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缘化” 消解“弱相关”

2023-11-16 20:50王勇安黄佳钰
出版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边缘化场域

王勇安 黄佳钰

摘 要:论文从探寻出版本科教育的底层逻辑入手,在分析问题逻辑、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对出版本科教育进行思辨性和实践性研究。作者认为,不断完善与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相适应、与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借鉴师范本科教育和医学本科教育的成熟经验,着重进行中观层面的学术出版理论、大众文化出版理论和教育出版理论建设,实现专业共建和学科共建同步发展,是出版本科教育突破“边缘化”和“弱相关”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底层逻辑 出版本科教育 实践逻辑 场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本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出版本科教育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的边缘化及与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弱相关的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1],严重影响了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出版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没有改变出版业界严重滞后的人才观念,难以适应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底层逻辑是人对世界的基本假设、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即从事物本质出发,通过问题逻辑、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有鉴于此,本文不揣冒昧,从探寻出版本科教育的底层逻辑入手,寻求解决出版本科“边缘化”和“弱相关”问题的路径。

一、引言

我国出版本科教育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动因主要是为解决“文革”后出版人才断层的问题。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出版局《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1980年北京印刷学院正式成立,印刷出版学高等教育从此开始发展,印刷技术专业率先开始了本科教育。[2]图书发行专业成为继出版印刷技术专业之后第二个出版本科专业。1983年4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武汉大学和新华书店总店密切合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填补了我国高等院校中无此专业的空白。为我国图书发行战线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图书发行缺乏高水平人才的问题。[3]

编辑学本科专业几乎与图书发行专业同步兴办。1982年,胡乔木同志提出要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试办编辑专业[4],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3年6月6日发布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队伍[5],教育部在1984年7月23日,提出设立编辑学专业,并提出了对设立编辑专业的认识问题、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规格问题、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层次及培养途径问题,以及关于办编辑专业的准备工作等4个问题。[6]1985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开始招收编辑学专业本科生,标志着编辑人才培养也进入专业化的本科教育阶段。至此,出版本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伴随出版业的高速发展,刚刚诞生的出版本科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印刷技术本科专业改变了60万名印刷职工没有高级印刷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图书发行管理专业在短短十年就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管理人员,彻底打破了新华书店系统的人才瓶颈。编辑学专业也根据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编辑人才。例如,兴办编辑学专业的各个高校,分别根据编辑人才的知识要求,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开发课程。仅南开大学,就制定了学科专业基础+编辑专业培养二二分段制、以中文系课程为主的直接招生制、保留编辑学专业学籍的招转结合培养制和先编辑学培养后学科专业学习的招转结合制四种招生培养计划。出版印刷、图书发行管理和编辑学三个专业不仅为出版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专业兴办之路,也奠定了出版本科专业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界与业界密切协同共建的发展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出版社自办发行和民营书业蓬勃发展,出版业的编、印、发迅速结成统一整体,出版人才需求出现了强烈的综合性特征。按照印刷技术、图书发行管理和编辑学三条路径各自独立发展的出版本科教育,也开始融为一体,以应对这种变化。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图书发行管理”“编辑学”等出版类相关专业统一为“编辑出版学”,设在“文学”学科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二级学科下。但是,出版本科教育统一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旗下25年来,并未像当年设想的那样,迅速为不断融合发展的出版业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复合型高级出版人才,反而使学界与业界人才供需错位现象日益突出。2005年以后关于出版教育的相关文献,出版本科教育与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弱相关、出版本科教育在现有学科体系中边缘化的现象一直是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为什么印刷技术、图书发行管理和编辑学三个本科专业均很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各高校在调整后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办学过程中也都坚持了与产业共建协同发展的优良传统,但出版本科教育却被“边缘化”和“弱相关”困扰?是为应对出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三归一”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方向错了,还是在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后遇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学界业界为消弭“边缘化”与“弱相关”不懈努力而收效甚微,与没有从本质上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大关系。

