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2023-11-09 07:58:29施一紫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培养策略

摘 要:审美感知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也成了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教师应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元素(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基础,以音乐课堂和音乐课后服务为平台,应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文章重在论述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感知;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80-03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也出现了崭新面貌,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由此可见,审美感知是艺术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艺术核心素养是艺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建构艺术课程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所谓的审美感知是个体发现、感受、认识、反应自然世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和意义的能力[1]。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的语言表达、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音乐是“美”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助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有利于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审美情趣。一般情况下,在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该学科的审美元素(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基础,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与“美”互动,借此使学生在认知音乐内容的过程中,潛移默化地发展审美感知。

一、剖析音乐教材,挖掘审美元素

审美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工具”[2]。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剖析音乐教材,挖掘丰富的审美元素,夯实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基础。

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一至六年级教材涵盖了歌唱、音乐知识、表演、听赏等内容,所选作品集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了“以音育美”思想。教师要以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切入点,挖掘相关内容。以《春》为例,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听赏歌曲。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塑造了春的音乐形象,勾勒了美丽的春天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要感受旋律、节奏,一次次地在脑海中想象美丽的自然景象、品味歌曲中的情感。然后,学生要用多样的方式将脑海中的景象表达出来。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教师确定了“大自然之美”这一要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促使学生建立深刻的音乐认知,同时发展审美感知。

二、紧抓审美元素,培养审美感知

(一)感受音乐美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旋律美、节奏美、场景美、情感美等。在不断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展审美感知。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

例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感受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情绪。如此,学生可以以从整体上感知音乐之美。立足学生的感受情况,教师可以音乐要素(音高、音色、速度、节奏、力度等)为重点,再次引导学生聆听。学生在再次聆听的过程中,会迁移已有认知,感知音乐要素的组合与变化,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体验。接着,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感知情况,采用分段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段分析音乐要素,感受变化规律。最后,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整首音乐。在从整体到分段再到整体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音乐要素、情绪、风格,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知体验,切实感受了音乐之美,提高了审美感知水平。

(二)表现音乐美

表现美是在积累丰富的音乐形象后,将它带入具体的艺术情境中[3]。表现美是学生增强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美的方式有很多,如演唱、演奏、综合表演等。在体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迁移认知,利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二声部时,大部分学生因为不熟悉旋律,出现跑调、混淆声部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先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接着,教师以具体问题为立足点,借助器乐和声乐表现两个声部。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依据器乐、声乐分辨两个声部,发现其差异,进而建立正确认知。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二声部。有的学生弹奏器乐展现二声部,有的学生演唱歌曲展现二声部。在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学生彰显个性,开辟表现美的新途径,由此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三)鉴赏音乐美

感受美、表现美是鉴赏美的前提。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音乐形象和审美经验。在获得一定的发展后,学生可以迁移认知,主动辨析歌曲风格、人文内涵、情感表达特征。

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选取的音乐作品大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勇敢的鄂伦春》《多快乐呀多幸福》《静夜思》等。音乐背景知识是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支撑。在音乐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

并鼓励他们讲述背景知识。在背景知识的辅助下,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当时当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鳴。立足学生的情感鉴赏情况,教师继续组织聆听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鉴赏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让学生增强对音乐情感的感悟能力。

(四)创作音乐美

音乐创作是学生展现审美感受、发展审美感知的途径[4]。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解放和情感升华会得到统一。

例如,在教学《栗子大丰收》时,学生反复体验聆听活动,了解音乐画面,感受音乐情绪,体会音乐节奏,品味音乐情感。立足学生学习情况,教师组织即兴编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联系音乐内容,发挥想象力,编创舞蹈动作。如有学生化身为农民,伴随音乐一边做出摘栗子的动作,一边演唱歌曲。在此过程中,学生用实际行动营造出了欢快、喜悦的场景,由此增强了音乐认知,提升了审美感知水平。

三、丰富审美元素,深化审美感知

(一)聆听流行音乐,感受音乐美

大部分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部分流行音乐具有多样美,是学生感受美的依托。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精选流行音乐,引导他们反复聆听,感受音乐美。

