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绘图试题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3-11-07 12:46黄蓉
高考·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

黄蓉

摘 要: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连续两年出现绘图试题,在全国多地高考地理试卷中也出现了绘图试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绘图能力有说明和考查,文章结合高考地理试题和模拟题及教学实践,从考查知识、考查得分、绘图类型三个方面分析高考地理绘图试题的特征,并基于高考地理绘图特征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地理;绘图题;教学启示

高考对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近几年,在课改地区,多地的地理高考试题中出现了绘图题,如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提到“选取资料绘制地图或图表、表格、模式图等”是所举具体任务“绘图与图解”的内容之一[1]。从多地的高考试题和模拟卷来看,目前的高考地理绘图题以自然地理为主,新课标对自然地理中关于图表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如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部分,Ⅰ-1.2、Ⅰ-1.4、Ⅰ-1.5都是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Ⅰ-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Ⅰ-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从修订后的新课标可以看出,关于高考地理绘图题的考查做了进一步描述和强化。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地理绘图题有什么特征?针对高考绘图题如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处理?从而能充分发挥绘图题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从高考地理绘图题特征和基于绘图题特征的教学建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考地理绘图题特征

高考地理绘图题是基于真实情境下创建的试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结合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考查学生依托生活体验、社会现象能否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真题呈现:(2022年江苏高考卷,24题)“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图略)”。

(1)写出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6分)

(2)根据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

(3)分析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解题思路:

(1)判断该区域纬度范围,从纬度位置分析自然带Ⅰ、自然带Ⅱ、自然带Ⅲ分别是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从标出自然带Ⅱ的经度大致是60°E,根据世界地理知识,该地区为亚欧分界线之一的乌拉尔山脉,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与同纬度相比,气温更低,导致自然带向南凸。

(2)区域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根据冰川和河流的分布,判断地势中间高,东西两侧低。观察中部山脉,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米~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为1400~1500米,可以判断中部山地北部低,南部高。

所谓分水岭是指能起到分水作用的海拔较高的山岭,位于两个流域的河流源头的中间位置。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在虚线框找到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界位置绘制曲线即可。

(3)影响冰川数量大小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和可积存空间,区域从纬度位置看,纬度高,气温低;从海陆位置看,靠近海洋,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从地形地势看,山谷发育,易积存。

参考答案:(1)类型:苔原带。

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

(2)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绘制分水岭:将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连接成线。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雪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一)考查知识的基础化

2022年江苏卷的24题第(2)题的第2问分值为两分,考查的基础知识主要有地形图判读、河流流向、分水岭概念等,这些必备知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是关于地图和地形图判读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河流相关内容的描述,在高考复习中针对地形图的判读和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相关内容也都是重点复习的,因此题目的难度较小。2023年的江苏卷也考了绘图题,第23题以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为情境,要求用图例标注出陡崖的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等高线地形图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的内容,陡崖是等高线地形较容易辨识的山体部位,为等高线重叠的部位。江苏省地理高考连续两年绘图题考查的知识都较基础,对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不高。

(二)考查得分的细致化

据统计,近两年江苏省地理高考中的绘图题得分率并不高,从2022年新课标江苏卷24题第(2)题的设问和答案来看,绘图部分占两分,如果想要完整拿到两分,就要注意绘制曲线的细节问题,曲线要绘制在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支流源头之间,如果绘制的曲线多次穿过河流源头,很有可能一分不得。

很多绘图题存在错一点就全错的问题。

例:(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徐州市等地高考三模地理试题,24题)(节选)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充沛的水汽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冷却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雾也是水汽凝结物,主要悬浮于近地面。甲地多雾,但降水稀少,地处热带荒漠带。

材料二:下图为“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略)”。

(1)绘制流经甲地附近海域的洋流;指出自然带Ⅰ的名称并判断自然带I—Ⅱ—Ⅲ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现象。

解题思路:(1)甲地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南美大陆西岸,按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可知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寒流,在南半球的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

自然带I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平原,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自然带I是热带雨林带,而沿海的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沿海地区本来应气候湿润,但由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以及地形阻挡湿润气流的原因形成了热带荒漠带,符合非地带性现象。

