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然 董海英
摘要:随着中国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信息网络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已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推进难点:网络空间“信息胶囊”的存在、负面信息的冲击、西方“有色”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等问题,对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其主要缘于网民群体与信息流的分化互动、网络空间政治博弈的日益加剧及网络文化竞争的不可避免。通过案例渗透、思辨引导和法制约束等路径,优化网络空间的信息供给、筑牢舆论阵地、增强平台管控,可大幅提升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效果。
关键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进难点;“信息胶囊”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校或其他教育组织针对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教化培育,更是由政府层面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促进社会全员 “正向”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关乎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信息网络技术普及之前,政府 “可以较轻易地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信息”,[1]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作为网络时代的 “原住民”,当今青少年群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较高,网络信息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爱国情感塑成的重要 “X变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在政治生态中的效用被互联网倍数放大,既可以随时燃爆,也可以随时焕发强大正能量”;[2]作为网络时代的 “移民”,大多数中老年人也享受着网络技术携来的信息便利,其网络情感的表达日益频繁。
随着中国社会对信息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技术这把 “双刃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带来一些难点。这些难点表现为哪些方面?困扰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我们应通过哪些路径来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爱国主义已成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针。然而,网络空间的复合属性也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其中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信息胶囊”的存在、负面信息的冲击及西方 “有色”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问题。
(一)网络空间“信息胶囊”的存在
网络空间虽具有开放性特征,但不同网民群体的兴趣偏向和排外选择,令其中生成了数目繁多的信息壁垒,这些壁垒犹如一个个大小有别的 “胶囊”,群体外的网民即便获得入群 “密码”,也会在身份再识别和群体再分类的过程中被筛选出去,进而形成了多种看似透明却无法被真正融入的 “信息胶囊”,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着网络 “信息胶囊”现象。基于社会屬性的 “自我归类”,[3]部分网民将自身融入不同类别的 “信息胶囊”之中,其所涉猎的网络信息范围较广;部分网民则将自身关注点仅放于 “小圈子”内,较少甚至从不接触时政、民生等与爱国主义有所关联的信息。这种小群体偏好所蕴含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传播。
(二)负面信息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碎片化等属性为中国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国外网络媒体对中国发展的 “有色”评判、“三股势力”及部分别有用心者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歪曲或虚假宣传,令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负面信息。除上述 “显性病毒”外,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 “免疫系统”还要面临历史虚无主义这种 “隐性病毒”的考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借助网络虚拟平台,抹黑中华民族部分英雄人物的形象,为历史中的反面人物 “平反昭雪”,与中国历史教育的主流观点 “打擂台”,并动辄以 “你所不了解的真相”“我们被骗了好多年”等标题为噱头,博得中国网民的猎奇心,传递负面能量,妄图动摇中国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基础。这些负面信息的滋生不利于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三)西方“有色”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近年来,西方 “有色”文化价值观借信息网络向中国社会不断渗透和蔓延。中国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在寻求异国文化所带来的新鲜感时,大量接触西方国家所供给的影视、动漫、游戏、直播等形式的网络文化产品,对其中 “精心包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缺乏充分的价值判断。这些西方文化产品一边直接向中国网民宣扬所谓的 “西方优越性”,一边选取 “刁钻角度”将中国人民作为陪衬来证实西方优越,[4]抹黑中国形象。而西方国家固有的、难以根治的社会顽疾却被粉饰甚至 “甩锅”给其他国家,这显然是在 “有色”文化输出中扩展西方 “价值版图”。部分中国网民难免陷入西方所谓 “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等 “价值陷阱”,产生畸形的价值评判,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其对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构成阻碍。
二、困扰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
从信息传播的本质来看,上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进难点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动因:网民群体与信息流的分化互动、网络空间政治博弈及网络文化竞争。
(一)网民群体与信息流的分化互动
网络空间 “信息胶囊”这种透明壁垒的生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源于网民群体与信息流的分化互动。出于提升时间和货币使用效率的考量,网民大多倾向于简单、直接的网络资源获取方式,偏好 “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5]这种信息需求方式产生了两个主要影响:一是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网民群体会因身份或兴趣等因素的变化而进一步分化,其信息需求自然会随之变化,进而导致信息流的分化;二是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会加剧信息供给的分化,在此过程中,新的信息导向会牵引出新的信息使用群体,这一点在青少年网民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信息细化”反过来会导致网民群体的进一步分化。可见,网络空间 “信息胶囊”的 “群属性”源自网民群体与信息流分化互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信息筛选,其对 “群属性”之外的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排斥。
(二)网络空间政治博弈的日益加剧
