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梅
摘 要:“五育并举”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五育”素材,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的“五育”渗透,促进师生对“五育并举”的内涵认知,改变陈旧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育并举”渗透;综合素质
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五育并举”教育的渗透,应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求。语文是一门具有育人价值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五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
一、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五育”的前提是让教师清晰认知其教育理念。新课改后,教师改变了以往将教学的目光局限在有限的课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在“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的文化知识及技巧的学习,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教师以长远的眼光,将渗透“五育”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对“五育”内涵的认知
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仅仅增强教师对“五育并举”的理解是不够的,还要用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加强他们对“五育并举”的认识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极具权威性,内容丰富且全面,可深挖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观看影片、开展活动游戏、参与实践活动等充满乐趣的方式中渗透“五育”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与他们生活经验相符的内容开展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五育并举”的内容及概念的认同感,使得深度教育得以发生。
三、强化多元化教学,渗透“五育”教育理念
(一)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结合“五育”立人先立德的要求,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赏析角度,引导学生透过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获得珍贵的人生启示,明白为人处世道理。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军神》中,刘伯承在手术台上超越常人的坚韧令人敬佩,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能体现人物品质的文段,对比沃克医生对他的称呼从“军人”到“军神”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军神”这一称号的分量。在学生领悟刘伯承坚韧不拔、不畏伤痛的精神品质后,再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刘伯承要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拒绝麻醉。学生经由教师的引导,很快在文中找到了原因:因为他是川东支队的将领,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继续奋斗。
这一解析不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加深了他们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学生从刘伯承的身上看到了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刚毅坚定的信念和不畏困难的伟大品格。这样浓墨重彩的学习榜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激励学生也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深入思考阅读内涵
语文阅读的学习并不能止步于熟读熟背内容、熟练掌握字词拼音等基础语文知识,而应该由表及里,从写作背景、情节安排、结构、人物细节表现等方面深入探究阅读材料的内涵。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高效的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重点内容深入思考。
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梅花魂》时,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分析文章例举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接着找到关于外祖父爱惜不已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的描述,分析文章从哪些细节方面表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思考这与题目“梅花魂”有什么联系,“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设计问题时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摒弃频繁且缺乏深度思考的问题,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置问题,逐级递增、环环相扣,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究。
(三)拥有锻炼的空间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是手脑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比起在教室端正地坐四十分钟听课,适当运用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精神投入课堂学习中。
在《猴王出世》一课中,学生面对白话文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仿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相比起模仿人的神情动作,学生对于模仿动物更有兴趣。一部分学生模仿石猴,另一部分学生模仿众猴,猴子们灵动的神态和动作引得学生争相模仿,学生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模仿之后,教师再提问“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你认为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等问题时,学生对于自己刚刚模仿过的对象感受深刻,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经过简单地改编后制作成短剧剧本,开展短剧表演排演,这考验学生的人物理解、诵读、肢体表现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切实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还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增强语文阅读学习的趣味性。
(四)加强审美体验
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其审美能力的基础。文质兼美的语文阅读教材不缺对美的描述,文章的文字美、意境美等方面都值得学生深入挖掘。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写出美的句子,还要对这些美的因素不断挖掘,发现美、感受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就以让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作为单元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通过精彩纷呈的文字,移步换景,感受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风采。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准备好的视频、图片素材,用真实、生动的威尼斯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留下对景物的印象。学生再读文章时,能够在脑海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感受威尼斯水城的美。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试着描绘出自己最喜爱的美景,学会创造美、分享美。
(五)感悟劳动精神
在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引导他们关注文章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素材,体会其中蕴含的对劳动人民的讴歌和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随着学校小农田活动的推进,许多小学生都在校内的种植活动中,亲身体验了播种、浇灌、拔除杂草等环节。实践经验是最好的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劳动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亲身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作者随着祖父在园子里一同劳作,享受自然美景的生活,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向往,同时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也令学生动容不已。文中的劳动景象激发了同样经历过种植劳动的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此外,由此延伸劳育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对种植作物、清理环境等劳动活动的认同,还以作者与祖父之间深刻美好的劳动回忆,告诉学生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认识到劳动不仅能创造成果,还能令人收获生活的幸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五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发展需求,改变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培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还能够在多样化的课堂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推进五育并举,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