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2023-12-05 19:51:07韩萍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高质量发展

[摘 要]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坐标和新命题,其内涵将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而深化。文化产业作为支撑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动能。近年来,作为青岛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青岛市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规模、增速和质量等方面都显著增长与提升。立足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其中的成绩和不足,同时借鉴上海市等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出促进青岛市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青岛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12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1],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最新指引。

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演化,其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延伸。文化产业作为支撑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动能。青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自2008年以后,青岛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青岛市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1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54.3亿元,比2020年增长15.5%。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1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集聚类基地、3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的目标[2]。2023年是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关系到2025年目标能否实现,对青岛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集中度低

青岛当下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过分零散的发展局面,市内缺乏具有较强支柱性作用的大型产业,企业发展没有覆盖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性,制约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也使得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域缺少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科技等核心领域增长乏力。另外,青岛市的文化企业存续时间普遍较短,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较少,与建立健全成熟的文化市场体系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在青岛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99.5%,大中型企业仅为0.5%。

(二)文化产业增速连年下滑

从已发布的统计数据看,自2015年至2017年,青岛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次为5.99%、5.92%、5.71%,文化产业增速依次为14.8%、8.3%、4.4%,均呈逐年下降态势。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速为4.4%,远低于当年全市生产总值8.3%的现价增速。另外,相较于其他领域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被不断压缩,其利润上升空间较小,缺乏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的优势。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文化相关领域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0.5%。此外,多数文化企业经营模式过于单一,应急能力普遍较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收入呈断崖式下降,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三)文化企业成本费用难降

由于文化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其经营成本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缺少可以用于抵扣的进项税,同时轻资产的特性也决定了其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费用占据很大一部分经营成本。近年来,青岛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成本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一点需要有关部门引起极大重视,可通过降费或其他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支持。

同时,相较于其他省市,青岛市的文化产业缺乏明显的发展优势。青岛文化产业基础不强,人文支撑不足,文化资源较少,缺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龙头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城市对各类新型文旅项目缺乏吸引力。

二、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上海市已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在“上海文创50条”“电竞产业20条”等政策的刺激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上海成为全国在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建成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3]。2022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9亿元、同比增长8.1%,在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6.43%[4]。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一)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加快文化產业发展的基础

上海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成立了市、区两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分管经济和文化的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全市相关17个委办局为领导小组成员,统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完成了“五个统一”,包括确定了统一的领导机构、编制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完善了统一的产业分类和指标体系、建立了统一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明确了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标准。在推动全市文创办加强与市成员单位、各区市工作协调联动的基础上,又推动成立了协调各类文创行业组织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并以此为引领性平台,推动各类行业组织的健全完善和规范运作,强化了产业服务能力。上海市文创办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凝心聚力,加强了上海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上海市在 “十二五”规划期间正式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全球文化都市的文化发展对比研究,提出了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以大都市发展为方向,上海拓展出了同自身城市优势相适应的新型发展模式,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链。

(三)突出重点的文创政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创政策50条”),上海市文创办每年列支3亿多元文创资金用于扶持文创项目,自2012年以来,已扶持了众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对2482个优秀文创项目的扶持大大促进了一些优秀文创企业的发展。另外,上海市委、市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旅游30条”“体育产业30条”“电竞产业20条”等政策,使政策措施更加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文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四)搭建平台培育企业是撬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上海市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两城”“三会”等一系列平台,加快了文创企业的快速发展。颁布《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把“聚焦张江科技城”作为重要举措,推动优质科创资源进一步集中。张江科技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度和集约程度最高的文创园区之一,累计入驻文创企业60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文创企业40多家。松江区2019年发布了《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长三角文博会已举办三届,每年汇集300多家长三角及海内外文创企业参会,特别是借助长三角文博会成立了包括长三角动漫产业合作联盟、文旅产业联盟、影视制作基地联盟、XR创意媒体发展联盟、电子竞技产业与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长三角文化产业专业联盟与合作平台,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文创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自2005年创立以来,已经发展为动漫游戏电竞企业的巨头,不仅能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动漫游戏文化消费产品,而且能为整个动漫游戏行业提供权威发布的信息和交流交易的空间,成为推动动漫产业要素加快流动的多功能平台。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这些平台的打造为上海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发挥比较优势是文化产业合理布局的动力