事物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时,底层逻辑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产生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7]充分认识底层逻辑,对我们掌握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尝试通过分析出版本科教育的问题逻辑、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探寻深度融合是突破“边缘化”和消解“弱相关”的合理路径。

二、问题逻辑——出版本科教育的问题域及其内在关系

问题逻辑是在问题和答案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从经验层面到哲学层面不断反思专业建设的各类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科学是系统化的问题域及对域中问题的系统化解答[8],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出版本科教育的问题逻辑,必须首先明确其问题域及其结构关系。

问题域是指某一理论体系可能提出的全部问题的总和[9],分为元问题、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三个层级,是提出问题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10]元问题是“引发问题的問题”,每一个研究体系的元问题,都是对自己核心范畴的发问,亦即对学科研究对象的发问。不同学科专业高度抽象的元问题,具备形式上的内在一致性,即学科核心范畴是什么?出版本科教育的元问题,不但是其问题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而且是出版本科教育的根源和知识勾连的核心,决定了出版本科教育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是全面认识出版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如同哲学的元问题是“什么是哲学”或“哲学是什么”[11]一样,出版本科教育的元问题可以确定为“出版本科教育是什么”。

元问题具有前提性、内生性和外部性三个维度,反映了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并衍生出自在、自生且能够决定其他问题的基本问题。因此,出版本科教育的元问题能够揭示出版本科教育各类问题的本质联系,进而导出出版本科教育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是我们认识出版本科教育的总出发点。

在前提性维度,出版本科教育元问题回答出版本科教育“因何而生”,出版本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出版人才,如何培养出版人才等,这既是出版本科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价值取向,由此派生出了出版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基本问题。

在内生性维度,出版本科教育元问题回答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可能”,是从哲学层面上分析出版本科教育,从其理论的彻底性、思维逻辑的层次性,以及价值观的真理性三个方面考量出版本科教育的存在条件,探讨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可能性,由此衍生出出版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基本问题,明确出版本科教育本体的价值。

在外部性维度,出版本科教育元问题回答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实现”,衍生出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如何与外部世界关系相适应这一基本问题,主要回答出版本科教育与相关要素如何相互作用。

在出版本科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数量庞大的各类具体问题,都由这三个基本问题孵化而来。元问题衍生了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决定着具体问题。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由元问题、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组成的问题域中,基本问题无疑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抓住基本问题,可以使我们跳出当前出版本科教育诸多具体问题的羁绊,通过对应然性的出版本科教育“因何而生”和“何以可能”进行思辨研究,对探索实然性的“何以实现”进行实践性研究,努力实现三者的互动和辩证统一,构建出版本科教育的发展框架,进而探寻正确的发展路径。

三、内在逻辑——出版本科教育“因何而生”与“何以可能”

事物的逻辑分为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外在逻辑指事物外部的逻辑,内在逻辑是指事物内部的逻辑即内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方法,是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进路和基本框架。内在逻辑体系由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构成,逻辑起点是使整个逻辑体系得以展开的一个最初的规定,逻辑中介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所组成的中间环节,亦即逻辑范畴体系中的逻辑中项,逻辑终点则是思想体系的价值旨归,即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12]毫无疑问,逻辑起点决定了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出版本科教育“因何而生”

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的逻辑起点,是出版本科教育体系结构的起始范畴,通过揭示其基本属性回答出版本科教育“因何而生”的基本问题。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特殊属性的统一,作为培养具有专门的出版知识和技能出版人才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出版本科教育也不例外,是专业性、通识性、基础性等本科教育共同属性与出版学跨学科性、出版活动综合性和出版人才职业性等特殊属性的统一体。

出版本科教育具有出版专业属性。本科教育是教育层次位列高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是构成高等院校普通学历教育的主体部分。[13]专业工作是任何一个现代高级人才的全部事业和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大学生不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考察,专业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出版以规制化复制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的本质,赋予出版活动高度的综合性,使出版本科教育的专业性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

