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字理识字”教学中焕发光彩

2023-12-06 09:02魏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字理识字字理识字

魏敏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人民的智慧、灿烂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社会的繁荣变迁、历史的更迭演变、智慧的传承发扬……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带着学生讲汉字、写汉字,更要带着他们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借汉字的教学传递文化、讲解历史、感受文明……因此,在一年级上学期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尝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任务群完美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字理识字”中焕发光彩。

一、挖掘教材深意,探寻汉字起源,唤醒文化自信

教学中我们把一年级上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的语文课程学习任务定为“探寻汉字起源,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在该语文任务的驱动下,我们首先开展了“字理识字研讨课”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以围绕“探寻汉字起源,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及学生对汉字“前世今生”的探究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理解、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教材中的“字理识字”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扎根,让学生在深深崇拜我们祖先智慧的同时,油然而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让“德”真正立在学生心中。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课《天地人》的主体课文“天地人”最早出自中国古书《周易》。“天地人”从造字规律来看,“天”是指事字,“大”表示站立的“人”,“大”字上面的“一”为指示符号,表示“人”的头顶就是“天”;“地”是会意字,“也”是由“     ”转变而来的,最初表示“虫”,“土”里有“虫”,即土地里面有了生命,就称之为“地”;“人”是一个象形字,“     ”最早表示鞠躬行礼之人,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自古即为“礼仪之邦”的寓意。这三个字出现在第一课,不仅体现了中国汉字起源时三种科学的构字方法,更向我们传递了中国古人对世界万物起源的认知及做人方式的理解,彰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第二课《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传统的“五行说”,体现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本课的生字“一、二、三”是针对第一课《天地人》的延续,“一”在古代造字时表示的不是一根木棍、一件物品的记录,而是古代人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古人认为世界初始,天地混沌一片,所以用“     ”表示混沌不清的样子;慢慢地,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并逐渐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一”表示天,下面的“一”表示地,“二”表示混沌不清的世界分成了“天”和“地”,“二”的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三”比“二”多了中间的“横”,“三”字的上横是“天”,下横是“地”,中间一横则表示“人”,“三”表示天地形成后孕育了生灵,并出现了“人类”。多么充满智慧的造字方式呀!通过对“一二三”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字的初始意义,更是对科技落后的古人竟能如此充满智慧地认知世界感到钦佩。

第三课《口耳目》一课传递给学生的是另一种识字方法——生活中识字,通过课文告诉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也可以帮助我们认字。同时,本课生字“口、耳、目、手、足”都是象形字,相对应的甲骨文分别是“     、     、     、     、     ”,本课的安排既教给学生新的识字方法,又不离开传统的识字方式。

第四课《日月水火》一课的安排目的非常明确,直观地教给学生认识“象形字”,让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让他们懂得最早的文字都是“画出来”的。

第五课《对韵歌》不仅教给学生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认识“云、雨、风、花、鸟、虫、山、对”,同時还传递给学生古代吟诗作赋的行文方式,不仅从文字的构造中了解传统文化,更从文章结构中了解传统的语言表达。

通过上述对单元课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篇章安排,无一不在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任务定为“探寻汉字起源,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旨在开学第一课就将“文化自信”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并主动探究传统文化。

二、结合语文任务,开展字理活动,树立文化自信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的效果如何,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为了既落实“双减”政策,又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单元备课确定这一语文学习任务群之初,即设定了扎实有效的学生检测活动。

1.阅读推广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汉字构字方法,我们经过认真筛选,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与字理识字相关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纪录片及书籍。首先推荐学生观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这部纪录片把汉字的演变做成生动的动画,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人们讲述着汉字的演变过程,让人观看起来趣味盎然、过目不忘。通过这部纪录片的生动演绎,学生对中国文字的造字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字理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又推荐了一套字理识字的书,这套书的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都非常强,学生爱不释手,这套书让“字理识字”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随后,我们又推荐了一系列字理识字的图画书、绘本……就这样,我们以学生兴趣为主,逐步深入,一点点打开了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造字规律并学会用“字理”进行识字的大门。

2.小小汉字推广人

了解只是第一步,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生把自己了解的知识进行内化,在头脑中思考、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是知识理解的外显。因此,每天课前5分钟,我们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小小汉字推广人”活动,学生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汉字,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字,可以是自己名字里的字,可以是自己读书看到的字……把这个字的“前世今生”用书写、绘画、PPT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讲给同学们听。

3.字理画展

为了增强学生对“字理识字”的兴趣,我们还开展了“字理画展”,学生纷纷翻阅资料,拿起彩笔动手描绘出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古文字,一幅幅绚丽、生动、充满童趣的“字理画”冲击着学生的眼球,展现着他们对中国汉字的热爱。

三、开展项目学习,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探寻字理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课文”单元,是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课文”单元,这一单元四篇课文中的三篇都是围绕“季节”进行安排的,分别是《秋天》《江南》《四季》。结合2022年版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我们围绕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跨学科整合,开展了以“多彩的季节”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活动。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相关学科均围绕“季节”进行教学,科学老师带着学生到户外“寻找季节的足迹”,美术老师带着学生“用彩笔描绘多彩的季节”,劳动老师带着学生制作“树叶贴画”,音乐老师带着学生“歌唱四季”……我们语文老师则带着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学习课文,积累描绘不同季节的词语,一边寻找与季节有关的文字,用画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动手制作了与季节有关的书签、树叶贴画,教师协助学生把他们画的文字合成一幅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在学校进行展示。

四、利用乐考激趣,进行汉字推广,扎实字理认知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刚好与春节相近,春节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期末乐考就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結合,开展了“国风古韵嘉年华”乐考活动。乐考过程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均穿着中国传统汉服参加,乐考的内容也紧紧围绕“传统文化”项目展开:小小汉字推广人、文字考古、吟诗作赋、写春联、舞龙大赛、毛根团扇、制作彩灯、猜灯谜、小小测量师、孔明锁、舞动中国……

就这样整整一个学期,我们以“探寻中国汉字”为核心,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并利用跨学科学习,牵动全学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让立德树人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用传统字理文化解决小学生识字写字困难的实践研究”(编号QJY20021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字理识字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理趣识字
低年级语文字理识字教学之我见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