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下的任务设置与深度阅读

2023-11-29 17:29周婉慧林汇波
语文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辨性任务驱动

周婉慧 林汇波

【摘要】《故乡》的主题是“希望”与“故乡”,所叙三类人的生活皆“辛苦”,格调悲凉、沉郁,思考深刻、独到。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任务设置及活动组织易标签化,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处于浅层次。运用SOLO 分类理论的后三个思维层次内容,结合阅读教学三个基本步骤设置任务、组织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具体包括:初读多点覆盖,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细读意义关联,探寻文本内涵;深读抽象扩展,深化实践认知。

【关键词】SOLO 分类理论;《故乡》;任务驱动;思辨性;深度阅读

《故乡》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单元人文主题为“少年成长”,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1]小说以《故乡》为题,表现三种人的“辛苦”生活,探索主题为“故乡”与“希望”,叙事冷峻,格调悲凉、沉郁。教师教学该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务设置简单,如“中年闰土是一个饱受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试从其外貌、语言上分析”,该任务先入为主地规定了人物身份及写作知识,给阅读活动限定了结论与方法。再如“‘我是一个探路者,‘希望之路是什么?试从课文中找出”,题中暗示“我”是一个成功的探路者,文中存在“希望之路”的内容。类似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较为常见,试卷的阅读命题也有此倾向。[2]其共同特点为:隐晦或清楚地给出结论性内容,明确地规定知识、主题与文本内容的关系,要求学生对应地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论证结论。[3]在这类任务下开展的阅读活动,学生无须探究文本细节,更谈不上对文本内涵的思辨理解。

彼格斯的SOLO 分类(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理论把学习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最低)、单点结构(低)、多点结构(中)、关联结构(高)和抽象拓展结构(最高)五个层次[4],符合学生阅读过程的层级进阶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5],“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以“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6]为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故乡》阅读教学的组织可运用SOLO 分类理论的后三个层次,对应阅读的初读、细读、深读三个基本步骤设置任务组织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一、多点覆盖:初读奠定探究基础

学生在初读阶段只是接触文本基本素材,尚未深入探究。SOLO 分类理论第三个层次为多点结构,即活动时要求发现多个素材,这些素材虽“孤立”与“有限”,但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概括”[7],这符合学生初读的特点。以多点结构设置初读任务,重在探究文本细节内容,可避免权威解读先入为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效地关注文本,为更高层次的阅读思辨奠定基础。

1.全面阅读,客观把握人物

对中年闰土的描写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关于闰土的人物形象,如果只看到他辛劳憔悴的外貌,就认定他受尽压迫与苦难,以此表现了作者对苦难的同情、悲悯,这显然是从权威解读出发的,是不全面的。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设置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填写表格,抓取中年闰土的人物表现,分析其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任务二:闰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吗?

叙事者“我”眼中的闰土仅仅是饱受苦难吗?漫长岁月及其经受的沧桑或苦难,只会导致人苍老憔悴吗?鲁迅出生于家道中落的官宦家庭,又在日本生活多年,后多处任职,经历丰富、思考深刻,小说能表现出其独到的观察眼光和冷峻叙事。闰土的家庭劳动资源安排合理,连五岁的女儿都能帮忙;与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好友相见,带了礼品,是用纸包着的一小撮干青豆,可见数量之少,因“我”是回来搬家,故礼物不在于多;世代给人打工的社会底层乡民,与一个有着官宦背景的“好友”家庭几十年都能保持密切联系,是淳朴与坚守,更是恶劣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学生通过任务一的多点阅读学习可发现,“我”眼里的中年闰土是饱受磨难的,但能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也稳重成熟。

任务二可深化任务一的多点思考,强化多点阅读活动。任务二可引导学生回溯文本叙事,关注易于忽略的细节及内涵,如闰土虽勤劳、成熟、稳重,却看不到生活出路而“辛苦麻木”,只能寄希望于“偶像”。闰土是无法改变生存现状的。关注到“偶像”这一叙事点,就更能感受到叙事氛围的沉重,感受到社会改革、探索出路的必需与急切。

