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重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2-05 06:36王喜满吴秋林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王喜满 吴秋林

[摘 要] 在理论指导、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的协同作用下,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阶段,由于诸因素的交织影响,围绕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组织建设、教学设计、数字应用和评价体系的探索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直面症结并不断探索新路径,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是关注时代之需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018—07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为新时代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阶段,着力做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理论基础指导科学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才能发展自我,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人的发展程度。因此,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发展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是各项具体工作的根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高目标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及育人水平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汲取理论营养,要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二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引领大中小學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对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多次论述了思政课育人的建设目标和相关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首次明确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时强调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从建设目标上看,就是要通过系统规划、立体设计和分段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实施路径上看,突出强调要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中进行课程建设,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有机整体,并将其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工程统筹推进。

(二)顶层设计立意高远

1.国家级层面的政策领航

政策制定是顶层设计的重要表现。为了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根据并符合时代特点的政策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上述文件明确要求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要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的有效贯通;同时,不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研学研训,通过定期研讨、课程研究、教育实践等活动,推进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2.地方层面的决策护航

在国家层面相关文件陆续颁布的过程中,全国上下的思政课改革探索也在相继展开。地方层面系统谋划、创新机制,出台一系列文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指导各市县、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探索不同学段思政课协同建设机制。在促进教材一体化建设中,各地依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充实了教材内容,如江西省深挖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编撰出版了涵盖各学段的红色文化教材。在构建课程体系一体化方面,各地学校在以国家课程设置为指引的同时,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天津市委、市政府发布《深化新时代天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措施》,要求开足讲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完善教师一体化建设中,多地围绕中央文件精神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了专题指导和培训,如上海市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贯通培养体系,组织开展系列培训。

总体来看,在政策运行中,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国家关于思政课改革的整体规划部署下,地方结合本地区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相应的思政课组织机构,通过加强督导使政策得以切实执行。同时,注重基层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研究制定本地区思政课建设方案,鼓励试验、大胆突破,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力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机制体制特色鲜明

1.党的领导管理机制

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成就的又一根本保证。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了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一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二要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机制。

近年来,各地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筹组织、明确责任、落实任务,逐步建立了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讲思政课、将思政课建设纳入省委巡视工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援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等机制,形成了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一体化建设机制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一体化建设机制要求在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等方面形成机制,不断形成育人合力,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课程一体化建设中,教育部门明确了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了符合各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的内容建设。在教材一体化建设中,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地方或学校自行开设的思政选修课教材,一体化的教材编审机制克服了原来“各自为政”的弊端,助力推动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在师资一体化建设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以科研引领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资助相关科研项目、奖励在该领域“有所为”的思政课教师。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表彰高校優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与此同时,各地陆续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四)支撑体系根基深厚

1.一体化课程资源丰富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和肥沃的精神土壤,激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内涵,彰显了中国人民富足的内心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5],也是新时代思政课育人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分布广泛,是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的优质教育资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的精华。随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会表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2.一体化实践探索深入

为了更好地落实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近几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相继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广泛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公开课频频举办……教育系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思政课“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纵向有力衔接、横向相互贯通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追寻的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发布后,文件中要求的32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牵头单位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力求依托一体化共同体平台,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创新、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在建设周期内努力培养一批思政课“名师”,打造系列示范“金课”,培育一批一体化教学研究团队,形成一套特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丛书,开发更多大中小学优质思政课程资源。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课程、教材、教学和师资一体化格局。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待加强

列宁曾说过:“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6]这就把理论与实际相衔接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成效并不显著。

1.教材与现实相结合的程度不够深入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由于更新机制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因此书本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来源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需要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并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深化;但是,目前各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后无法保证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忽视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不利于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理论与实践融通的现实路径,没有有效拓展思政课的发展空间。

2.一体化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

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有魅力、有活力、有张力、有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体验,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是,在组织参与一体化社会实践方面,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还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的模式,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一体化组织建设有待优化

近几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实践基地大量涌现,教育部也于2022年底要求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这些都为创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了素材。从现实情况来看,处于探索阶段的以教研训为一体的基地和初步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面临着重大考验。