出版本科教育具有多学科的通识属性。出版本科教育传授给学生的,除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有处理不同学科专业出版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必须具有专博统一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宽厚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以适应智媒时代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

出版本科教育还具有出版职业性属性。出版本科教育培养出版专属人才,必须传授从事出版职业必须的专门知识、方法和技能。尽管出版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但出版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出版职业活动获得,出版职业的精神,如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等也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出版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更是出版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由此可以判断,出版本科教育首先因出版产业对出版人才专业性、通识性和职业性相统一的需求而生。直至1978年酝酿筹备出版印刷技术本科专业时,我国60万人的印刷职工队伍还没有高级技术人才,电分制版、平版胶印、激光照排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遇到了人才瓶颈,无法实现出版物高質量高速度复制,培养印刷技术高级人才的出版印刷本科专业应运而生。具有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的图书发行管理,是横跨商业和文化两界的高度专业化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没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难以胜任。但直到1980年,全国新华书店近一半职工的文化水平还不到高中,少数高学历人员所学专业与图书发行相差甚远。图书发行管理专业无疑也是出版产业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而催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出版社数量增加了几乎一倍,编辑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出版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出版专业能力与学科专业素养平衡的编辑职业特征,决定了采用师徒制培养方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编辑人才,编辑学本科专业应运而生。

除了上述属性外,出版本科教育还具有基础性属性。出版本科教育培养掌握出版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出版人才,着眼于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使之具有坚实的出版知识理论基础和出版基本技能,以便适应出版发展、知识更新、职业变更等方面的需要。出版本科教育也是出版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培养的基础,必须为更高层次出版教育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不仅如此,出版本科教育还以教学相长的方式,不断为出版学、编辑学的理论建设奠定雄厚的基础。出版学理论发展是出版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出版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出版学科建设的核心。因此,出版本科教育也因出版学理论的发展而生。对专业建设而言,人才培养与理论建设如鸟之两翼,相辅相成。

2.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可能”

综上所述,出版本科教育这些基本属性包含出版人才培养、出版学科理论建设、出版产业需求三个关键要素。围绕这三个要素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构成出版本科教育的逻辑中介,回答了出版本科教育另一个基本问题——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可能”。

出版本科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在育人理念与培养目标上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导向和继续教育的经验导向有着本质区别。培养掌握出版学基本理论,能够从出版现象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现代出版人才是出版本科教育的目标,出版人才培养因此在出版本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目标导向作用。

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对象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出版学学科理论为出版本科教育的课程建构和实现培养目标提供理论和知识体系支撑,在出版本科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实际上,从兴办出版印刷技术、图书发行管理和编辑学本科专业开始,出版本科教育就与出版学理论建设同步发展。出版学理论每前进一步,都直接影响着出版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培养目标实现。

出版本科教育的创办和发展,是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面向我国出版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回应与反馈。30多年来,出版业经历了技术巨大进步和媒介生态的嬗变,产业形势更加复杂,特别是进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时代之后,产业对出版人才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产业发展需求要素因此成为出版本科教育体系的关键动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出版本科教育不能偏离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属性,为出版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出版本科教育的价值旨归。因此,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素,作为体系基础的学科理论建设要素,以及作为关键动力的产业发展需求要素,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三角互动”结构。处理好这三要素的关系,确保“三角互动”结构的稳定,是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的逻辑终点,也是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可能”问题的答案。

四、实践逻辑——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实现”

回答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实现”的外在逻辑,属于特定时空场域下问题逻辑、内在逻辑,以及实践主体的实践意图相互作用形成的实践逻辑。根据布尔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实践逻辑由惯习、实践意图、时间和场域等因素构成,是一些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主要支配思想、话语、动作、行为等[14],是解决复杂性实践问题的分析工具。出版本科教育是教师、学生在特定场域的复杂的行为实践,回答出版本科教育“何以实现”,必须在明确出版本科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探明其实践逻辑。