上海市不同片区在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基础方面各具特殊性,因此,可依托各自优势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浦东新区依托张江科技城的科创优势发展“文化+科技”跨界融合的数字网络文化产业,阅文集团、喜马拉雅FM等网络文学和网络视听文创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布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着力建设重要的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黄浦区依托剧场集群优势布局建设“演艺大世界”,在人民广场附近有剧场和展演空间39个,堪称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成为汇聚和展示上海乃至全球演艺业的窗口。静安区则利用江宁路、南京西路到华山路形成的狭长带状剧场发展“现代戏剧台”,充分发挥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专业作用,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源头活水”。另外,徐汇区打造西岸艺术中心、闵行区打造网络视听基地、松江区布局科技影都、奉贤区打造东方美谷、虹口区布局邮轮旅游文化,等等,各区县都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自己的主导文化产业。良好的文化产业布局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上海文创产业的繁荣。

(六)推动文旅数字化行动是实现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人与机的互动、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创意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显著特征[5]。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文化+”战略,立足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新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将数字化技术创新同文化产业转型相结合,推动新型文化产业结构的形成,同时与金融、旅游等其他产业相关联,形成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效应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多项带动作用。上海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在线新经济发展的行动方案,要求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挖掘新技术同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并将新技术充分运用到日常出行、医疗健康、娱乐产业等方面,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业态。上海市文旅局根据上述行动方案制定了《上海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围绕大力拓展智慧互联的文旅价值链,努力培育文旅流通的平台服务链,积极推进迭代更新的科技研发链,以期实现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链的总体目标,推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城市数字“文化旅游名片”、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专项行动,切实挖掘培育文旅数字新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迭代升级。

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积极谋划战略布局

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资源要素条件的前提下,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成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6]。

1.明確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与布局

青岛在上一轮城市规划中的文旅定位是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此外,青岛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电影之都”、中日韩三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东亚文化之都”,电影、音乐、出版、演艺、短视频、艺术培训等产业发展较好,有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版权交易会、中国工艺品博览会暨旅游商品展览会等重要节会平台,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建议青岛文化定位进一步聚焦,以自身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将“当代艺术城市”作为后续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形成以绘画、音乐等现代艺术为依托的都市新型文化空间,积极同国际文化都市接轨。从整体而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策划和规划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艺术品进行打造,无论是城市的总体风貌还是城区的街头巷尾,每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2.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经济圈

随着沿海高铁的开通,青岛到上海的高铁出行时间缩短到4个多小时,为青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海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已经辐射到徐州、连云港,随着上海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其经济辐射带动力必然会延伸到山东。在此发展过程中,青岛应当积极向长三角都市圈靠拢,一方面要吸收借鉴长三角都市圈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经验,通过参与文化产业联盟同上海、杭州等城市建立文化产业交流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新型长三角经济文化辐射带的形成。

3.积极创建文化载体,谋划艺术高等院校建设

青岛的几所大学,如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虽有艺术学院,但并不聚焦。目前,青岛引进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正在建设,中央美术学院也在推进当中。青岛仅有的艺术高等院校实质上只有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育部于2021年正式同意将其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青岛市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吸引高端专业教学人才,将青岛电影学院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高等院校,提升青岛世界“电影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建议持续加强教育支持力度,建立新型艺术高校,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外地艺术高校分校落地。只有依靠藝术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作支撑,青岛的文化产业才会真正崛起。当前,还需利用现有条件做好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4.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继能力,应引导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加快布局,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一,应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标准规划布局文化基础设施,可考虑超前规划面向未来20—30年的大文化中心,选址未来城市规划发展中心区域。在此过程中,聚焦电影、音乐、美术、图书等现代艺术,建设各类新型展览馆和活动馆,形成艺术馆集中的艺术展区和产业集群。第二,政府给予地方图书馆、专题博物馆建设以资金支持,并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形成官方和民间共同建设的合力。第三,通过扶持引导建设一批文创园区和艺术空间,打造与当代人审美意趣相匹配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为都市群体提供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媒介,彰显都市文化底蕴。

