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2023-11-08 15:27刘培国
教育界·A 2023年27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刘培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情境创设作为创新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分析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章重点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用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的计算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如何创设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情境,成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将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导入问题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策略。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题[1]。教师在情境引导上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引入“集合”的背景知识,并创设问题情境:“集合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些特定对象组成的整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集合,比如一群学生、一桶苹果、一张扑克牌等。集合可以包含任意多个元素,也可以没有元素。我们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中的元素。那么,究竟什么是集合呢?你们理解的集合又是什么呢?”接着,教师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堂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展开深入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开动脑筋。在一定时间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有的小组代表回答:“我们小组发现,在数学中,我们通过列举集合中的元素,或者使用特定的条件来描述集合。例如,我们可以表示由1、2、3组成的集合为A={1,2,3},表示由大于0小于1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为B={1,2,3,4,5,6,7,8,9}。”还有小组代表回答:“我们小组还发现集合之间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运算,比如并集、交集和补集等,并集表示将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在一起,交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补集表示一个集合中不包含在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结合“集合”的基本概念,为学生补充了“集合”的相关知识。

通过引入问题情境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结合教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教学参考和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结合经验情境,助力模型建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经验情境有助于学生建构模型。经验情境是指利用学生惯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经验,让学生解决相似情境下的数学问题,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不等式”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一个与不等式相关的数学模型“柯西不等式”,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理解“柯西不等式”的数值关系和逻辑含义。在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分析计算得出:“我们可以将柯西不等式看成一个模型,归纳总结出一类不等式组,可以先假设有两个向量a和b,可以将它们表示为a=(a1,a2,a3,…,an)和b=(b1,b2,b3,…,bn)。柯西不等式可以表述为|a·b|≤|a|·|b|,其中,a·b表示向量a和向量b的点积,|a|表示向量a的模,|b|表示向量b的模。”教师认可了学生的想法,并补充了具体的数值,让学生结合数据,回答问题:“假设有两个向量a=(3,4)和b=(1,2),要求计算它们的点积和模。”学生回答:“先计算点积a·b=3×1+4×2=11,然后,计算向量a和向量b的模。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柯西不等式来验证结果,将具体数值代入不等式|a·b|≤|a|·|b|,可以得到|11|小于等于5乘以根号5,并且,通過计算可以发现,11的确小于等于5乘以根号5,验证了柯西不等式。”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柯西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有学生指出:“两个向量的点积等于它们的模的乘积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当两个向量的夹角为0度,即完全重合时,它们的点积达到最大值;当两个向量的夹角为90度时,它们的点积为0,表示它们垂直。因此,柯西不等式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越小,它们的点积越大。”

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结合经验情境,梳理系统的数学思维逻辑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生活情境,指向知识融合

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借助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情境来解释和演示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融合知识的能力。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十五章“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导入生活情境:“在掷骰子的实验中,记‘结果向上的点数为偶数的事件为A,记‘结果向上的点数为3的事件为B,不难发现,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候,我们称A和B为互斥事件。”无论是互斥事件还是独立事件,其数学意义和概念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消除知识与生活的隔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假设你们参加了一个抽奖活动,有两个奖品,一个是笔记本电脑,一个是平板电脑。事件A表示你中了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事件B表示你中了平板电脑的情况。请问,在这个抽奖活动中,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还是独立的?”借助这个例子,学生会认识到,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因为在一次抽奖中只能中一个奖品,不可能同时中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这样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中的互斥事件联系起来,加深对互斥事件的理解。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独立性:“现在假设你们参加了一个扑克牌游戏,你们每人抽两张牌。事件A表示你手中的两张牌都是红桃的情况,事件B表示你手中的两张牌都是大于等于10的情况。请问,在这个游戏中,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还是独立的?”借助这个例子,学生会认识到,事件A和事件B是独立的,因为拿到红桃牌和拿到大于等于10的牌是两个独立的事件,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这样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优化情境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情境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四、应用实验情境,凸显思维进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情境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3]。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创设实验情境,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数据,从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八章“函数应用”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实验任务:“接下来,请大家以江苏省人口模型为例,建立模拟人口增长状况的函数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又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有学生说道:“我是这样思考的,假设我们用P(t)表示t時的江苏省人口数量,t以年为单位,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初始人口数量P(0)作为模型的起点。然后,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增长率r,表示每年人口的增长百分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实验思路,继续提问学生的做法。有学生回答:“基于这些假设,我们可以使用P(t)=

P(0)·(1+r)t来描述江苏省人口的增长模型,在这个函数中,P(t)表示t时的江苏省人口数量,P(0)表示初始人口数量,r表示增长率,t表示时间。”接着,学生进行了大量计算,根据数据绘制函数图像。有学生经过实验计算得出:“我们可以假设初始人口数量为1000万人,每年的增长率为1%。然后,我们可以计算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先确定初始人口数量P(0)和增长率r,P(0)=10000000,r=0.01。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份t,计算人口数量P(t)。当t=0时,

P(0)=10000000,当t=1时,P(1)=P(0)·(1+0.01)?,

当t=2时,P(2)=P(0)·(1+0.01)?……当t=n时,P(n)=P(0)·(1+r)n,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人口数量,可以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完成了实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补充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模拟江苏省人口的增长情况,并且根据不同的初始人口数量和增长率,预测未来的人口趋势。当然,实际的人口增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等,所以这只是一个简化的模型。”

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逻辑框架,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改进思维方法。

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情境创设策略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处理复杂条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借助数学思维模式和逻辑应用体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化地运用情境创设模式,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和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文飞.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23(12):89-92.

[2]丁智.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2):41-43.

[3]秦霞.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情境创设例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17.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