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生 储著源
摘要: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新范式,是对传统单向度育人理念的飞跃。五育并举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医德医风培育目标存在内在耦合性。因此,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实践,对于构建医学院校“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医者仁心”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人文素养,锻造大国良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按照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新时代培育医学生医德医风迫切需要建立导向、融入和协同机制,提高医德医风培育的时效性,促进学生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德与才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五育并举;医德医风;医学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R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3)05-0038-0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凝聚了力量。“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我国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战略举措,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正确回应,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要求。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医德医风培育是其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理念为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提供了全新视角,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国良医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新时代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一、五育并举与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理路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医德医风培育是其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高度肯定了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勉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2 ]。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和医德医风培育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二者必然存在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上的耦合性和一致性。
(一)“德润人心”——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之根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彰显了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性。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医德医风培育是医学生德育工作的“根”和“魂”。
1.“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学生誓言开宗明义地提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这无疑凸显了医学生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和担当。医学生只有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只有全员、全程、全方位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德育启蒙,全面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医学生将医德医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医德医风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命线”。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无论拥有多高的医术,如果医德医风缺失,那么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终将被国家和人民淘汰。如果医学教育体系中德育缺位,那将不利于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更不利于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难以培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卫生健康服务的大国良医。醫德医风培育是医学生德育启蒙的重要抓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青年处于价值观养成的“拔节抽穗”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3 ] 173。
因此,要抓住青年价值观养成这一关键时期,遵循青年价值观发展规律,坚持不懈地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做好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工作,帮助医学生扣好医德医风这第一粒“扣子”,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医德过关、医风过硬和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二)“学而明德”——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之核
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药方》中谈到“大医精诚”:一是要有精湛的医术,二是要有高尚的医德,二者缺一不可。
1.精湛的医术是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的关键环节,是医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外科之父、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泰斗裘法祖曾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可见,德性修养、专业素养对于医生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疾病谱转变,老龄化加剧,公共卫生危机频发,这给医学生治病救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医疗事业带来了疾病治疗新思路、新技术、新工具,也增加了医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要抓住智育这个“牛鼻子”,鼓励学生以智育为中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诊病救治的技术和能力,为医德医风培育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2.精湛的医术是医德医风的保证。医者,救死扶伤也。没有精湛的医术,何来医德医风?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医疗领域容不得丝毫差错。在诊病救人时,如果没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丝毫的差错都会使患者生命垂危。因此,精湛的技术是医德医风的保证。这就要求医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将医学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求学、规培、工作的全过程,以病人为中心,练就过硬的医疗本领,学习新技术、新疗法、新工具,不断提高自身治病救人的技术和能力,努力成为病人眼中的“苍生大医”。
(三)“以体促德”——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之基
健康之精神寓于强健之体魄。毛泽东曾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4 ] 69健康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从来不是相向而行的,二者相得益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医德医风培育的基石,能够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1.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德医风的有力保障。无论是急救、看病诊治、康复治疗等,时时都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考验着医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心肺复苏,病人因心脏骤停停止呼吸,需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这个过程要耗费医生一定的时间,更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这对医技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健康快乐学习之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体育足以调感情”[ 4 ] 69。体育具有调节感情之功效,只有拥有健康之身体,才能拥有健康之身心,才能够去健康快乐学习,才能为医德医风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
3.健康身心利于优秀品德的养成。“体育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4 ] 70历史和实践证明,体育能够塑造伟大精神。中国女排国家队成立以来,女排健儿们团结奋斗,为国争光,创造了“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伟大“女排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体育之于美好品德养成的功效。因此,医学生体育教育是医德医风培育的重要支撑,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养成良好作风和美德。
(四)“以美育德”——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之辅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提到:“医学艺术因其本性而自豪,它靠良好的艺术装备抵御疾病,靠教育而得来的智慧表现其力量。”[ 5 ]医学作为致力于维护健康、診治疾病、挽救生命的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因此,“美”和“德”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医学艺术的力量需要靠教育来表现。
