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支架是学生进行阅读的辅助。在不同类型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可以知道“读什么”“如何读”,并主动投身阅读活动中,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增强阅读效果。文章指出,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依据阅读需要,搭建不同的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26-03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困难为切入点,联系教学内容,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学方式[1]。在有效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明晰“学什么”“如何学”,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由此建立良好的认知,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切实增强学习效果。在学生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应逐步撤去支架。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阅读的自主性,无法掌握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在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搭建支架,为他们提供阅读助力。
一、前置阅读,搭建导学式支架
前置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自主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阅读效果。然而,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自主阅读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尝试搭建导学式支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导学案,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
以《慈母情深》第一课时为例,在课堂上,学生要扫除语言知识障碍,反复朗读文本,建立初步认知。教师将语言知识、朗读文本作为自学要点,搭建导学式支架,前置阅读课堂,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如下:
《慈母情深》导学案
1.自学目标
(1)自读《慈母情深》,准确地读生字词:攥着、忙碌、陷入、震耳欲聋、龟裂等;(2)理解词语: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等;(3)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
2.自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内容,思索陌生字词的含义;
(2)查阅字典或课外辅导书,理解陌生字词的含义;(3)进行批注式阅读,勾画出动人的语句或难懂的语
句,反复诵读。
3.自学检测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1)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2)心神不定,很是慌张;(3)皮肤因为干燥而开裂。
学生明确自主阅读方向,使用不同的方式阅读文本,探寻字、词、句含义,建立初步认知,同时掌握语言知识,为进行课堂阅读打好基础。
二、开启阅读,搭建影像式支架
开启阅读是指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自觉进入阅读文本。可以说,开启阅读是学生阅读的起始点,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情况。支架式阅读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2]。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基于此,教师可以搭建影像式支架。所谓影像式支架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以《观潮》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于是,在阅读教学之初,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视频。在视频的吸引下,学生发挥视觉、听觉作用,进入真实的自然场景中。学生在所见、所闻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不由地从心底发出惊叹、赞赏。在学生建立积极情感后,教师顺势用生动的语言诵读《观潮》。学生认真倾听,联想视频场景,顺其自然地进入阅读文本中。
三、有序阅读,搭建方法式支架
有序阅读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师是学生参与阅读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工具”。因此,教师可以搭建方法式支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经验,采用“六步教学法”为学生搭建方法式支架。第一步:定向。教师确定阅读重点,进行板书。第二步:自学。教师鼓励学生按照板书内容,自主学习《两小儿辩日》。第三步:讨论。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展现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问题或不同的看法,催生集体讨论。第四步:答疑。在学生展示时,教师留心观察,确定学生的疑难点,并以此为基础,组织答疑活动,助力学生扫除学习障碍。第五步:自测。教师依据学生学情,分层设计随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认真点拨。第六步:自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步骤和学习成果。
在方法式支架的作用下,阅读课堂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尤其,大部分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教学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感知阅读,搭建范例式支架
感知阅读是指学生诵读文本,建立初步感知。诵读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最常用的方式[3]。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诵读经验,往往机械地“读”字词句,很难建立阅读感知。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搭建范例支架。范例支架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或最典型的内容进行范例演示,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解释活动。
以《示儿》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采用故事讲述法,介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以及陆游的爱国之情。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诵读《示儿》,并要求他们读出情感,但在诵读时大部分学生未能恰当融入情感。基于此,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王崧舟老师的诵读录音。学生伴随着伤感的背景音乐,认真倾听,甚至想象场景。如此,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其中的悲痛,并且在倾听时认真做笔记,标注停顿、重音、语速和句调。接着,教师鼓励他们模仿录音,自主诵读。在诵读时,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对照笔记内容,带着悲痛的情感读出每一句话。
在学生反复诵讀后,教师随机选择数名学生代表,鼓励他们当众诵读。其他学生则认真倾听,判断其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及情感表达是否正确。经过不断的诵读、评价,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了诗句内容,便于进行深度阅读。