例如,《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在同名歌曲《少年中国说》中,歌手激昂的歌声伴随着少年们铿锵有力的呐喊,与梁启超隔空交谈,唱出了蓬勃的青春,唱出了中国青少年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反复聆听歌曲,品味了其中动人的情感。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少年中国说》,引导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在音乐认知和生活认知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伴随着激昂的旋律、明晰的节奏,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美好精神。在学生聆听后,教师鼓励他们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表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大部分学生组建语言,认真表达。依据学生的表达内容,教师耐心点拨,促使他们弥补认知不足。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在如此活动中,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加深了对音乐内容的认知,还感受到了音乐之美,有利于发展审美感知。

(二)演奏器乐,表现音乐美

器乐是学生表现美的辅助[5]。在音乐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器乐走进了音乐课堂。但受音乐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很少有机会演奏器乐,甚至不知道演奏器乐的方法。针对此情况,教师要把握课后服务时机,以演奏器乐为重点,组织学、演活动,助力学生表现音乐美。

例如,在学习《少先队鼓号曲》后,教师在课后服务期间,可以组织大鼓、小鼓演奏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学生发放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微课,展现大鼓和小鼓的特点。学生认真观看,建立感性认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敲击大鼓、小鼓,感受并描述二者的特点。教师依据学生的描述内容,耐心点拨,促使学生完善认知。之后,教师出示大鼓、小鼓节奏,鼓励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演奏。各小组内成员互相指导,正确地演奏节奏。在合作演奏后,小组毛遂自荐,当众展示。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鼓励各组成员继续合作,对照《少先队鼓号曲》曲谱,敲击大鼓、小鼓,演奏歌曲。在此次演奏的过程中,各组成员迁移课堂认知,有节奏地敲击大鼓和小鼓。部分小组成员能够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敲击大鼓,有的负责敲击小鼓,由此合作演奏歌曲。同样,在合作练习演奏后,各组毛遂自荐,登台表演。在课后服务即将结束时,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的物品,将物品作为器乐,演奏歌曲。通过一次次的演奏器乐,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器乐演奏方法,还深化了音乐认知,发展了音乐审美感知。

(三)引入古典音乐,鉴赏音乐美

古典音乐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的音乐鉴赏活动,积累了音乐鉴赏经验。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音乐鉴赏情况,适当引入古典音乐,驱动学生迁移经验,鉴赏古典音乐之美,借此增强课堂认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春江花月夜》。这是一支经典的传统乐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可以将听者带入梦幻的世界中,感受多样的美。同时,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此,在学生初次聆听时,教师鼓励他们想象、描述场景。大部分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具体画面,感受古典音乐之美。在学生第二次聆听时,教师要求他们分析节奏、力度、速度等。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边聆听边思考,感受音乐的结构内容,再次品味其美。在学生第三次聆听之前,教师鼓励他们操作平板电脑,收集音乐的背景知识。在丰富的背景知识的助力下,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后,学生继续聆听,品味传统文化之美。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音乐鉴赏,体会到了古典音乐的多元美,丰富了音乐鉴赏经验,提高了音乐审美感知水平。

(四)搭建舞台,创作音乐美

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较强。在自由的空间中,

他们会彰显自身的优点,踊跃创作。在课后服务期间,

教师要搭建舞台,解放学生,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不断体验活动,逐步了解了《游击队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到了其中的多样美。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纳入一个小组中。在分组后,教师要求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游击队歌》。如此要求具有开放性,使学生获得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小组成员开动脑筋,联想课堂所学,提出不同的好点子,由此碰撞出创作火花。接着,小组轮流登台表演。有的小组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有的小组表演舞台剧。多样的演绎方式使课后服务活动变得多姿多彩。大部分学生认真观看表演,发现创意之处,汲取创作经验。同时,他们因此感受到音乐旋律、节奏、情感之美,有利于发展审美感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作美,既是音乐课的审美元素,又是学生发展审美感知的“推手”。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剖析音乐教材,挖掘感知美、表现美、鉴赏美、创作美等审美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后服务为落脚点,以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为依据,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与“美”互动,借此使学生在理解音乐内容的同时,学会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感知

水平。

参考文献

管静.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价值研究[J].小学生,2022(10):1-3.

刘虹.基于审美感知培养的节奏创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

36(4):190-192.

韩丽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美育元素挖掘的策

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李梅.音乐审美自有韵 传统文化润童心:传统音乐文化与小学生审美教育融合的路径思考[J].教师,

2021(34):49-50.

吴燕雅.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34):57-58.

作者简介:施一紫(1979.7-),女,福建仙游人,任教于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专技九级),本科学历,莆田市文艺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培养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07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