三十七年教育生涯,我且学且思,且思且行,做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者,坚定地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如今,我的语文课更加从容、丰厚。我感恩亦师亦友的前辈指点,也感恩志趣相投的伙伴同行。※

(李素琴,江蘇省第十六批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任职于镇江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周瑜诸葛亮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