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 改进结果评价

2023-11-20 04:07沈建华李泽泉徐桑桑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改革动态生成学科素养

沈建华 李泽泉 徐桑桑

【摘   要】改变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让评价结果更好地体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凸显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是学校和教师思考、实践的要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致力于改进结果评价,从“基于素养,构建学科评价体系;动态生成,使用素养评价工具;诊断激励,发展学生素养”三方面入手,不斷创新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开放、多元的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素养;结果评价;评价改革;动态生成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明确要求“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随着教育的发展,历经多年的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质量结果性评价暴露出许多不足,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2022年,为促进浙江省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在改进纸笔考试的同时,探索推广实践性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五育融合,是最终的价值指向。如何改变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让评价结果更好地体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凸显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是学校和教师思考、实践的要点。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作为区评价实验改革校,在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因校制宜,从全方面监测和多元化评价两大切口入手,进行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致力于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小学生。

一、基于素养,构建学科评价体系

结果评价是在较长学习周期结束后为考查学生学习与发展结果而进行的重大评价,也有人将其称为终结性评价,通常指单元检测、月考、期末考试等。结果评价常表现为对最终效果进行评价。事实上,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一个模块、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评价是必要的。所以,改进结果评价,让评价结果成为新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诊断与激励,具有很大的意义。

转换视角,从更长周期上分析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结果评价也可以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诊断性评价,为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教与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和教师应改进结果评价,探索表现性评价,发展过程评价。基于此,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式学评、非纸笔测验、展示性评价等,如图1所示。

(一)创新组织架构

学校成立“小学生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校本化实践小组”(以下简称“实践小组”),并分年段、分学科成立项目组,负责制订本年级、本学科的过程评价方案。各项目组做好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程评价方案,再由“实践小组”进行整合,并请专家进行评估,而后实施。

(二)创构评价情境

为丰富评价情境,学校创建了课堂、场馆、家庭等评价场景,打破了空间界限、技术界限与学习界限,促使课堂、书本、教室、技术、生活、自然与学生自我进行连接。学校基于“生命、生态、生长”的“三生理念”,构建重视人机互动、情境体验的多元化场馆(包括科技博览馆、自然生态馆、初心学院、生命体验馆等),并依托场馆,将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为动态化、生本化、开放型的学习,让过程评价走进备课过程,走进课堂教学,走进学习反馈。依托场馆还可以开展项目化游园评价和情境项目式学评,如游园活动、校园微体验等。此外,学校积极联动家庭,推广家庭实践活动,创建家庭评价场景,提升评价的综合性。

(三)更新评价维度

新课程改革强调各学科教学应凸显学科核心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表现,是学生学习后应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心理品质。2022年发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也将单一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发展为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目标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内容标准”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标准,如图2所示。

学科素养凸显了“素养为本”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面向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教师科学、客观地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以学定教”“以评促教”的方式优化和改进教学过程,由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素养导向的评价维度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发展,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也关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动态生成,使用素养评价工具

学生是动态成长的个体,使用素养评价工具能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锚定标准,以标定学

1.特点分明的分学科评价标准

学校取消了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结果评价,针对不同学科,明确而具体地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采用等级和述评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同时,在等级上进行细致划分,采用学科特点分明的分项等级评价,确保评价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的学习成果和提升的能力。

各学科教师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过程评价标准,按照教学进度不定期地进行过程评价。如利用社团、课后托管服务时间开展学科活动节,设计与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素养紧密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使学习过程更有目标性,更加可视化。

以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例,教师在精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后,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维度出发,对语文学业水平进行分项等级评价。教师借助螺旋状图式整理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复述相关的语文要素。明确目标后,借助思维导图和双向细目表明确课时重点和作业目标。同时合理分配作业时间,把作业分散穿插到课堂的主要环节,提高课堂评价效率。

分项等级评价不仅适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在体育学科中也同样适用。体育组教师研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资料,根据学业质量和评价建议,制订了针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评价方案。体育分项等级细目表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指导师生进行互评等。教师可以根据体育分项等级细目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想动态,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

2.融合序列的大概念评价标准

教师应站在素养高度,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章节,按照大概念的逻辑,将原本不同课时、单元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单元,甚至突破学科,进行更高层级的重组。这样的学习会呈现出长时期的特点,评价标准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以语文学科为例,各年级组分别展开了大单元语文要素研读。首先从备课层面入手,分析大单元语文要素和预计达成的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随后分析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阅读情况、写作表现等,结合课堂观察和互动情况,综合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批判性思维发展情况、合作能力等。之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每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的安排,设置学习任务群,并针对学生的优点和改进空间进行个别化的反馈,同时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改进之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向个体,个性赋能

学校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动力、创造力以及实际能力,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尝试建立一个有机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的学业考评制度。评价结果由传统的“一分三率”转化为个性化诊断报告,并淡化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

