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霞
摘 要:插图对提升医学科普图书的趣味性及可读性具有重要作用,插图问题对图书编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成为图书质量检查的“雷区”。文章分析了医学科普图书出版中常见的插图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图文不符问题、人物形象问题、常识问题、标注问题、图片顺序问题、侵权问题等,并提出了防范插图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医学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科普图书 插图 编校质量
医学科普图书是医学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是大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医学知识相对枯燥难懂,医学科普图书往往通过插图来增强其趣味性和可读性。插图不仅将医学信息以简洁、明确、清晰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实现轻松阅读,还可以活跃和美化版面,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所传递的知识。[1]
医学知识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大部分医学科普图书的读者没有医学背景,缺乏辨别正误的能力,一旦形成错误的认知,就可能对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医学科普图书一定要保证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插图作为医学科普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医学知识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不应失去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近年来,在医学科普图书质量检查中,有关插图的问题屡见不鲜,编校人员应高度重视,仔细核查,提高医学科普图书插图的质量。
一、医学科普图书中常见的插图问题
医学科普图书中的插图包括照片图、漫画图、线条图、矢量图等多种形式,涉及面广,对细节要求高,加之绘制插图的美编或者插画创作者并不具备医学知识,对图书内容理解不充分、不透彻,缺乏医学常识,使插图成为图书质量检查的“雷区”。下面将结合插图审读工作实践经验,对医学科普图书中常见的插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知识性问题
医学科普图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内容,常常会通过插图来传递知识,这些知识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必须准确、规范地表达。然而在图书审读或质量检查中,此类错误也是屡见不鲜。
某介绍人体结构的科普图书,插图将人体12对肋骨绘成了15对,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又如某图书在介绍降压药时,配了一组插图,图中患者使用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袖带的中心位于肘关节处进行测量,这肯定是错误的测量方法,必然导致测量血压值不准确,如果读者照做,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正确的方法:测量血压时,袖带要平整,袖带下缘在肘关节前自然皱褶上方两横指(2~3厘米)处,使袖带中心正好位于肱动脉的部位。
某图书在讲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配了做青霉素皮试的插图,图中显示皮试针将药物注射到了小指侧掌根部位,皮肤局部产生红肿反应。青霉素皮试正确的注射部位应该是在患者前臂区手腕内侧,腕横纹上3厘米处,在皮下组织中注射微量的青霉素抗原,如果机体对该抗原已经处于致敏状态,则皮试注射局部会产生皮肤红肿反应,医生从而可以据此判断机体已经对青霉素致敏。如果已经致敏,则不能继续应用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避免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意外发生。
心绞痛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突发情况,病情危急,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心绞痛的直接发病原因是心肌供血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某图书在讲解改善心绞痛的用药时,配了插图——一位患者头冒冷汗,手捂胸口,身体蜷缩在一起,并配了文字“心肌缺血,胸口好痛”,旁边是一台方方正正的心电监护仪,仔细观察仪器上显示的内容有误,第一行为心率111次/分和心电图图形,第二行的99应该代表血氧饱和度,但是这一行的曲线却绘制成了心电图图形,而非血氧饱和度曲线;另外,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也很难达到99%,与实际不符合。
抑郁症发病率和自杀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相比传统的抗抑郁药,氯胺酮起效快,在数小时内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成为近几十年来抗抑郁领域最耀眼的“明星药物”。某科普图书在介绍氯胺酮抗抑郁作用时,配了其分子式插图,但是分子式的组成却缺失了-CH3。
2.图文不符问题
图文不符问题在医学科普图书质量检查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插图所表达的内容或相应的部位、动作、数值等与正文描述不相符合。在编校过程中,应将上、下文与插图仔细对照。
如某图书中写道:各位读者可以试试把自己的右手拇指搭到右侧前臂处,看看是否能够到?如果可以够到,通常提示你的关节比较松弛。下方插图中,绘制的是左手拇指搭到左侧前臂处,与上文不符。类似左和右颠倒的问题比较常见。
又如某儿童保健图书中写道: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下文照片图中,却为患儿中指伸直,操作者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插图与文字不符。
再如某医学科普图书中,配有漫畫风格的插图,文字描述为:上述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很重要,插图表达的却是判断心肺复苏有效的迹象。
