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有道 夯基铸“魂”

2023-11-29 05:09石俊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材

石俊杰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以更好地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衔接。初中历史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历史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文章以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就如何运用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68-04

历史教材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具有史料典型、内容简练等优势。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是历史教与学的重要媒介。初中历史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资源。

一、遵循唯物史观,夯实史实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初中学生而言,唯物史观非常抽象、繁杂,难以理解。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涉及唯物史观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内化这些内容。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许多内容都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统治者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励精图治,以民为本,重视生产,进行制度上革新。教师通过相应的历史解释促使学生理解唯物史观。如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提及,唐太宗用“君舟民水”的关系诠释其民本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此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内容涉及的唯物史观还包括阶级斗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原理。无论是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后期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还是明末李自成起义,都体现了封建王朝后期统治腐败、赋役繁重,上层建筑的腐朽引发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生活困苦的百姓对搜刮民财、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进行反抗,于是爆发农民起义。通过对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抽象关系,总结得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唯物史观。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内容涉及的唯物史观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例如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为导语。教师在教学中可展示秧马(见图1)这一图片,呈现相关文字说明: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宋朝”“长江中下游”等时空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两个问题:(1)秧马这个生产工具有什么优点?(2)宋朝南方地区水稻种植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问题后,得出“农业技术发展源自生产工具的改进”这一结论。问题(1)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智慧。问题(2)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将秧马这一生产工具的使用与社会进步相联系,进一步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这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由此得到落实。

二、厘清时空线索,洞悉历史大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时空范围下,因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至关重要。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阅读教材目录,厘清教材思路,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知识的时空框架和逻辑结构。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分为三个单元,单元下的课按照大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对应专题较多的则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进行排序。如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先介绍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以及金与南宋的对峙,接着对两宋的经济进行介绍,然后讲述元朝的建立和统治,最后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科技与中外交通。

其次,借助大事年表,搭建时空框架。如教材附录部分的大事年表按照时间顺序,构建起了纵向的时间联系。具体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时间先后、朝代更替制作时间轴(如图2);二是将从大事年表中提取的信息分门别类,以专题史的方式进行横向的串联,制作思维导图(如图3)。思维导图以单元为线索,有助于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脉络,培养时空观念,是进行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

再次,利用历史地图,感知历史时空。历史教材中的地图具备直观、生动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其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设置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的标题、注释,结合单元主题思考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并设置问题链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如先给学生展示教材中的《明朝形势图(1433年)》和《清朝疆域图(1820年)》,接著设置问题:(1)清朝的疆域和明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哪些地区出现了变化?(3)结合第18课内容总结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前两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概读地图的习惯,属于浅层学习。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清朝中央政权在不同管辖区域所实施的措施,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方位图、示意图后,认识到自秦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与演进的时空特征。

三、聚焦史料研习,突破关键问题

(一)精选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典型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史料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口传史料、图(影)像史料等。如七年级下册引用了大量的壁画、考古遗址图片、考古文物图片等,这些史料作为一手史料,可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除此之外还引用了大量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二手史料。

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课后搜集图片相关信息,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读信息,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如先给学生展示教材中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局部),让学生搜集该画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史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教师出示文字史料:

《姑苏繁华图》中出现丝绸店铺共14家;棉花、棉布业共23家;染料染业共4家;酒业共4家;衣服鞋帽手巾业共14家;书法字画文化用品业共10家;窑器瓷器业共7家;粮食业共16家;钱庄典当业14家……

——摘编自王国平、唐力行《苏州通史(清代卷)》

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史料,能够直观地得出清朝前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结论,感受康乾盛世下的市井风情。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诗歌作为史料,虽有一定的虚构色彩,但是能反映出当事人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信息。借助教材中的诗歌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分析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实现诗文证史的目的。統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分别在导言和“材料研读”栏目中引用了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和《无家别》中的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还设置了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部分遭遇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教师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内容,让学生透过安史之乱带来的凋敝荒芜的描写,体会当时百姓的悲惨遭遇。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唐后期统治面临的危机进行思考,对唐朝的兴衰进行分析。

(二)深入探究,提升历史解释水平

要落实历史课程目标,还要关注历史解释这一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需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整合优化历史教材内容,梳理归纳历史线索,将历史知识结构化,指导学生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

统编历史教材的导语部分往往会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如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的导语部分,通过介绍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这一史实,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以制作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对唐、明的中枢机构进行比较(见图4),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要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还需要借助教材中的史料,挖掘史料价值。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史料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

四、厚植文化基因,涵养家国情怀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古代涌现的英雄人物等内容展开。教师可结合教材进行情境的创设、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体悟家国情怀。如教材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内容时使用了赤崁楼遗址的图片,教师可结合该图片进行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继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还可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人物扫描”栏目对郑成功的生平和贡献进行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与家国认同。教师还可结合教材“课后活动”栏目中的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问题:(1)材料中的“贵国”指哪个国家?(2)材料中“余既来索”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郑成功认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如何评价郑成功?

前两问学生从材料中就可以得出结论,第三问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教师展示表1,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填写。

通过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崇尚英雄、向英雄学习,同时自觉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

再如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8课的“人物扫描”栏目中介绍了岳飞的抗金事迹,并在“问题思考”栏目中设置问题: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岳飞的故事,朗读《满江红》,开展故事会、辩论会等活动,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岳飞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廉洁正直的个人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的德育渗透,体现历史课的育人价值。

类似的还有明朝后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在“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栏目中分别引用了《凯歌》和戚继光诗文集中的一些诗句,并分别设置了两个问题: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读诗歌,分析戚继光抗倭的原因,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戚继光不追求功名利禄,为驱逐倭寇、保护海防,不惜万里奔波,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也体现了海权意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材还呈现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领土主权的相关史实,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可结合国内国际热点,帮助学生树立主权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对于一线教学工作者而言,深入研究和挖掘历史教材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当然,仅靠教师课堂上使用教材培养核心素养是不够的,如何发挥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等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参   考   文   献   ]

[1]  方霞.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行动探研[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1):39-42.

[2]  葛茂升,李慧.利用乡土资源滋养历史核心素养[J].安徽教育科研,2018(5):9-11.

[3]  吴承明,陈争平.中国市场通史:第2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

[4]  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37-4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