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交流研讨策略

2023-11-20 04:07周宏亮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策略

周宏亮

【摘   要】交流研讨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主要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与他人共享信息、交换想法和问题、研讨分歧与争议,最后形成一定的共识或拓展新的问题。教师必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优化策略,选择交流研讨样式,搭建交流研讨支架,打造交流研讨文化,以此提升交流研讨的实效性。

【关键词】交流研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策略

指向探究的科学课有三个重要观察标志——学生的活动参与状态、活动空间、交流研讨。其中,交流研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交流研討又被称为“活动后的信息处理加工”,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主要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与他人共享信息、交换想法和问题、研讨分歧与争议,最后形成一定的共识或拓展新的问题。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推理、解释等基本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现行的教科版《科学》按“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的模式进行编排,把研讨环节单独列出,足以看出交流研讨在科学课中的地位。显然,组织好课堂中的交流研讨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综观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流研讨环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能性已经成为科学教师的共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后交流研讨时间少,导致无法进行较深层次的研讨;交流研讨环节的结构性不强,导致交流研讨层次不清;不重视现象和数据的全面呈现,导致交流研讨缺乏有效的依托;交流研讨样式单一,缺少精彩的阐释、对话、质疑和辩论,缺少高阶思维的参与;缺乏良好的交流研讨文化,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优化策略,选择交流研讨样式,搭建交流研讨支架,打造交流研讨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打造文化,深化交流研讨的内涵

良好的交流研讨文化能让学生置身其中,避免交流研讨流于形式、缺乏内涵。科学课上,教师可设立专门的交流研讨环节,打造一种良好的研讨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的讨论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等,深化交流研讨的内涵。

(一)创设支持性环境

支持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交流研讨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得到了尊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做到互相尊重,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这些做法有利于创设良好的交流研讨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设置趣味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趣味实验等活动形式,设计有趣的互动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建设良好的交流研讨文化。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开展了“模拟食物网”的游戏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每个学生扮演一种生物,思考相互间的关系并用绳线联结,形成食物网。然后减少一种生物,或引入一个外来物种,对食物网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分析食物网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将受到什么影响,并推导整个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明确研讨规则

为避免交流研讨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教师要建立一定的交流研讨规则,如《科学课交流研讨公约》,使其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准则。内容包括:在交流研讨前要整理好器材,专心研讨,不受材料影响;先进行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为全班研讨做好准备;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整理不同意见;辩论要有理有据,凭证据说理,不能出现过激情绪;尊重事实,不擅自修改数据,不主观地选择数据。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打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和宽容度的交流研讨文化,形成允许犯错、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风尚。

二、选择样式,促使交流研讨真正发生

小学生处于学习探究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通过构建一定的交流研讨样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让交流研讨自然而然地发生。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讨论内容的类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流研讨样式。

(一)小组内交流

由学生个体开展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较多,不太适合直接开展全班性的交流研讨。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提出自己的发现与想法、分歧与问题。

如个人一天的食物统计、个人种植或养殖记录、个人收集的标本、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等,都是由学生经过个体调查后获得的信息,具有零散、繁多的特点,适合在小组内交流。

(二)班级内交流

对于由科学小组合作探究获得的信息,可以选择几个小组依次上台展示。台上的学生相当于小老师,对各类信息进行介绍和讲解,教师只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帮助,或与其他学生一样,参与交流研讨的整个过程。这样的交流研讨样式能让学生放松心态,产生思维碰撞,提高科学课堂的参与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观察土壤》一课为例,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看、闻、摸、捻等方法进行观察,获取了许多与土壤有关的信息。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师选取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在班级内汇报交流。课堂中的研讨活动不断深入,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实现了思维碰撞。

三、提供保障,促使交流研讨深入推进

学生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支持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保障,推动交流研讨不断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建构科学概念。

(一)提供时间保障,有效组织交流

目前,一些科学教师在前期的探究活动中投入了较多时间,但对交流研讨环节往往不够重视,用时较少,使得学生无法完整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研讨。有些时候,只要符合假设的证据一出现,教师就急于下结论,未让学生经历推理和论证的过程,导致前期的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探究活动停留在表面,学生的高阶思维难以得到锻炼,科学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地。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探究后的交流研讨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为了从40分钟的课堂中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研讨,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简化课堂导入环节,二是要压缩对探究活动的指导时间,三是要整合探究活动。

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摆的快慢》一课中,对于“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这两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进行有机整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进,同时结合活动导学单,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探究活动的整合设计不仅能为后续的交流研讨活动留出时间,还能促使学生对两个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比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

(二)明确活动流程,把握研讨重点

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研讨可以提高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研讨可细分为“交流—研讨—小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各自的内容(如表1),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应做到各有侧重,不能对每个阶段平均用力。

(三)提供语言工具,规范语言表达

交流研讨表现为主体间的语言对话,其实质是思维的碰撞。《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交流要基于证据表达观点,能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事实和证据,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初步的推理与论证能力。但是,小学生往往会忽略这样的要求,经常会出现“我感觉”“应该”“好像”等主观性较强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推理不够严谨,证据意识不强。教师要及时指出这些问题,点明改进的方向,使交流研讨的语言具备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1.关注教师自身使用的语言

教师要重视自身在交流研讨中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适时抓住关键点和问题的焦点,准确把握课堂节奏。教师的组织性语言既要由表及里,明确争议点,指明研讨方向,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引导,强调实证意识,还要注重逻辑性,让学生利用现象和数据,在推理论证后得出科学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干扰学生的交流研讨,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

2.关注学生使用的语言

学生是交流研讨的主体。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學语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交流研讨时容易出现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科学、不注重实证等问题。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科学交流研讨句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句式进行表达。部分句式如表2所示。

(四)使用新型技术,助力统计分析

1.使用网络信息技术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数据收集起来,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把数据转化为证据。这就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推动交流研讨的深入。具体而言,教师可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使数据直观呈现并进行适度转化,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完成推理论证,加深交流的深度。

课堂实践中用得比较多的是Excel,它有着强大的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数据的统计、运算,并能将数据转化为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图和雷达图等。枯燥的数据变成直观的图形后,能使后续分析更省时、有效。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更有效的技术软件可供师生选择使用。

2.使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生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或具有片面性,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观察事物,导致交流研讨时缺乏充足的证据。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科学现象的过程中,拍摄过程性照片和视频,在交流产生困难或疑点时择机进行展示,作为证据支持学生的研讨。

如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水的作用》一课中,教师拍摄了实验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照片和视频,在学生汇报时作为证据加以呈现。如下雨前表面撒上彩沙的“小山丘”的照片、刚下雨时泥土被雨点打散溅起的照片、泥沙被雨水冲走形成径流的视频、雨停后“小山丘”被侵蚀的照片。有了这些照片和视频的支持,学生对“小山丘”阶段性变化的观察和研讨就会更有方向。

交流研讨环节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组织好此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体悟科学的本质,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渗透基本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