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荣兰 孙小鹏
摘 要:新文科理念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着密切联系,在此背景下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协同育人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亟待优化、“双师”型教师不足、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从而提出了丰富合作形式、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协同完善机制等策略,以期为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一、研究背景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教育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文科理念因其具有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作为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指导,为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指明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培养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专业人才,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构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模式,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构建长期校企合作机制,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矛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此后,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2018年8月,中共中央发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加快创新文科教育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从政策背景看,新文科建设与校企协同育人均是我国高等教育应改革发展之需作出的应势之变,二者深度融合逻辑合理、意义重大。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创新、融合、协同发展途径,培养具有综合性知识和创新型思维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学科交叉和社会评价。从理论上看,新文科建设可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供指导。首先,新文科建设强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其次,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旨在通过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化分工;最后,新文科建设强调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不局限于单一的合作方式,而是通过拓宽渠道深化双方合作。
二、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理论+实践”型人才受到更多青睐。新文科建设实施后,高校开始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协同育人模式单一
新文科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面对时代性、现实性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能力,但目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中的顶岗实习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制、工作室制度以及共建实训平台等形式,只有顶岗实习制得到充分应用。而在顶岗实习制下,普遍情况是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只需要在企业安心待上几个月,就能完成毕业要求中的实习环节。稍微深入一些的合作则是企业派职工到学校开展讲座,主要向学生讲解企业发展概况和业务操作流程,并没有提供具体平台供学生实操。校企双方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关系,开展的实训数量也比较少,主要是以参观体验为主,并没有长远的深入合作,仅仅维持着校企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单一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仅从形式上完成了育人任务,并没有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双方主体的发展,例如企业在不缺人的情况下也要设置相关岗位,额外增加了管理和用人成本。此外,学校为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甚至在没有评估合作企业真实需求的情况下,输送学生到不对口岗位上进行实习,最后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技能,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二)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新文科理念要求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也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相关的课程教学基本是纯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特定的实践课程,而且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校企合作匹配程度都不高。当学生被送进企业后,面对企业独有的操作系统,会由于实践能力不足而频繁出现操作失误。因此,纯理论性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理论+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亟须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优化。
(三)“双师型”教师不足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造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人员相对匮乏。学校导师大多数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企业经历,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认知不足;企业的导师又多数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指导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的导师没有条件开展深入探讨和交流,更缺少共同教学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学习实践能力,两边相互脱节,导致难以真正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
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也是目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典型表现是合作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尚未制度化,与之配套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也尚未建立。关于支持校企合作的文件多数停在“号召”层面,并没有写进法律法规,对于双方的违规行为如何予以惩戒,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合作过程中,当学校和企业遇到困难时,都希望政府出面进行解决,再加上利益驱动、安全保障等因素,尤其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制约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新文科建设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则成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阻碍。
三、优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对策分析
为促进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课题组根据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丰富合作形式
目前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是以顶岗实习为主,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度和共建实训平台等形式虽然得到推广,但由于制度、理念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社会对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单一的顶岗实习制难以满足用人方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形式亟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首先,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支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育人基金,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其次,学校要发挥培养作用,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从学生入学开始即制定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发挥专长。在向企业输送学生时,学校应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开展培养。再次,企业要发挥支撑作用,积极接收学校派送来的学生,并按照专业和能力匹配合适的岗位,让学生能够长期在企业安心实习。最后,学生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最终受益者,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利用实训平台进行实践练习,努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共建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设置新型课程,共同培育“理论+实践”型人才。首先,校企双方要明确新型课程设置的意义。新型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切实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提升就业率。其次,校企双方要提高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契合度。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时要主动与企业沟通,按照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进行培养;企业要积极加入课程开发过程,为学生实践提供场地、平台等支持。最后,校企双方要明确新型课程设置的目标。新型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实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在培育学生丰富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維,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三)共建师资队伍
新文科建设对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双师型”教师来保障教学质量。首先,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企业交流、挂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也可以外聘企业专家到校开展实践教学,为他们创造与校内学术导师交流的机会。其次,企业要积极引导企业导师学习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教师自身也要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以满足新文科建设下的课程改革需要。
(四)协同完善机制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应然。但是现实中,并没有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提供充分保障。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企业、学校应密切配合,协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政策保障机制。政府作为牵头部门,首先要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对积极参与的学校实行资金补贴,对积极参与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降低贷款利率等,调动校企双方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工作成果进行监督,对未履行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戒,保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持续开展;最后还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标准,联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形式和内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作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工作要求,协同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政策保障机制。学校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对自愿进入企业学习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薪酬发放方面适当予以倾斜;邀请企业专家入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实践指导。企业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派遣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和课程共商,对自愿进入学校交流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不同,二者还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通过规章制度保障各方的利益需求。
在政府引导下协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调动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对新文科建设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保障作用。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有了更大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而新文科建设也促进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宏杰.新文科理念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
[2]孙建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5).
[3]孙建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5).
[4]徐锦波.基于新型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3(1).
[5]马改艳.新文科背景下财税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
[6]张天华,柴丽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7]李勤玲.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研究:以郑州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8).
责编: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