1.一体化组织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首先,从覆盖面来看,无论是全国各地已经成立的一体化教研训基地,还是初步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都尚未形成对全国大中小学各学段全覆盖的模式。其次,从一体化组织建设的程度来看,不同基地探索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虽然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综合性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仍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建设模式。

2.一体化建设成效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一体化建设成效尚不显著。对大中小不同学段青少年进行思想引领、人格锻造和素质提升,需要仔细探究如何通过在组织机构一体化的支撑下,更好地利用资源平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实践教育一体化、校园文化一体化。

(三)一体化教学设计有待完善

目前,在一体化教学视域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要素的整合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

1.一体化教学理念入脑扎根不深

有些思政课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观念中尚未树立一体化意识,因此,教師在教学设计时难以充分认识到上下学段一体化贯通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以一体化理念为先导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工作,导致落实到笔头上、反映到课堂上的以一体化为目标的教学状态极难显现。

2.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衔接不良

鉴于各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科学设置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差异性的情况下寻找共性。国家层面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有明确意见,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考虑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衔接性,往往只认为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当前学段发展规律即可,忽视了与其他学段的上下衔接,因此难以达到一体优化的目的。

3.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贯通不畅

目前,教材的编写尚未完全打通不同学段之间的壁垒,教师在以课程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只根据本学段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对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不熟悉甚至几乎不了解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观上被动学习、客观上缺少机制,导致教学内容设计出现断层。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现阶段,思政课教师还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

1.思政课教师配备相对不足

目前,思政课教师虽然较前些年在数量上有很大提高,综合师生比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一些地区思政课教师配备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民办学校和乡村学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达标的情况尤为凸显,部分学校的思政课主要靠招聘教师兼职来上或由班主任代劳,不利于教学“接力棒”的纵向传递。此外,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思政课教师转岗机制不完善,这些都不利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2.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相对短缺

从培训形式看,基本以研讨会为主,思政课教师以课参会、以文参会或聆听专家报告的理论形式居多,而紧跟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较少。从培训类型看,本学段的横向培训在数量和规模上明显大于跨学段的纵向培训。从培训效果看,对学习成效的检验还缺乏相应的机制。

3.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沟通理念和意愿不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尚存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就是完成全部工作的理念,对上下学段的课程衔接缺乏了解,不同学段之间交流甚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缺乏交流机会和平台,思政课教师不能以面对面的方式了解到各学段中存在的重复和脱节现象,不利于创造“手拉手”解决问题的氛围。再次,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学习研修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五)一体化数字资源利用有待拓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教学领域,新媒体也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将数字技术应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平台相对缺乏

现阶段,国家级、地区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习和教研网络平台尚未建立。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应用新媒体的技能或者教学中更依赖具有可控性的传统面授模式,导致其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明显不足,不善于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2.各学段课程数字资源库尚未建立

目前,一些网络平台推出了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在线资源平台,旨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研究工作。一些高校思政研究中心自行成立了网络思政资源库,可以实现部分思政课程资源的搜索和学习;但是,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统一管理的资源库还未建立,教师不能便利、及时地通过线上方式有效采集所需教学资源。

3.网络宣传阵地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技术手段开发不够深入或者受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新媒体作为学习和宣传阵地的作用未被充分挖掘。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陆续产出一系列课程资源和高质量成果,通过网络媒体推广典型案例从而更好地带动全国思政课建设也是需要打通的路径之一。

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学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衔接,学段之间的系统性未被充分挖掘,从而造成协同乏力、一体化建设达不到理想状态。具体说来,首先是政策运行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往往制定环节下了很大力气,组织实施和问题评估等其他方面运行情况较差。其次是历史和现实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历史上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也在逐渐累积,在现实建设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再次是客观和主观问题。存在客观上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观上教师转变观念不理想等问题。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相互交织,导致一体化建设中催生出诸多问题、产生不合理现象,因此,当务之急是直面症结并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对策。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融合共进,必然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基点,也要以从课本到实践的直线延展作为支撑,更要有成熟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作为保障。

1.完善教材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教材更新制度。既要在统编教材和部编教材上着手,也要在地方特色教材上发力。定期对教材内容进行评审研究,对于已经落后于现实、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要及时删除或修改。二是建立教材内容研究机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对于不同学段间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有层次性地将不同学段的主体内容以符合规律的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尽量避免教材内容简单重复。

