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历史教学实施中的探究

2023-11-22 03:42张素红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课程思政

张素红

摘要: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中职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应很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将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课程思政   历史教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那么在此形势下,各个学校都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政治老师的事情了,而是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内容,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作为中职基础课程之一的历史课,又该怎样贯彻实施课程思政的要求呢?历史课实施课程思政又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呢?

我认为应在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全面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今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可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一)以人为本。早在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就主张“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把人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比较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作用、人的价值。孔子主张“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早期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的这些观点都表明了人的重要性。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曾经河南突发千年不遇特大洪水,豫北小城浚县灾情严重。关键时候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紧急转移安置数十万人,并最大程度保护财产安全。洪水过后,又对因灾安置人员进行经济补贴,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建家园。这都体现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为本也更注重人的创造力,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美好社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当代仍然适用。

(二)孝亲思想。中国的孝亲思想由来已久。“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和素质。不懂孝顺和感恩的人是不值得尊重和交往的。乌鸦尚有反哺意,羊羔跪乳知恩源,父母养儿不易,子女要赡养父母。

孝文化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同时也感恩身边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历史课的思想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孝文化的融入,要把这种孝文化融入到学生内心,并外化为他们的行为,进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三)和谐、中庸。“和”与“中”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与人交往中,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应该是贵和尚中,尊崇和谐与中庸。首先说说“和”: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古圣贤都很重视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对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尤为重要。此外,还有“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很重视“中庸”思想。《中庸》中讲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但要注意,“中庸”也要强调原则,做人做事要适度。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贵和尚中”的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做事情不偏不倚,张弛有度。和谐、中庸思想在古代和今天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团结有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正是由于团结,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由于团结,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更好抵御外侮。一个民族如果不团结,就没有凝聚力,难以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当代,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团结精神,小到家庭、集体,大到国家。“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有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有团结精神,团结起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让国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尊重自然。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学说“知天命而用之”,即熟悉、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人不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重视自然和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塞罕坝,曾经也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是后来却遭到人为的破坏,变成黄沙满天,不毛之地。后来经过数十年三代林场人的艰苦创业,才又让荒原变绿洲,绿意盎然,并且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千万人慕名而来,一睹它的风采。所以,人要敬畏自然,只有按客观规律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青年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从一开始就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系好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今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愧于时代对他们的期望。[2]

(二)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人民整体素质高则整个国家就素质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都耳熟能详,这是作为中国公民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更是青年学生需要具备的道德情操。美好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学校在历史教学中,要多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喜爱并接受传统文化,并逐渐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学习就有了实际的价值,做到了古为今用。学校也能培养更多合格的、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青年学生。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人自古就信奉“和”,崇尚和谐,不仅主张家庭和谐,也主张社会、国家的和谐。只有生活在和谐的社会,才会心情舒畅,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也才会干劲十足。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3]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优秀传统文化久经酝酿与传承,已发展到今天,今后必将继续发挥作用。今天,我国正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正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史使人明智。同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要牢记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许多精华,都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大力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精华部分,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孝亲思想、和谐中庸、团结有为、尊重自然等思想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磊.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

[2]蒋振洲.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18(1):2.

[3]李虹.中職学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以玛纳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0(4):3.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