1.全域式学习记录

全域式学习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科作业评价,能够检验学习水平,学科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每日作业反馈评价;以展示性评价为主的每月学科活动节,能够融通学科素养,让学生通过自评、他评获得过程评价,感受收获阶段性成果的喜悦;项目式学评,以活动过程为评价脉络,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评价。此外,教师还通过引入跨学科的项目作业,鼓励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推行个性化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时间表。

阶段性评价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的个性化特点。其中既有不同学科的分项诊断,又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问、合作等参与行为的评价。教师负责建立学生档案,重视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个性化的反馈为每个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资源,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2.学科融合的无纸笔测评

以学期为单位的无纸笔测评指的是根据学科素养目标和综合测评目标,以全科互融的表现性评价赋能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设计了“玩中学、学中玩、做中思”的活动,结合各类特色场馆,打造适切情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探索与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运用知识,发挥创造力,得到快乐。

二年级无纸笔测验活动如表1所示。以其中的“我是舞台设计师”为例,该活动巧妙地将数学学科中的时间问题、长度问题等放到了舞台设计活动中。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尺子来丈量场馆,一边计算,一边运动。数学和设计的结合,趣味十足,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

(三)关注表现,数据可视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使学生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在后期的学习活动中给予清晰的个性化评价与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学校实施课堂表现性评价,立足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精准的数据评价,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课堂上的实时三维立体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优化、改进学习,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化背景下的教育智慧评价是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综合评价,能够形成“精准画像”,使评价结果的呈现精准、全面。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技术手段上传课堂评价的相关数据,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评价等级的整体统计、分项统计以及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统计。这为后续的教学跟进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期末的能力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诊断激励,发展学生素养

学校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评价放在整个学期中,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以问题驱动评价,实现全面关注、动态推进,使评价结果“动态生成”,帮助学生实现“螺旋式发展”。教师在关注评价结果的同时,也重视引发这些结果的过程性表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反馈,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正确导向,以结果评价优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图3所示。

(一)结果导向,改进课堂行动

学校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评估和调整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在关注评价结果的同时,不断改进课堂行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持续的改进有助于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以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为例,可以按如下流程进行:整体架构,制定通用标准;学段分解,制定分项规则;目标分解,制定细化标准;样例采集,进行表现划分;尝试评价,进行规则修订。

教师首先详细阅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將“量感”划分为“比较能力、运算能力、估计能力”几个内容要素。这个解读的过程是教学和评价的基础,是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前提。其次将上面描述的内容和表现分学段细化,形成一个具体的提纲。最后对评价内容进行进一步分解、描述和刻画,并细化标准,再进行样例采集与规则修订。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实时评价,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以评价结果为具体目标导向,明晰自己所处的水平与课堂的进度,进而调整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率。

(二)关注过程,优化素养提升

针对学科能力的综合性评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如项目式学评注重以针对学科能力的综合性评定结果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以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展示自身的学科素养,发现自身的其他潜能,从而达到以评价结果优化学业水平的目标。

以二年级宋韵项目式学评为例,学校开展了“润宋韵之风,展生命之华”项目式学评,追求学与评的一体化。学校将学生素养与生活需求相结合,创设了“争做金牌掌柜”的真实情境,将各个零散的测评活动串联起来,让学生参与解决真实问题和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评价方式与相应的学评目标相匹配,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评过程中,教师基于特定情境观察学生在各类表达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具体如图4所示。

(三)主体意识,赋能个性发展

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多元化地呈现学习成果,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引入同伴评价或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形成基于自我认知的“自画像”和基于同伴互评的“互画像”。教师依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制“综合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评价更全面,学生也有了“主人翁”意识。如小学低段每学期的期末无纸笔测验,该测验讲究情境性,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小、喜爱游戏、富有挑战的勇气等特点,精心布置活动场地,让学生置身游乐情境。当测试换上游戏的外衣,答题就会变得简单、有趣。这样既避免了问题的枯燥乏味,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评价方案应先于教学设计,评价结果应不断引导学生发展。“融评于学、以评促长”的学评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更有目标性,更加可视化。该方式改变了注重横向比较、过度细致区分的总分评价模式,力求凸显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并以综合性的评价结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开放、多元的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8-01]. https://www.gov.cn / gongbao / 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2-07-25)[2023-08-01].http://jyt.zj.gov.cn/art/2022/7/25/art_1229106823_2412662.html.

[3]常珊珊,蒋立兵.面向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9):24-29.

[4]赵德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问题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40-146.

[5]潘洪建.基于“三维知识”教学的学科素养提升[J].教育研究,2017,38(7):122-129.

[6]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姜显光,郑长龙.“学科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7):10-12.

[8]关志康.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政策研究: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3):32-40.

[9]吴砥,郭庆,吴龙凯,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4):4-10.

[10]张进良,杨苗,谈桂芬.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然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2):18-27.

[1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评价改革动态生成学科素养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