参考答案:在甲地附近海域绘制箭头,箭头朝向北,在洋流附近标注“寒流”。非地带性分异。

本绘图题以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的必备知识主要是洋流分布规律,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设置的分值是两分,评分要求,洋流方向1分,洋流性质1分。若洋流方向绘制正确,洋流性质没有标出得1分;若洋流方向绘制错误,洋流性质写正确也不得分。第二种就属于一点错就全错的情况,因此,为了能让学生能得分就给分,绘图题必须将得分点充分细化,并且需要非常注重其得分点的设置及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绘图类型的多样化

近几年,新高考地区的地理绘图题主要是自然地理中的风向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与补全、洋流的绘制、锋线的绘制等知识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逐渐走进教育,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要求也会进一步提升,更多的新考点和多样的绘图类型会出现在今后高考地理绘图题的考查过程中。

地理试题中类型多种多样,有区域分布图、数据统计图、等数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变式组合图等。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设置为地理试题中的绘图题,如2022年山东省升级考第16题,以西半球,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为载体,考查风向的判断以及地形对风的影响。该题要求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示意图上根据空气指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画出M点的风向。再如:2020年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第18题,要求补充完成折线图,突出“以量说理”,属于数据统计图。完成该题需注意几个细节,首先要完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名称与单位,并标出纵坐标的刻度值。其次要计算横坐标对应年份的绿洲面积。最后准确描点连线,线条画折线,不能画曲线。

以上两例中,第二例试题难度较大,是依托人文地理设置的绘图题,这意味着绘图题并非仅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在高考地理命题中同等重要。但纵观高考绘图题部分,考查内容依然集中在自然地理部分,这为今后的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三、基于高考地理绘图特征的教学启示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9年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其中作为高考考查内容的“四层”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關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高考内容创新的重要对象,在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中起到重要作用[2]。

图文材料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科特性,高考地理主要考查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否有效获取图文信息并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能否准确、快速、全面地运用所学的学科必备知识,结合地理名词,选择有效信息来解答相关问题。因此地理图像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回归教材,打牢基础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绘图题内容和类型如何变化,基础知识点都来源于教材。把高考复习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原理,尤其是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图表。以普通高中地理教材新鲁教版必修一(2019年版)为例,需要熟练掌握的图表有:课本第27页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30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31页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33页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及其所收到的作用力图,38页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42页水循环示意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重要图表进行板图讲解,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课本上的图片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部分同学只能根据图片的文字来描述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把大气受热示意图分解成三个过程板图,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边画图边跟学生讲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后升温,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中散发热量,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喜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返还给大地。在讲解过程中,要及时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有没有损失啊?说明大气具有什么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又返还给地面,说明大气具有什么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具有削弱和保温作用。追问全球变暖主要发生的什么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低碳生活,从情感态度价值方面做到生化。课余及时指导学生独立绘制示意图,强化对地理概念的深度理解,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等关键能力。

(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新高考地理试题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点多面广。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真题,第7—8题:围绕莲花盆的发育环境、发育过程,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题中的真实情境是位于广西乐业罗妹莲花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洞内乳石悬泻,石帘惟妙惟肖,石瀑栩栩如生,其发育的莲花盆数量及规模堪称世界之最。广西乐业罗妹莲花洞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有很多同学去游玩过或者平时查阅过相关的地理资料,关于莲花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答题很多优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近几年的热点事件材料,多看看相关的地理资料,权威的公众号文章,多阅读地理书籍和期刊如中国国家地理等,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学会运用地理思维进行深度思考,以期提升地理素养并形成地理品格。

(三)寻找关键,着眼细节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加强绘图训练,让学生独立绘图,将地理绘图学习常态化,锤炼知识掌握的灵活度,对试题中的复杂信息要引导学生进行加工转换,寻找关键点突破,注重从细节入手,规范作答。完整的绘图题做题过程应该为:①认真审题,从试题设置的问题入手,辨析问题中的关键词语;②明确所要解决的绘图题,了解该题分值,明晰绘图要求和得分点;③先在脑海中构思图像,再将图像在草稿纸上绘制出来;④按照题目要求将图像仔细地绘制在答题纸上;⑤检查细节,注意数值区间、标注图例和注记等。

结束语

高考对教学有引导启示作用。地理绘图题,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地理图像、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要攻克高考地理绘图题,在复习备考中就必须重视地理图像,除绘制简易示意图外,还需要阅读、分析图像,学会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逐步掌握观察、辨析、绘制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促进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综艺节目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职业技能大赛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