1.美育为医德医风培育提供艺术工具。(1)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医生不可缺少的能力,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沟通”这一桥梁。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一些“医闹”甚至是伤医行为,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生活工作和生命安全。因此,医学生需要美育来加强其沟通艺术的提升,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2)无论是内科医生缜密的诊疗方法还是外科医生精湛的技术能力,都是医学艺术的具象。前者是思维的艺术,后者是指尖的艺术,都是其专业能力和艺术能力的结合,医学生需要美术这一工具来更好地绘制解剖图,提高专业能力。(3)物质生活的充盈,也滋生了人们精神的需求。近些年音乐治疗通过其独有的特点成为重要的辅助疗法。音乐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放松身心,缓解学习的疲惫。音乐也可以辅助医学生更好地医治患者,使患者心情平复,拉近医患关系的距离,帮助医生治疗。因此,医学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美育为医德医风培育提供艺术工具。
2.美育彰显了医德医风培育的人文底蕴。医德医风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积淀。而美育通过其“春雨润无声”久久为功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眼界、胸襟和性格,对于塑造医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熔铸“仁爱”“敬业”“文明”“严谨”等人文底蕴。
(五)“以劳砺德”——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之源
劳动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道德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演化和发展,二者一本同源[ 6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习惯和基本技能,还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塑造职业道德。因此,劳动教育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其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塑造职业道德的重要抓手。
1.劳动是医德医风的实践来源。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7 ]。他认为劳动只有和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的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是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它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道德则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以善恶为准绳,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所有行为规则的总和。医德作为道德在医学领域的映射,是医技人员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劳动是医德医风的实践来源。
2.劳动教育与医德医风培育相辅相成。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3 ] 173医德医风培育不能纯靠理论的“灌输”,还需要劳动教育的实践引领。通过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磨炼医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在劳动实践中,做好医学医德医风的德育启蒙,扣好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的第一粒扣子。
二、五育并举与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目标
医德医风培育是医学生成长生涯中的必修课、营养剂,也是关乎医学生能否成长成才的关键教育实践环节。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继任者,承载着传承、创新和不断推进医学发展的责任,也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走向和高度。因此,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对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保障医疗环境的纯净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维护社会和谐等,都显得意义重大。
(一)价值锚向:厚植医学生医者仁心理念,筑牢家国情怀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人生阅历相对有限。”[ 8 ]抓住青年这一关键节点的价值观教育,将医德医风培育关口前移,对于医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风清气正医疗环境的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德医风培育,就是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医学历来强调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道济天下”传统医德的丰富内涵,在课堂上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道济天下、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深化医学生对于医德医风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厚植医学生“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
其次,从“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华医家自古便秉持家国一体的崇高情怀,将五育工作中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把国家发展、集体利益和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相结合,丰富医德医风培育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筑牢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二)价值实践: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和谐医患关系
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突出了患者的主体存在。这要求医者要给予患者个人本身足够关注,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状况,制定适合的诊疗方案,使患者的身心恢复健康,回归社会,这给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有利于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五育并举、综合发力,通过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涵育医学生同情心、同理心等优秀品质,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使医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从患者的角度去感知他们的世界,量体裁衣,为其提供适合的诊疗方案。
2.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宋代刘昉在《幼幼新书 自序》中说到:“未医彼病,先医我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治病救人之前,要先拉近与患者的关系,走进患者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治。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用“心”维护。近年来,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医患之间沟通不畅,出现了许多医疗纠纷甚至是冲突,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诊疗积极性。
因此,抓好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引导其正己修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对于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医疗环境的纯净和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价值旨归:完善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锻造大国良医
德智體美劳,不可偏废。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中,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一支值得信赖、德才兼备的医疗队伍,既是满足人民看病就医的健康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健康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1.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医”,满足人民健康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健康需求。同时,疾病谱转变,老龄化加剧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时代在呼唤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人才,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医”,建设一支值得信赖、德术兼备的医疗队伍,满足人民群众看病治病的健康需求。
2.有利于完善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人才基础。虽然我国一直提倡全面发展,但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我国形成了“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不健康的教育模式。因此,将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德医风培育,有利于革新“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的教育模式,增强医学生对医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完善我国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三、五育并举与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机制
医德医风培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价值观体系,通过情理认同、使命感召来促使其行动自觉,主动“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 9 ]。因此,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过于分散和泛化的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建立一套逻辑自洽、运行有序、意蕴丰富的培育机制,将医德医风的培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打造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锻造时代良医。