2.聚焦关键,探索细节内涵

初读时的多点结构活动,不能只围绕文本细节展开,而是要聚焦相同或相近的文本细节,对一类进行“概括”。小说中的“变”与“不变”,可作为多点结构的两个点设置阅读任务。关注“变”与“不变”,可促使学生全面思考各种细节,触及细节的意义指向。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填写表格,把握“我”、闰土及杨二嫂的外在变化及特点。

该任务活动涉及小说所写三种人历经二十多年的岁月沧桑。学生填表时需要全面关注人物表现的典型细节,并概括出各自的“特点”。

任务二:填写表格,领悟“变”的外在性与“不变”的本质性。

“变”是表面的,本质则是“不变”。“故乡本也如此”,外在的變化并不能掩饰本质上的“不变”。生活本是如此,历经岁月与磨难,人的外貌发生变化,但中年的“我”在历经沧桑之后,具有了成熟的审视眼光,看到了少年时代看不到的东西,即从“变”中看到了“不变”。

二、意义关联:细读领悟文本内涵

学生初读之后,阅读思考不会停留于孤立的文本细节,而会主动“联系多个事件”,“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这样,细读时探索细节关联及意义就成为必然的思维趋势。SOLO 分类理论的第四个层次为关联结构,是“归纳”与理解“相互关系”[9]。细读阶段运用关联结构设置任务,能够促进学生探索细节内涵以及细节之间的联系,领悟文本内涵。

1.历尽沧桑皆“辛苦”

小说主体内容叙写“我”、闰土、杨二嫂三种人的生活,之后的议论概括为“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三种特点。生活辛苦、沧桑磨难是客观存在,也是小说表现的深刻性所在。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填写表格,概括三种人的生活,把握三类人的“辛苦”。

表格的行、列填写内容均具有关联性,能覆盖小说基本内容的概括和内涵的揭示。表格填写不是机械抄写,而是概括思维活动,如“闰土”栏,需从叙事中进行“描写概括”,推出“身份”,进而概括得出“生活特点”,终而上升到“一类人”。

2.命运轮回寻“希望”

“我”与闰土生活辛苦,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不会也如这般生活辛苦?小说冷峻叙事中如何揭示生活的“希望”,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难点。据此,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填写表格,理解小说所写生活磨难的轮回特点,思考小说叙事中水生与宏儿的未来。

该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对内容加以关联,揭示人物表现的内涵,探索小说的主题。小说叙事氛围沉重,所展示的人物命运是轮回的。闰土重复着其父亲的命运,水生可能会重复闰土的命运。少年时代的“我”与闰土有着纯真的友情,但中年时就有隔膜并存在“厚障壁”;水生与宏儿的将来也会如中年时的“我”与闰土吗?小说叙事中时时对照或提示,“人生不过是一轮没有归宿的循环”,人物命运轮回似是必然。[10]后三段的议论或讨论,虽能表明“我在走我的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而小说文本的主体叙事却未能表现。通过上面表格的填写,促使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关联思考之后,学生对命运是不是轮回、“希望”是什么、应怎样探索等深层问题,就有了思考及认识的基础。

三、抽象拓展:深读提升思辨水平

深读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第三个阶段,指的是对文本抽象概括,揭示主旨,用所学文本知识作拓展迁移。这一阶段可以运用SOLO 分类理论的抽象拓展结构设置任务。抽象即“超越情节本身”,提炼“要素”,形成抽象性的内容;拓展迁移,即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导出假设应用到未知的情景”,“进行真正的合乎逻辑的演绎”。[11]

1“. 希望”之处是“故乡”

《故乡》的深刻在于真实展现生活的沧桑与磨难,既写出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又在探寻着充满希望的故乡。小说的叙事色彩并非全是悲凉与灰暗,还有温情与亮色,也有活力,小说叙事客观而积极地蕴含着“希望”。概括并提炼出“希望”的内容,是《故乡》阅读思辨的难点,也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填写表格,揭示小说文本中“希望”的内涵。

通过完成此任务,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辛苦“生活”到温情“生活”,再到“希望”的升华,实现阅读思辨难点的破解。人必然经历岁月沧桑、磨难,但活力、温情、勤劳还在。有年轻的活力与生命的坚韧,希望即存在。磨难与希望并存的地方,即是真实的“精神故乡”。

