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辰
【摘 要】作为新课程的一大创新点和亮点,学科实践既被当作是一种育人方式,也被当作是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学科实践具有实践性和学科性两大特征。从这两大特征出发,学科实践的设计要围绕基本问题,遵循“确定实践主题—设定实践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规划实践过程”的思路,整合架构实践主题、相关学科内容、实践目标、评价方案、实践过程方案等要素。
【关键词】学科实践;定位;特征;设计框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行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相较于之前的课程,新课程有诸多的创新之处。其中,学科实践作为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路径,是新课程的一个重大创新。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如何开展学科实践,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尝试在厘清学科实践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学科实践的框架,为教师提供一种实践思路。
一、学科实践的定位
要开展学科实践,首先得厘清学科实践在新课程中的基本定位。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新课程中,学科实践被当作是一种育人方式、一种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方向。
(一)学科实践是一种育人方式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提出将教育的使命落到“人”的培育上。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强调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寻找能够有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成核心素养的路径,而实践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将所学、所用,以及“为谁用”“为何用”“怎么用”等整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整合提升关键能力。人通过实践形成品质,再基于品质从事实践。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品德才能得到提升。实践在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转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催化剂”角色,只有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课程方案》将实践作为变革育人方式的一个关键方向,并在原课程强调综合實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学科实践,以此来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二)学科实践是教学改革的路径之一
为了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必须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素养导向对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比如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单元教学、综合教学以及学科实践等。这些要求对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学科实践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其他的改革举措就难以推进,素养目标的达成就成了一句空话。以大单元教学为例,如果只着眼于课程内容单位的“大”,只停留于知识体系的整合,以传统的“授—受”方式来教,而不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真实世界的联系,那么这种大单元教学或许能破解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却不足以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这一点来看,学科实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和重要突破口。
(三)学科实践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
实践的主体永远是人,学科实践的主体必然是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科实践,期望促使学生改变以往单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从知识到知识”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将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引入学校中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同时将学习与自己的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运用中看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科实践不应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一种实践,而应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环节、所有领域,成为学生基本的学习取向和学习习惯,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学科实践的特征
要设计能够有效支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实践,就必须厘清学科实践的特征。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具有两个关键特征。
(一)学科实践的实践性
作为一个概念,实践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科实践的实践性。首先,从知与行的关系来考量,实践意味着行动。人们经常在理性上对认识和实践进行区分,以认识为知,以实践为行。其中,实践是有目的的,当实践完成时,目标也就达成了。其次,从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来考量,实践以解决问题为指向。从传统的学习观视角来看,学习尤其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是以知识的积累为目标的。学生的学习限定在对已有知识进行接受和内化,重在接受间接经验,而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形成直接经验。基于此,学科实践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指向的实践,并在这样的实践中形成直接经验。当然,学科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建构有关间接经验同样重要。换言之,学科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实验、观察、调研、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将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实践的学科性
学科的本质是学术知识的分类,体现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实践中的“学科”不完全等同于学术知识分类形成的学科,而是指向教学视角中的科目。学科性强调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学习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不同学科的学习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比如:语文的学习特别倚重听说读写,这也是作为学术分类的语言学和文学从业者的典型实践方式;科学的学习主要靠实验探究,这同样是科学研究者典型的实践方式。实践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科实践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更好地支撑“学科育人”,直接目的在于支撑学生的学科学习,因此实践必须具有“学科味”。从这一点出发,学科实践的开展一定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学科实践要超越作为一个教学科目的学科,关注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学科,让学生扮演实践者的角色,经历学科专家或学科领域从业者可能经历的典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学科实践的学科性并不意味着一种实践只能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