脾虚患者需要加强运动,避免久坐,某图书在讲解脾虚患者适合做哪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时,有一个动作为距地虎视式,这个动作的要领之一为眼睛睁大,目视前上方,但是所配插图却为眯着眼睛,图与文不相符。
3.人物形象问题
不符合历史背景或过度夸张、怪异而脱离大众审美。如某图书在讲解麻醉发展史介绍“麻沸散”的时候,提到华佗在狱中将一生行医经验写成《青囊书》,传给当时的狱卒张明三,但不幸失传,并绘制了插图。插图中华佗腰板挺直,身体强壮,与当时的环境和年龄不符;《青囊书》绘成了厚厚的精装书,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狱卒的衣着和发型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
又如某图书在讲“什么是血压”的时候,配了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的插图,并且图中配有旁白“护士,我的血压正常吗?”但是图中护士没有佩戴护士帽,与护士的形象不符。
再如某医学科普图书中,在讲肾的重要作用时写道:肾作为五脏六腑中的先天之本,核心级别的“大人物”,与心、肝、脾、肺都有密切来往。后文插图中,采用拟人的手法,肾居中,与心、肝、脾、肺手拉手,肾的人物形象戴了墨镜,像是“大哥”,但是现实中,正面来说,越是“大人物”就越谦和并包容,图书应该宣扬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
4.常识问题
有些插图问题比较隐蔽,容易遗漏,需要与生活常识相联系才能发现。
我们都知道动物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代谢减少,处于沉睡状态,这样有利于保持体内的能量,以实现对不利环境的适应和自救。那么能不能借鉴动物冬眠的机制,让人类也在“人工冬眠”的条件下,避免恶劣环境造成机体损伤呢?某医学科普图书在讲解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时,配了一组插图,在“动物冬伏春生”标题下,绘制了可爱的大熊猫从冬眠到苏醒的变化,插图很精美,也很吸引眼球,但是却不符合常识,我们都知道,熊猫属于恒温哺乳动物,是不会冬眠的。
常揉腹部可以消积化食,是一种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在某养生保健类图书中,配了揉腹的插图,但是5根手指的長度比例却不符合常规,尤其食指的长度只有中指长度的2/3,食指与小指长度差不多。还有的图书中,甚至绘出了6根手指。有的儿童形象的插图,绘制了孩子肉嘟嘟、可爱的小脚丫,但是5个脚趾头没有分开。有的图书绘制了五六岁孩子的插图,在灿烂的笑容下,露出了一排排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根据常识,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门牙会有缺失,整齐而洁白的牙齿虽然美观,但不符合常识。
5.标注问题
医学知识博大精深,人体功能错综复杂,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达,医学科普图书中,常常会用插图来说明人体组成结构及经络穴位分布等,也会通过绘制插图来阐明一些原理。
比如,鼻中隔我们从外面是看不到的,某图书中插入了展示鼻中隔解剖结构的插图,对鼻中隔软骨、鼻骨、筛骨垂直板等进行了标注,其中错将“犁骨”标为了“梨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上健康知识铺天盖地而来,医学科普图书相较于网络上的内容,最大的优势就是保证所传递知识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对于医学名词一定要进行规范化处理。
不少医学科普图书涉及中医养生保健的内容,尤其经络穴位按摩为绿色自然疗法,无副作用,正确使用可以有效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深受老百姓欢迎。精准取穴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般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成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某医学科普图书出版后,收到读者反馈,手阳明大肠经上廉、下廉标注位置颠倒,且按照骨度分寸法,标注位置不准确。穴位圆点一般是标注在照片图上,随着图片大小的调整,圆点也会随之移位,非常容易造成标注错误,如果图书中有此类插图,则每一个校次都应仔细核对,防范错误发生。
6.图片顺序问题
在医学科普图书中,有时需要使用多张图片来说明一种方法或操作步骤,在排版中由于疏忽等原因,经常会因图片顺序颠倒而导致错误发生。
我们的手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传播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机会最多,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对疫情防控非常重要,现在专家多推荐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如某图书中,介绍洗手方法时,配了6张插图,但是其中D图和E图顺序却颠倒了,D图内容为双手拇指交替进行旋转揉搓,E图内容为弯曲各指关节,两手交替掌心旋转揉搓。正确的顺序,双手交叉互相揉搓后,应该是弯曲各指关节,两手交替掌心旋转揉搓,再双手拇指交替进行旋转揉搓。
又如某已出版图书中写道:在平稳平整的地面上进行本体感觉康复训练,由易到难逐步过渡,循序渐进以保证安全。首先,单脚站立,并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当熟练掌握后,开始按照图中方式转为动态单脚站立。下文配了两张插图,动态单脚站立在前,固定单脚站立在后,顺序颠倒,造成错误。
7.侵权问题
图书既是文化作品,同时也是商品,有的作者会忽略图书的商品属性,在实际中因图片不合理使用造成赔偿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应引以为鉴。
首先,最常见的是因图片来源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有些作者在讲座时使用了网络上的图片,图书出版时也放入了网络来源的图片,这种情况已经构成了侵权。如有已出版的医学科普类图书,插图中带着防伪标就直接印刷出版了,引起法律纠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又如某图书中绘制的插图,虽然没有可口可乐字样,但是因图标相似,一眼就能认出是可口可乐的标志而构成侵权。