1.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

布尔迪厄认为,“实践=惯习×资本+场域”,即实践是场域、惯习和资本相互作用的产物。[15]实践逻辑理论所说的场域,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客观关系的社会网络或构型[16],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博弈性和边界模糊性等特性。具体到出版本科教育,可以认为场域就是其内在逻辑。实践逻辑理论所说的惯习,是衔接结构与实践的中介,是存在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社会客观结构与主体内化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出版本科教育来说,就是其实践逻辑外显的一系列感知图式、思维图式和行为图式。

实践逻辑所言的资本,则是积累的以物质化或具体化形式的劳动,是主体之间互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相互角逐的手段,只有在特定的场域中存在和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的资本理解为出版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理论积累、经验积累。从实践逻辑资本的角度考虑,出版产业对出版本科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是以出版的理念、思想、技术和方法处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内容的毕业生。出版以规制化复制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的本质[17],赋予出版活动高度的综合性,对出版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强烈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要求。

2.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不能自洽

出版本科教育要传授给学生的,除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有解决不同学科专业出版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完成“编辑复制作品并发行”的出版使命。无论对于内在逻辑还是问题逻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场域都指向了出版人才学科专业水平与出版业务能力相匹配的问题。但是,当前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需求三个方面,关于学科专业出版问题的理论和教学积累严重不足。根据“实践=惯习×资本+场域”的实践逻辑公式,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体系中,作为理论积累和实践积累的资本,与作为场域的内在逻辑是不相适应的。

20世纪80年代规模创办专业以来,满足业界人才需求一直是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出版人才依然紧缺。出版机构补充的人才一直是以不同学科专业高校毕业生为主。高校“通识修养+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实务”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业界这种“学科专业+出版业务”的人才需求,出版人才供需错位成为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错位提示我们,出版本科教育的实践逻辑的惯习与场域及资本是不能良性互动的。

3.破除路径依赖是出版本科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

所谓路径依赖,是经济、社会或技术系统的演进受到该系统本身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正反馈机制和自我强化的驱动力实现。[18][19][20]形象地说,就是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21]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不能自洽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界业界在人才培养理念、方式上的双重路径依赖。

学界在出版人才培养中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出版学理论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出版问题着墨不多,缺少解决不同学科专业出版问题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既没有为出版本科教育跳出“通识修养+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实务”提供充分的理论滋养,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业界的人才培养观念。

出版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层次化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解决人类知识传播无限性与知识内容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矛盾。作为衔接场域与资本的中介,出版本科教育的惯习集中体现为以“通识修养+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实务”的培养模式培养通才型编辑上。但是,在高度专业化的社会条件下,通才编辑仅能适应大众文化出版业务,难以胜任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无疑是与出版产业对出版本科教育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期待和要求,即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的资本是不相适应的。不仅如此,通才型编辑培养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出版本科教育的通识性属性和职业性属性,但因忽略了出版以规制化复制进行知识生产的本质属性,难以承载出版本科教育的出版专业属性和基础性属性,与出版本科教育的场域也不相适应。因此,作为惯习的培养模式无法沟通场域和资本,出版本科教育的实践逻辑不能自洽,导致出版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出版史、出版文化、出版流程方面基础扎实,而处理不同学科专业出版问题的能力欠缺。迄今为止,出版本科专业和出版行业之间呈弱相关,不仅未能像医学之于医生、法学之于律师、建筑学之于建筑师等形成强相关的专业和产业关系,甚至连经济学、教育学那种专业相关性都未能达到[22]。学界对此现象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了放弃出版本科教育,从硕士阶段培养出版人才的看法。

业界关于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主要是始终坚持通过“学科专业+业务培训”的培养模式,以师徒制的方式培养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成为未来出版人才,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人才需求标准。“学科专业+业务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代代出版人才在不同出版领域运用出版思想、价值观和出版技术一直处于黑箱状态,绝大多数出版人才工作依靠“感觉”,难以适应深度融合的需要。这种师徒制培养模式,虽有在职业共同体中培养出版人才的优势,但不能打开“师傅”大脑黑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都无法适应出版深度融合的需要。因此,师徒制下“學科专业+业务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作为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的惯习直接应用。