五、品味阅读,搭建问题式支架
品味阅读是指学生品味文本中的字、词、句,感受其深刻内涵。品味阅读离不开思维。在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会层层深入,建立深刻的认知。有效的问题能助力学生发挥思维作用[4]。因此,教师可以紧扣文本要点,搭建问题式支架。问题式支架是以重点或难点内容为基础,提出一个或一系列问题,驱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活动。
以《匆匆》为例,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但无法挽留的无奈,以及对逝去的日子的留恋。这四个反问句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基于此,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诵读四个反问句,并思考:“作者在问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思索被询问的对象。大部分学生提道:“是在问我们。”教师追问:“在问我们什么?你有没有问题答案?”学生将自己置于文本中,认真诵读、思考。尤其,部分学生联想生活经历,思索问题答案。有学生答道:“时间是自己流逝的,一去不复还。”教师进行赞赏,并发问:
“想一想,除了我们之外,谁还拥有时间?作者除了询问我们之外,还在询问谁?”学生发散思维,再次诵读四个反问句,联想到“作者自己”和“所有的人”。教师顺势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同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作者在写下这四个反问句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将自己当成作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想象,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学生感受到了“懊恼”,有学生感受到了“惋惜”,有学生感受到了“无奈”。教师引导他们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有学生描述道:“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还的。作者对此表示无奈。”教师尊重学生的描述,并耐心地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感受诵读这四个反问句。
在诵读时,大部分学生读出了懊恼、无奈、惋惜等情感,建立了深刻的认知。尤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受到问题的驱动,积极思考,自然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六、梳理阅读,搭建工具式支架
梳理阅读是指学生在建立阅读认知后,站在整体角度回顾、分析文本内容,建立整体认知。梳理阅读是一项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知识混乱或知识遗漏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可以搭建工具式支架,如思维导图、图表等,以辅助学生学习。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在不同支架的助力下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梳理了路上、洞口、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游览过程,感受了不同的美丽景象,建立了不同的游览感受。于是,教师搭建工具式支架,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及相关的风景、感受。在工具式支架的助力下,学生发挥逻辑思维作用,在脑海中浮现游览场景,并以此为基础绘制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相关内容,进一步地认知文本内容。
在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后,学生主动地与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作品。在共享时,全体组员认真阅读彼此的作品,迁移阅读认知,发现漏洞。之后,小组成员以思维导图中的漏洞为立足点,结合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如此,小组成员补充思维导图,建立较为完善的阅读认知。
教师选择数幅作品,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代表扮演导游,借助思维导图带领他人“游览双龙洞”。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每个“导游”都能逻辑清晰地进行介绍。其他学生则认真倾听,
对文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
七、拓展阅读,搭建实践式支架
拓展阅读是指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5]。学生有效“输出”,可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锻炼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搭建实践式支架。实践式支架是指教师依据学情,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
以《松鼠》为例,学生在不同支架的辅助下,体验不同的阅读活动,了解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了不同的说明方法,积累了“将事情说清楚”的经验。基于学生的阅读所得,教师搭建实践式支架,组织“我是小医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扮演医生角色,并借助电子白板呈现健胃消食片的食用说明,同时提出实践任务:“请大家阅读健胃消食片的食用说明,把握关键信息,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让五岁小孩安全食用健胃消食片的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迁移说明文阅读经验,认真阅读,明确关键内容,编写食用方法,并在反复分析下完善所写
内容。
在做好准备后,学生主动登台介绍。在介绍时,教师认真倾听,关注“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是否将事情说清楚了”,由此作出评价。在教师的评价下,学生会自觉地弥补不足,提升语用水平。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支架是学生的阅读助力。在不同类型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锻炼多种能力,实现读有所获。对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文本内容,搭建导学式支架、影像式支架、方法式支架、范例式支架、问题式支架、工具式支架、实践式支架,生成多样的阅读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体验。支架式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使其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助推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张艳.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应用研
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20-22.
刘志川.搭建学习“支架” 发展学生语言: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智力,2022(27):
32-35.
徐梦诗.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费宏宇.依托支架式教学落实小学语文要素的探
索[J].教育界,2021(26):43-44.
袁彩梅.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J].阅读,2021(31):24-25.
作者简介:孟永丽(1973.6-),女,傣族,云南盈江人,任教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第二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2014年荣获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