网络空间既是民族国家政治功能开发的 “试验场”,又是各国政治博弈的虚拟舞台,尤其是在各国国体、政体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对意识形态 “高地”的争夺尤显重要。中国网络空间负面信息的产生,大多缘于外国反华势力幕后支持下的信息网络传媒、“三股势力”及历史虚无主义者的 “精心推送”。在世界各国政治属性存在差异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尚处于上升期的现阶段,网络空间负面信息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突出现象,这些负面信息对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网络文化竞争的不可避免
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文明交互的公共空间,在文化互鉴、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竞争,尤其区域国别文化特有的政治属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竞争的长期存在。在网络空间这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西方文化信息突破了民族国家传统疆界和关卡的限制,通过一种廉价的方式渗入目标国家内部并不断滋生出附加信息,以维系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在此过程中,西方文化大多彰显出 “扬己抑他”的竞争属性,“有色”文化输出是西方国家惯用的竞争伎俩。同时,西方政府擅长设置 “文化陷阱”,希图通过改变目标国家和地区网民的文化思维,逐渐增强其文化 “软实力”。西方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传播提出了挑战。
三、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增效路径思考
打开 “信息胶囊”的透明壁垒、削减负面信息和西方 “有色”文化价值观的不利影响,需要我们通过案例渗透、思辨引导和法制约束等路径来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效果。
(一)通过案例渗透,优化信息供给
通过案例渗透,打开中国网络空间 “信息胶囊”的壁垒模式,根据不同网络 “信息胶囊”的发展状况来确定不同的群信息推送内容,经群成员自发的信息分享和评价,能够潜移默化地达到爱国主义信息渗透的良好功效,这是网络时代公众教育的一种高效模式。所谓案例渗透,是针对目标信息群,选取与大多数群成员关联较大的案例进行分享,通过真人真事引起群成员的共鸣,从而达到信息渗透的效果。与传统 “灌输式”信息传递方式不同,案例渗透法应减少说教宣讲,尽量用客观事实引发受众的 “自觉思考”。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多元信息主体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社区、网络传媒等社会组织的联动协同下,通过案例渗透,优化信息供给,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供给环境。中国每天会涌现大量的社会生活事例,如何对这些事例进行合理分析和提炼,进而选出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广案例,是网络时代对中国各级宣传群体的一大考验。尽管各网络信息群的属性有所差异,却都存在着爱国主义信息渗透的空间,需要我们精心探索。举例而言,无论是方向较单一的农贸商户群,还是范围较广的社区居民群,都可以从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行情入手,传递相关信息,如在全球经济低迷、多国通货膨胀的形势下,中国政府通过储备调节,打击 “天价白菜”等不法经济行为,稳定物价,保障了人民生活质量。通过中外比較,引导受众自发感知中国政府 “以民为本”的付出和努力。案例渗透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爱国主义信息,打破 “信息胶囊”壁垒,实现对社会公众的爱国主义引导。
(二)通过思辨引导,筑牢舆论阵地
媒体舆论是社会公众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筑牢舆论阵地有助于为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塑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面对网络空间负面信息的滋生,我们不仅要加大网络监督力度,也要加强思辨引导力度。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塑成,需要更多的网络志愿者担负起同负面信息散播者进行抗辩的社会责任,用事实说话,让更多网民了解真相,以正义之声压制负面杂音噪音,筑牢舆论阵地。众所周知,社会个体历史观和民族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在网民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稳扎稳打,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辩论话题,从基础阶段引导青少年网民对重要历史话题的思考,培养其舆论辨识能力。正所谓 “身正不怕影子斜”,在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的交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 “防”,更要善于 “辩”,通过争辩,使中国青少年正确认知历史事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面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时越学越自信,越辩越理性。
(三)通过法制约束,增强平台管控
加大对网络信息平台的管控力度,是网络时代加强负面信息防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对触犯国家安全利益的负面信息传播者或为负面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网络信息平台予以惩治,追究不法分子的相应责任,加大对网络信息平台的约束力度。从实践情况来看,中国已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反分裂国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要更加精准地惩治网络政治安全的危害行为,需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法制体系,针对具体案件做出及时调整,填补相关制度规范中存在的空缺,强化薄弱环节,确定具体的执行标准,为中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西方 “文化陷阱”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需要引导国内网络信息平台管理者增强管控意识,提高管控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消解外来文化的侵蚀,我们应将存在显著侵蚀属性的西方文化作品及时下架、封控,最大限度地削减其危害性。
四、结束语
网络时代的信息流动既提升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运行效率,又为民族国家政治安全治理带来挑战,这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引导,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和责任心。面对网络空间 “信息胶囊”的存在、负面信息的冲击和西方 “有色”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等问题,我们要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从协同、互动、合境的角度思考应对之法。通过案例渗透优化信息供给,通过思辨引导筑牢舆论阵地,通过法制约束增强平台管控,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霞.论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1(03):94-95.
[2] 袁田田,袁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指向·现实流弊·秩序再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28-31.
[3] 林燕霞,谢湘生.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微博群体用户画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03):142-148.
[4] 张举玺,王琪.论新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网红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以YouTube平台中国网红李子柒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05):108-120.
[5] 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