2022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国600多家出版社进入融合发展主战场,出版人才需求新高峰即将来临。我们必须融通人才培养理念,让作为惯习的培养模式与作为场域的内在逻辑,以及作为资本的人才需求和谐互动,深入分析业界为什么需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确定出版本科教育的实践逻辑。

五、实践原则——重点建设中观层面出版理论与课程

师范本科教育和医学本科教育都曾面临过与出版本科教育相似的实践逻辑问题,它们完善问题逻辑和内在逻辑、修正实践逻辑的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为确定出版本科教育的实践逻辑提供借鉴。

1.作为他山之石的高等师范和医学教育

师范本科教育的课程分为学科专业课程群、教育学通识课程群和学科教育学课程群。学科专业课程群奠定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教育学通识课程群奠定学生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学课程群将学科专业和教育职业进行深度融合。经过课程学习、教育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即可从事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任务,成为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这种以学科教育学将学校培养与业界需求联系起来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近百年来的基础教育教师几乎都按这种方式培养,教育学也因此发展成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群。但是,出版人才需求的数量无法与中小学教师需求量相提并论,学科专业分科也不够细,照搬师范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以“出版通识培养+学科专业课程+类型出版课程”模式培养现代出版人才的成本太高,并不适用。

高等医学教育将生命科学基础理论与实际临床问题结合,面向医疗实际设定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通过通识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临床医学课程群学习和临床实习,将医学生培养成未来能够从事任何临床专业的“璞玉”,医院输送基础扎实、能力全面、可塑性高的毕业生。医院再根据实际需要、个人志向和个人能力,在认知学徒制的框架内进行人才临床专业重塑。这种在临床专业框架内将基础医学与临床需要融合,为业界输送潜力巨大的人才“璞玉”的培养方式,同样实现了临床人才培养与临床医学理论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2.加强中观层面专业领域出版理论和实务课程建设

高等师范教育以学科教育学课程巧妙地将教育学通识课程群与学科专业课程群融合起来的方法,为出版本科教育在课程层面实现学科专业与出版业务融为一体提供了可行的思路。高等医学教育在临床专业框架内将基础医学与临床需要融合的培养框架,又为出版本科教育提供了节约培养成本,提升培养效率,在中观层面系统培养学生大众文化出版、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的能力,为出版企业提供现代出版的人才“璞玉”的有效路径。我们应当站在人类知识生产、知识服务、文化传承的高度,系统规划出版学科发展框架,以学术出版理论实务课程系统、大众文化出版理论实务课程系统和教育出版理论与实务课程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出版学、编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实现课程建设与学科理论建设的双赢。

三类专业领域出版理论实务课程的开发任重道远,不但需要雄厚的出版学编辑学理论支持,更需要勇敢地跨越学科障碍,将学科专业与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融为一体,深入开展学术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大众文化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教育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建立具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的“管用”且“可靠”的中观层面的出版理论体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彻底改变出版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相互游离,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难以自洽的现象。

六、结语

面对出版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格局,出版本科教育亟待为出版产业培养输送以一定学科专业出版活动为核心的编辑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要为自身发展培养从事出版科研的研究人才,还要源源不断地输送鲜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出版学学科理论建设奠定雄厚的基础。从出版本科教育的底层逻辑出发,以学术出版、大众文化出版和教育出版三个中观层面的出版应用研究为基础,课程开发与理论研究同步推进,改变出版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相互游离的现象,无疑是可行的路径。

基于此,出版学界业界应当继承优秀传统,抓住共建契机进行专业共建和学科共建。学界业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出版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与出版本科教育内在逻辑相适应,与出版本科教育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抓住建设契机,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深度参与出版实践,吸引业界优秀人才参与学科建设。出版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把三个专业领域的出版理论和业务课程建设成为指导、规范出版实践的权威性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不断推进学科建设。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边缘化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