三、学科实践的设计框架
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学科实践应该渗透到学科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借助一些载体来推进。笔者聚焦作为载体的学科实践设计,尝试提出一个设计框架。
学科实践的开展涉及一些基本问题:开展什么样的学科实践?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学科实践?这一学科实践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在学科实践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学生应该如何开展实践或完成任务?如何确定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学科实践设计就是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其基本流程强调“以始为终”,遵循“确定实践主题—设定实践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规划实践过程”的思路,整体安排学科实践的设计要素。设计方案的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
笔者从流程视角对上述框架进行简要说明。
(一)确定实践主题
实践主题回答的是“开展什么样的学科实践”这一问题,是学科实践的标识,能够反映特定学科实践的内容领域、目标或学生在实践中扮演的角色。实践主题的确定通常可以从学科内容出发,思考相关内容在日常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主题确定后,再思考这样的实践还可能涉及到哪些学科内容。
以小学数学中的方位内容为例,该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问路的方式出现。相较于“方位的认识”,“我是校园小导游”更适合于作为实践的主题。如果某一实践主题可能会涉及分布在不同年级甚至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就需要在“相关学科内容”中加以明确。但是,需要确保一个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必须在实施该实践活动之前已经全部学完。
(二)设定实践目标
在主题确定之后,接下来需要设定实践的目标。这一环节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学科实践?”“这一学科实践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说实践方案中有一个核心要素,那么这个核心要素就非实践目标莫属。实践目标决定了评价方案的核心,即评什么,怎么评,包括情境设置、实践形式、实践过程等。实践目标的设定不能随意,一定要从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上述框架中要求列举的“学段目标/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指向”并非多余的内容,而是用来说明实践目标设定的基本依据。“学段目标/学业质量标准”栏所列的内容不能照抄课程标准,而要选择那些与目标直接相关的内容。这就迫使教师在确定目标时要反復对设定的目标与学段目标或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对照,确保一致性。
学科实践的目标应该尽量避开知识层面的低阶目标,多定位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高阶目标。除了强调能力要求,也应充分关注素养要求,兼顾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的形成。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反映学生在完成实践之后获得的成果。目标陈述应尽可能简洁明了,当学生清楚目标时,他们的实践才会更有方向,且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监控。
(三)设计评价方案
在实践目标确定之后,就得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提前设计好评价方案。这是逆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评价设计前置可以确保评价与目标的匹配性,这种匹配性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评价方案的确定涉及评价主体——教师来评还是学生自己或同伴来评;评价目标——评什么,通常就是实践目标中规定的期望学生达成的结果;评价形式或方法——用何种方法来评,要确保评价指向实践目标。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评价方法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由评价目标决定的。鉴于学科实践的目标总体上是相对高阶的认知目标,且整合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因此常用的纸笔测验在很多学科实践中可能并不适用,适用的是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事实上,学生的实践过程就是评价过程。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描述。从这一点来看,设计评价方案的一个重点是确定评分规则,将学生的各种表现描述出来,既作为衡量的指标,也作为反馈的依据。
(四)规划实践过程
实践过程的规划是为了明确学生“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做何事及怎么做”,明确实践的情境、实践任务、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践的流程等,同时需要明确可能用到的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反思时间。
1.实践的情境
学科实践要置于情境之中。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看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情境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2.实践的任务
任务通常被解释为担负的责任或必须完成的工作,学科实践的任务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必须做的事,通常有明确的目的或结果,如做出某种决定,形成某种产品,执行某种操作……实践任务通常会集中表现为指令。实践任务的设计要与目标、学科内容、情境紧密结合,实践任务要能够支撑目标的达成。
3.实践的组织形式
学生应当以何种形式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的组织方式是以个体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如果是小组实践,小组该如何组建……这些问题都应在规划过程中加以明确。学生在实践中如何组织,根本上取决于实践目标,但从学科实践的属性及其素养目标导向看,以小组形式来开展学科实践更合适。这也是学科实践的情境性要求。
4.实践的流程
学科实践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更大。学科实践无须像教学实践那样安排严格的顺序,但需要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一些子任务。在安排实践环节时,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序列,还要考虑实践的逻辑,参照人们在面对真实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来设计实践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实践的旨归是核心素养,而反思是让学科实践升华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因此,无论怎样安排实践,都必须有学生自我反思或合作反思的环节,并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支架,让学生在“做中思”“学中思”。
总体而言,学科实践的设计需要围绕其中的基本问题,遵循“确定实践主题—设定实践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规划实践过程”的步骤,整合实践主题、相关学科内容、实践目标、评价方案、实践过程方案等设计要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 2021,42(12):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