(一)情感认同:奏响德育“主旋律”,建立医德医风导向机制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今天,如何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提高医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把好学生政治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对于医德医风的情感认同,营造崇医尚德的校园环境,迫切需要建立医德医风导向机制。
1.做好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的开学“第一课”,提高对医师的职业认同。在医学生入学时,通过参观医学博物馆、校史馆、生命科学馆、组织《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等方式进行医德医风专题教育,做好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开学“第一课”,定准医德医风培育第一声“调子”,让医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医生这一职业。
2.开展医德医风标兵、楷模、模范选树活动。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为医德医风培育提供了最鲜活的样板。各单位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模范评选活动,师生共同评选,选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群众基础良好的医德医风模范,用身边的医德医风模范来加强医学生对于医德医风的情感认同。
3.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0 ],营造创先争优的情感氛围。深入挖掘推广各级党组织先进事迹和个人,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抖音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多渠道宣传优秀医德医风事迹,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和感召学生,营造相互学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发挥好榜样的领航作用。
4.院校联合,建立实习医生医德医风考评机制,迈好医德医风“第一步”。实习医院是检验医学生医德医风的第一站,各实习医院应加强对医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医德医风观念进行岗前培训,打好“预防针”,迈好医德医风的“第一步”。
(二)理论自觉:奠定智育“主基调”,建立医德医风融入机制
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能是医德医风的基础和保障。在医德医风培育的过程中,医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医德医风,才能自觉接受医德医风理论的灌输,才能激发接受知识和建构知识的主体性,才能实现医德医风品质与医学专业技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1.以“课程思政”助推医德医风培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医学生医德医风的“生命线”,将医德医风培育融入到医学生专业课程中,在保持临床课程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创新育人方式和手段,将医德医风培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协同创新、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养成、精神气质的凝练、行为模式的塑造、道德情感的升华[ 11 ]。
2.上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促进医德医风培育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习近平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2 ]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挖掘医学相关课程的医德医风资源,把医德医风培育融入思政课程中,将医德医风培育与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巧妙衔接,适度渗透。运用元宇宙、人工智能场景构建功能,在课堂上便可置身于方舱医院、急诊室等场所,设身处地感受伟大抗疫精神,上好抗击疫情这堂“大思政课”[ 13 ]。
3.以赛促学,提升医学生理论自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健康行动知行大赛、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通过“真刀真枪”的比赛,锤炼医学生将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融入具体案例,在临床实践中培育“医者仁心”的崇高信念,践行“就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4.依托国家宪法日、医师节、护士节等重大节日,加强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育,培养医学生法治意识和伦理思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托国家宪法日、医师节、护士节等节日加强医学生法治教育,集中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医学生法治意识和伦理思维,自觉将医德医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合力滴灌:谱好体育美育劳育“协奏曲”,建立医德医风协同机制
医德医风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系统推进,建立协同机制,提升实效性。
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平台。通过设立著名医者雕像、打造医学文化长廊、医学文化博物馆等途径美化校园,营造优良的医德医风氛围。同时深入挖掘本校医德医风资源,运用元宇宙、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技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打造网上沉浸式体验平台,将医德医风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推进医德医风沉浸式体验。
2.推进第二课堂深入发展。以校团委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副翼,积极举办诗朗诵、大合唱、红歌会、医学趣味竞赛、科技竞赛等医学、科技、知识、娱乐校园活动,丰富医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
3.举办“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3 ] 165医德医风培育不能只靠理论“灌输”,也需要实践引导。举办“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义诊检查、健康知识科普、疾病状况调查等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的淬炼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践行医德医风。
4.多举措提升医学生身体素质。良好的体魄是医德医风的基础。医学院校开设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中医推拿养生等课程,举办符合医学特质的医学运动会和体育活动,在提升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医学生身体素质,为医德医风的培育夯实健康基础。
5.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建立医德医风宣传长效机制。目前,新媒体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提升医德医风培育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将弘扬优良医德医风这一价值理念融入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知乎等网络平台,弘扬优良的医德医风事迹,引导校园氛围向着健康方向发展,营造学医、尚医、重医、从医的良好氛围,通过新媒体来凝聚医德医风培育合力,引导学生将医德医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生力军和重要主体力量,其医德医风培育不仅关系着医学生个体成长成才,更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遵循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医者仁心”崇高信念,担起“救死扶伤”崇高使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国家的伟大建设实践之中,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养成、造就过硬的医德医风,这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推动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的必由之路。按照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和“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将医德医风培育关口前移,筑牢医学生医德医风底线,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医极为必要,更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应当遵循和践行的立德树人理念。医德医风培育与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合,实质就是要推进医德医风培育与人民卫生健康需求紧密结合,就是要激发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情感认同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就是要凝聚医德医风培育的共育合力,打造医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战略、大行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2]习近平.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全文)[J].前进论坛,2020(4):5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6.
[6]于春玲,万美君.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24-12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38.
[9]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001).
[10]徐辉,马长永.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6):775-778.
[11]代玉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与理路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81(5):110-116.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N].光明日报,2016-12-09(1).
[13]劉佳.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75(11):100-103.
[责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2-1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崇高精神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培育机制研究”(AHSKQ2021D68)
作者简介:郭笑生(1997-),男,安徽明光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研究;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