另外,医学科普图书中经常会使用照片图,涉及人物肖像,之前因肖像权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比较多见,近年来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相关纠纷有所减少。不管是作者提供的图片,还是我们拍摄的图片,凡是涉及人物肖像的,一定要及时签订“肖像授权书”并保存好。还应注意漫画插图也可能涉及肖像权的问题。插图中文字的字体也不能随便使用网络中的字体,要统一修改为出版社已经购买的字体,以免造成侵权。
二、插图问题防范对策
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插图问题,形成正确的意识。插图应体现较高的艺术性和健康积极的审美品质,尽量采用相对经典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审美风格;插图人物造型应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插图中应积极选取中国传统元素,尤其是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发展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符号性形象,展现中国气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针对医学科普图书中常见的插图问题,相关编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严把插图质量关,防范插图出错。
1.眼到、心到、手到——勤查善疑
插图问题往往比较隐蔽,容易遗漏,在稿件加工过程中,需要联系上下文,仔细核对,才能发现。作为一名审稿编辑,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质疑精神,保持对问题的高度警觉。就像侦探断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可疑之处,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都要深究不放,绝不轻信作者。有的问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推敲,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内容,要勤查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或者向作者、向专家请教,要有追查到底的意志力和决心,不搞清楚就决不罢休,越早发现问题越好。
2.入心、入脑、入行——严谨认真
作为一名编辑,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书稿插图质量,都应从严要求,发扬革命家的精神,坚守自己的阵地,永不言弃。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出版无小事,每一位编校人员都应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消灭绝大部分插图错误。[2]插图往往会随版式调整而改变大小等,不仅发排前要认真审核,发排后也要逐一核对,加以确认。工作中,让严谨认真成为习惯,贯彻到底。
3.积极、主动、细致——加强沟通
医学科普图书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就决定了其编辑出版过程需要作者、文字编辑及美术编辑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一本图书中的插图和文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插图内容要与文字内容相符合,但是绘制插图的美术编辑往往并不精通医学知识,在插图绘制过程中作者和文字编辑要积极与美术编辑进行沟通,讲清楚配图的要求,涉及医学专业知识一定要耐心、细致向美术编辑解释,让美术编辑充分了解插图所要表达的含义和要达到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从源头上杜绝插图错误。
插图涉及人物形象时,在拍摄或绘制前要先行确定,如果是照片图,模特挑选至关重要,要求精气神足,衣着得体,形象标致;如果是漫画图,人物形象应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衣着、发饰等不宜追求时髦,体现较高的艺术性和健康积极的审美品质,尽量采用相对经典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审美风格。人物形象需要图书编辑与作者及美术编辑进行充分沟通并确定。
4.求博、求杂、求深——提高素养
为了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出版管理规定,从事医学科普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必须具备医学背景。医学科普图书编辑一方面要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把握出版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对历史、社会、科技、自然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要尽量多了解一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一位“杂家”。
医学科普图书中的插图涉及天文、地理、医学、生活常识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审图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积累,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编辑在图书出版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熟悉插图出错的规律,培养识别插图错误的敏感性,增强对插图错误的预见性,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插图是医学科普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图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表述更加准确、清晰,是一般的语言文字表达难以替代的。插图问题对图书编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编校人员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勤查善疑,多方合作,加强沟通,将插图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力避免插图出错,力争为广大读者提供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的医学科普图书,为“健康中国夢”的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