任务二:梳理小说中表现“希望的故乡”的基本脉络。试分析小说结尾是如何表现“希望”的。

任务一为任务二的活动提供了基础。任务二第一部分是归纳思维活动,小说思维脉络为:民众勤劳淳朴→ 坚实厚重的社会基石→ 感受到“ 希望”→“希望的故乡”存在。

任务二的第二部分蕴含抽象概括,同时需要逻辑推导演绎,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或付诸学生表达,都是有难度的。小说的结尾美景“海边沙地”“一轮金黄的圆月”再现,虽然没有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少年闰土的身影,但并不意味着自我否定和对“故乡”的全盘否定,而是说明并未自我封闭,没有让叙事主体沉溺于悲凉、失落或绝望中,依然以积极的态度直面困境及时间的残酷流逝。况且,“我”已经开始思考“未来”之“路”,这即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希望”所在。[12]“美丽的故乡”还在,“希望”已经开启。

2.大单元活动深化阅读认知

阅读教学需要组织拓展迁移性活动,使单元内外内容形成系统化、逻辑化体系。[13]《故乡》所在单元是小说单元,组织拓展迁移活动,联系其他文本或是联系生活,能够促使阅读活动实现从教材课文、课内知识到课外实践的拓展延伸。[14]这是深化阅读思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一位同学在单元阅读小结交流时说:“菲利普夫妇极其精明能干,用不可能的‘希望诈来二女婿,旅游回来继续装,还能诈来大女婿。而闰土则生活在落后守旧的乡村,愚笨得连话都不会说。”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细节,揭示内涵,反驳这位同学的结论。

学生对闰土形象进行全面客观的归纳,认识到闰土是一个勤劳沧桑、成熟稳重的乡民,此性格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值得肯定之处,而非“愚笨不会说话”。该任务的活动步骤为:菲利普夫妇的势利与虚伪→闰土的磨难、勤劳与稳重→比较中反驳错误论调。完成这一任务须找到新的审视角度与表现脉络,要求学生把握两篇小说人物表现,抽象概括人物性格内涵,再作比较,后组织“反驳”。

《故乡》所在教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为“走进小说天地”,第三部分的第4 题为“寻找你周围生活中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15]“虚构”“演绎”,对阅读所学知识的拓展迁移要求非常明确。设置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可有效促进学生在创作叙事中深化单元小说阅读认知。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你所熟悉的一个同学,走进教室时脸色不好。请为这位同学拟设一个挫折事件及情节,叙事包含破解困境的内容(可独立议论),能表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任务二:假设父亲(或母亲)回到家里,与以往相比状态不好。请拟一个对比性情节,表现可能的辛苦,揭示生活的某些“不變”的规律,表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及认识。

任务一的外貌描写,在技巧上可借鉴《故乡》的叙事。任务二为表现好主题,除了外貌描写,还需要如《故乡》一样运用对比手法。上面的任务拟设情境,是从学生熟悉与亲近的人或事出发学习叙事,脉络为“挫折或辛苦事件→过程与细节叙述→亮色或温情表现(内涵揭示)”。亮色与温情可融合至叙事中,也可如《故乡》一样独立讨论。

SOLO 分类理论为阅读教学组织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窗口。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述及的三个阅读阶段的任务设置,与分类理论后三个层次结构并不绝对对等。设置任务时,形式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深化阅读思辨才是目的,因此没有必要纠结于绝对的层次结构。

参考文献

[1][15]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67,95.

[2]陈兴才“. 阅读分析”“阅读理解”教和考相关争议的表与里[J].语文学习,2021(12).

[3]马晓燕,张悦群.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命题寻踪:2020 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现代文阅读题述评[J].语文建设,2021(1 上).

[4][7][8][9][11]彼格斯,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主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7~28,27,37,27,27~32.

[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9~31.

[10]李书生,毕绪龙.故乡情怀与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鲁迅《故乡》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12]卢建红.作为“开端”和“起源”的《故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3]冯春艳,陈旭远.以大观念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内涵、价值向度及设计路径[J].教育学报,2021(3).

[14]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思辨性任务驱动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戴着镣铐起舞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