2.健全社会实践机制

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其中的文化基因渗透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生动的故事和坚定的力量去感染人、激发人、鼓舞人,真正发挥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育人作用。其次,建立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工作联络点”,将红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实践阵地资源整合共建,制订统一的参观、学习、培训等规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工作。

(二)推动一体化组织同向发力

2022年12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发布,明确规定了有关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在不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组织建设可以在“共同体”建设的框架内进行。

1.加强组织建设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构建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如以“1+N+2”模式组建,其中“1”是指1所高校、“N”是指多家中小学、“2”是指2个社会实践基地,即每个工作联盟均由1所高校牵头、多家中小学和2家相关社会实践单位共同组成。在这个工作联盟中,高校可以派出相关专家到中小学和校外单位进行宣讲;中小学可以同高校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校外单位作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协助教学,其自身也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宣传和思想教育效应。同时,为了扩大覆盖面,应当预先计算好区域内的学校数量,在“N”上多下功夫,争取以零遗漏、全覆盖的模式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深化建设成效

为了整体性和系统性地推动各学段教学资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要在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中的牵头学校设立思政课示范课孵化中心、思政课教师发展中心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每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通过实施各项一体化举措,用1—2年的时间形成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打通校园内外、学段区隔与校企之间的壁垒,实现校内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高等教育阶段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同向伴行,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注重教学设计一体化

树立一体化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学段的突出问题。既要注重本学段的内容掌握,也要重视上下学段的融会贯通。

1.注重发挥教学理念的先导作用

教师要打破学段、专业、年龄等壁垒,增强以德育为先、构筑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思想自觉。同时,也要在实际教学中秉持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形成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行动自觉。

2.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学段衔接

立德樹人是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教育部明确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7]。教师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首先要对应各学段总目标的设定,同时要高度重视各分段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最终落脚于根本任务的实现。

3.注重教学内容设计的有效融合

教学内容设计要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教师应在备课和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动了解同一主题在其他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注重内容设计的有机衔接和纵向贯通。此外,教育部门应当在省级层面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直观且快速地学习其他学段的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段的教学内容设计。

(四)促进师资队伍一体化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现阶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健全教师一体化研修制度、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培训交流等方面着力。

1.健全思政课教师储备和管理机制

中小学要加大对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各高校要继续巩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在充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作用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

2.完善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培训制度

要在学科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依托各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学习会、备课会、研讨会等活动,并采取有效方法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研修制度。

3.转变教师理念并加强交流培训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段课程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情况,树立一体化思维模式,改革育人方式,提升一体化教学能力,使一体化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自觉。同时,健全相应的交流机制,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形成大学、初高中和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分片联动和常态化交流。

(五)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助力一体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在创新教学模式、巩固教学成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辅助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深度融合。

1.创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站

建议创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站,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各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相应板块设计专项问答链接,为不同学段的教师和学生在咨询、学习、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此外,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设立入口链接,使师生能够快速进入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站,通过建设新媒体矩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要开展好思政课教师运用数字技术的培训工作。

2.构建国家和省级思政教学资源库平台

面向各级教育部门和全国各高校以及中小学,开放思政课数字资源库。将开发和应用相结合,一方面要开发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做好导入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数字化资源导出管理,实现入库资源多级编目、多角色管理、多机构共建的良性业务生态。

3.充分发挥网络和学校媒体的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在各级教育系统和大中小学的官方抖音、快手、App、微博、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宣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做法,总结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经验。

综上所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根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相关政策运行。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要完善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加强理论和实践融合共进,积极推动一体化组织同向发力,进一步拓宽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数字技术应用一体化的路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3-03-23].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5] 新華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05-28)[2023-03-18].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5/28/c_1128692207.htm.

[6]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7]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5-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ivk_sa=1023197a.

责任编辑:连 刚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苏东剧变后世界共产党国际团结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AGJ00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虚拟仿真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20605940213047)、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lslhzyb-18)、辽宁省2023年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委托研究课题“关于深入挖掘展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11)、辽宁大学本科教改项目“‘抗日战争起始地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22SZKC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14

作者简介:王喜满,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吴秋林,辽宁大学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