(二)注重战略落地,积极谋划体制设计

1.建立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机制

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以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作保障。相较于其他产业,文创产业涉及的领域更为复杂多样,需要多个工作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工作,形成联动性的高效工作模式。因此,建议以青岛市委宣传部为主体,引导文旅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明确各自优势和工作分工,为青岛文旅产业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推动形成新型文创产业发展格局。

2.组建国有大型文化投资集团

文化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上海市的几个重点领域的文化产业都由国有企业作为头部企业进行引领发展,如东方国际引领时尚产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引领影视文娱板块、阅文集团引领网络阅读产业等。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产业,会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更具发展潜力。建议借鉴上海经验,尽快整合或成立国有文化投资集团,以电影、音乐、图书等具有较大规模受众群体的当代艺术领域为主要着力点,加强资金、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与此相关的重点基金,从而使文化产业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向好发展,最大化地激发产业活力,形成具有青岛市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

3.筹划招引建设一批文旅大项目

青岛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起来,筹划招引一批文旅大项目。可以主动与国内外文旅大企业集团沟通,给予政策,在青岛复制建设一些成熟的文旅大项目,如与迪士尼或环球影城洽谈海上文化项目、引进华侨城集团建设文化乐园项目等。充分发挥青岛市的海洋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以琅琊、崂山、海岛等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地域为重点开发对象,建设具有当代城市文化气息的艺术中心和艺术街区;以啤酒节等大规模节庆活动为契机,吸引各方文旅项目在青岛落地。通过国有企业招引各类企业或基金,使青岛市的文旅项目一方面彰显自身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凸显与都市文化相契合的科技创新特色,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识。

4.研究出台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新政策

2022年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文件涉及文创的各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建议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尽快研究出台每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政策,形成地方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面向未来的数字文化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注重多元发展,积极谋划产业引导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览节会

一方面要以地方原有的艺术展览节为依托,如“一带一路”展览、艺博会等,增强展览内容、展览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青岛展览节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世界各地的朋友参与其中,使艺术展览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开发影视周边等新型艺术展览活动,以此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媒介,推进青岛地方文化向更大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传播,通过不断扩大展会规模和覆盖面,促进青岛企业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进而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2.建设面向上合国家和日韩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青岛具有与上合国家和日韩进行对外贸易的优势,应借助这一优势尽快在自贸区内建设面向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可以成立国有公司进行具体运作,也可以吸引上海国家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方——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控股建设。如果采取与上海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合作的形式,就能把上海经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成功经验做法带过来,从而实现尽快运作。结合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还可以在自贸区内规划建设日韩风情街、上合风情街等配套设施。

3.加快布局文化装备产业

青岛市应以海尔、青啤等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支柱企业为依托,推動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借助新型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尽快布局新型文化装备产业,并将其与音乐节、电影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相关联。由于文化装备产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目前,青岛的工业企业尚未实质进入这一行业领域。建议抓紧研究文化装备行业需求前景,加强科研层面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引导海尔等传统大型企业参与到文化装备产业的开发建设中,锻造一批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力军。

4.引导文创企业加快数字文化转型

借鉴上海经验,青岛应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数字文化产业行动方案,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4K/8K、区块链、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数字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要加大对金东科技等龙头数字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融资上市,成为独角兽企业。要全力推进5G高清视频产业园等数字文化园的建设,争取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数字文化示范园区。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加大对文创企业和载体的扶持力度,进而实现文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创驱动力[N].青岛日报,2022-12-09(16).

[3] 孙红霞.文化产业融资困境:市场化与政府扶持不足:来自上海实践的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23(2):78-86.

[4] 徐锦江.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2:5.

[5] 花建.未来30年上海文化综合实力:定位、特色、路径[J].科学发展,2016(10):108-113.

[6] 顾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2(7):49-59.

责任编辑:连 刚

收稿日期:2023-04-23

作者简介:韩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北方经济(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地理教育(2016年11期)2016-12-20 16:26:24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