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

2023-11-29 05:09马俊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马俊英

[摘 要]文章概述活动型课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意义,提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路径,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58-03

活动型课堂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致力于将学科内容活动化,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升道德水平,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概述活动型课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必要性,提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路径,以期给予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的教学启示。

一、活动型课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活动型课堂的内涵

近代西方著名教育家卢梭最早描绘出了活动型课堂的雏形,他认为应该让儿童在良好的氛围和丰富的活动中学习。后来,教育家杜威发展了这一理念,明确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时至今日,对于什么是活动型课堂,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活动型课堂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将直接经验转化为学科知识的课堂;有学者认为,活动型课堂就是将传统的学科教学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來的课堂。笔者认为,活动型课堂是站在学生立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以活动为核心的课堂,即活动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将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主张将课堂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 开展润物无声般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由此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二)活动型课堂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

活动型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自主体验和素养培育,这就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活动中主要起到指导、合作、帮助的作用,而非直接解决问题。

2.生活性

活动型课堂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活动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升活动型课堂的实效。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活动型课堂最重要的特征。在活动型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模拟体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将内化,并将内化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知识讲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然而,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缺乏深刻体验,没有形成对知识的认同感,这就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道德认知,立德树人的任务也就难以落实。在活动型课堂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课堂,在活动中了解知识,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强烈认同,这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和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极为重要的,也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有一定的距离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教师将理论教学和各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实现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而要真正将这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就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活动型课堂中,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三、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活动目标,注重核心素养

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当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如何设计活动目标呢?活动目标设计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版本下同)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敬老院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素养;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疫情期间“逆行者”的感人事迹,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以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发展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地经济的发展,理解劳动者的伟大和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上述活动目标或指向核心素养,或指向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立意高远而又深刻,真正发挥了活动型课堂的优势。

(二)精选活动内容,实现生活回归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活动型课堂的实效。

1.重视教材

活动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教材。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内容,如将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拓展空间”“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内容转化为活动内容。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拓展空间”栏目为学生呈现了《孔子世家谱》(节选),并提出让学生尝试制作一张自己的家族图谱。教师结合此栏目的内容,设计了以“说家事、做家谱、品家风”为主题的活动。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与长辈交流,了解发生在长辈们身上的故事,再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指导学生结合对家族人员的了解制作家族图谱,并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为学生讲述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故事,围绕良好家风展开交流。由此可见,教材的确是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

2.关注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涉及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受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不深。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设计“我给校长提建议”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分别从学校食堂饭菜、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宿舍管理和教师教学等方面发表了意见。接下来,教师问学生:大家所提的这些意见有没有与事实不符的?有学生承认的确有的意见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并没有站在全校的角度去考虑,不是很成熟。这样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了解了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行使政治权利需要遵守的规则,这对学生以后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完善活动形式,促进知行合一

活动型课堂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辩论式活动、议题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1.辩论式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辩论式活动,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具有辩论价值且适合学生辨析的辩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时,教师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教学内容,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设计辩题。正方:垃圾分类利大于弊。反方:垃圾分类弊大于利。学生努力搜集资料,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正方辩手认为,垃圾分类有利于垃圾的集中处理和再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垃圾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垃圾分类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反方辩手则认为,垃圾分类非常麻烦,需要购置大量环保垃圾桶,还要安排卫生监督员,耗费大量物力和人力;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等等。最后教师结合正反双方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辩论活动,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议题式活动

教师围绕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 “法律是否约束自由”的议题,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造谣传谣的真实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议题探究中认识到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法律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由此帮助学生理解了自由平等的真谛,培养了学生的法治观念。

3.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学生被束縛在课堂内,没有机会了解社会,习得的知识无法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知行合一”就会成为空谈。因此,教师在构建活动型课堂时,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舞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校园保洁员等人的工作,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环境美化、探访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形成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基本经济制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调查某个体工商户,了解其性质、规模、产品、纳税等情况,感受非公有制经济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我国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实践路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活动型课堂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入手,让活动目的明确、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如梅.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2]  李琦琦.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2.

[3]  范君召,万袆.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0):31-33.

[4]  曲琳.让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28):55-56.

[5]  焦佳禾.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