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精选红色文化文章,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创设情境、读写结合等红色文化选文教学策略,以期在挖掘红色文化选文多重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红色文化选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爱菊(1978—),女,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盐官镇新合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结晶。学习红色文化文章,可以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熏陶,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使红色文化选文真正服务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完善、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语文红色文化选文教学质量。
一、开展教学活动,调动红色文化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教师应该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和心境,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课本剧表演活动。此活动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增添了其他的角色,有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角色:周恩来、同学、伯父、妇女、中国巡警、魏校长、其他中国人。
第一场:初到东北
旁白: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此时的东北,已是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伯父来接他。
伯父:恩来,那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你可千万不能去玩呀。
周恩来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伯父: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就糟糕了,可没有地方让我们说理。
周恩来:那又是为什么呢?
伯父:为什么?哎,中华不振呀!
第二场:租界见闻
旁白:周恩来始终忘不了伯父来接他时说过的话,一系列的疑问在他脑子里回旋,让他迷惑不解。他经常想:什么是租界?那是中国人的土地,中国人却不能去,反倒让外国人住在那里,太奇怪了。于是他决定去租界一探究竟。
周恩来:我们约在风和日丽的周天吧。
同学:好的,没问题。
旁白:两人就这样闯进了租界。
周恩来:这里果然和别处大不相同,热闹非凡。
同学:看,那些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旁白:正当他俩在租界左顾右盼时,巡警门口围着一大群人,于是他俩也走了过去。
妇女(哭着):我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你们作为中国人,不应该还我一个公道吗?
中国巡警:喊什么喊,哭什么哭?这是外国人的租界,不是中国人的!
旁白:周围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但是却都不敢上前争论,只能劝那个妇女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周恩来:原来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是这个意思呀!
第三场:课堂言志
旁白: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每天都心事重重,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大家的谜团才得以解开。
魏校长:请问诸生是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1:为明理而读书。
同学2:为做官而读书。
同学3:为挣钱而读书。
同学4:为吃饭而读书。
旁白:周恩来一直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周恩来回答。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旁白:魏校长听后为之一振。周恩来的胸怀和抱负让魏校长感慨万千,这真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说出来的话吗?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遍。
魏校长:你再说一遍,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旁白:周恩來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魏校长: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应当效仿恩来啊!
通过上述课本剧的演绎,学生犹如置身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认识到中国人被肆意欺凌的悲惨事实,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体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红色文化传递的精神和内涵,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文化选文,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可通过播放红色音乐来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节奏和节拍的感染下,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长征》一文时,笔者就播放了《黄河大合唱》,展现了抗日战争中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播放这首音乐作品,可以在调动学生感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音乐与课文的结合,体会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感知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天安门升国旗的片段,并让学生站起来,行少先队员礼,让学生了解奏国歌、升国旗的基本礼仪,认识到这不仅是对中国国旗的尊重,更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从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红色文化选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所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周一晚上放学的路上,一个陌生人拿着你最喜欢的玩具,让你带他去一个地方。此时你应该怎么办?”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时候,笔者顺势引出课文内容:“革命时期,雨来就和你们一样,面对着同样的诱惑。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言,体会当时雨来的情境和心情,学习雨来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优秀品质。
三、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传承红色文化
学校教育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与红色选文产生情感共鸣,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深刻体会到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以及当时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开展新课的教学。比如,可以采用唱红歌、讲红色故事、诵读诗歌等方式开展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以“讲红色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复述给其他同学听,并引导学生讨论“黄继光为什么在关键一刻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如果是你,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此外,教師还可以开展课文“比一比”活动,引导学生对比《黄继光》与《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归纳总结这两篇课文所体现的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养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在课堂结束环节,教师应该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完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习作练习升华情感,学会感恩,学会感谢教师的教导,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提升红色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红色教育效果
为了提高红色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来回穿梭,让学生运用阅读所感为写作服务,从而实现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双重落实,获得阅读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双重提高。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后,重点学习这篇课文所采用的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首先,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的“面”—让人震撼的阅兵仪式的整体场面,再找到“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在阅兵仪式上的不同风采。学习了由面到点的写作方法后,在开展《别开生面的班会》的习作练习时,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写作方法,从“面”着手,先写所有学生在班会课上的整体表现,再聚焦于“点”的描写,具体到某一位同学身上,围绕该同学在班会课上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有同学这样写道:“听了张一一同学的事迹,班级里的同学大受感动,纷纷表示,应该在班级内传递这一份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特别是李沐同学,故事还没结束,他就已经泪流满面。他一方面觉得张一一同学的遭遇值得同情,一方面又感受到生命的弱小和无力,他哽咽着说道:‘老师,回家后,我会拿出所有的压岁钱帮助他渡过难关,可能那些钱在巨额的手术费面前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希望我们的爱心能够传递下去,帮助他渡过难关,让他重回校园……”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中引发情感共鸣,学习优秀品质,传承中华红色基因。
结语
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印证历史、促进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功能[1],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革命历史的厚重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将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学习当中[2]。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教材文本,精选红色文化选文;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堂;渲染红色气氛,与学生一起接受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
【参考文献】
[1]李升.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刍论[J].成才之路,2023(6):89-92.
[2]张冠玉.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策略[J].作家天地,2021(11):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