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发挥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多案例研究,使用Nvivo11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以运动项目的性质、运动环境与条件、科技、朋辈群体为主的外部因素和以自我成长、自我规划、内在满足为主的内部因素,对此建议:在学校层面,要重视体育锻炼活动,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克服客观环境限制,注重学生人格培养;提高学生心理资本,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在学生层面,要克服负面情绪,实施锻炼行为;学习理论知识,科学参与运动。
关键词:人格;体育锻炼;多案例研究;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3)05-0056-06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需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同时,体育锻炼对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逐渐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同,因此,探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势在必行。
一、研究背景
利用中国知网、图书馆、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情况。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良好,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具备良好的独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格异化、人格障碍问题。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环境下,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一)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人格异化问题凸显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与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文关怀、伦理精神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当代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着潜在危机。大学生人格日趋异化的尴尬境况和由此衍生的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内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正严重威胁着当前高校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以及人才培育工程的實现[ 1 ]。大学生在不同空间里,展示出截然相反的双重人格。在现实环境下,大学生对自我认同感、归属感、意义感的迷茫与缺失。而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通过诸多志趣相投的虚拟交往形式形成各种联系紧密的社交团体,并保持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不同空间里,大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往往大相径庭。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展示的人格特征是一个坚强、正直的好学生,而在网络空间中却狂妄不羁、嚣张跋扈、思想极端,发表一些不正当言论,诋毁社会工作人员。人格的异化还表现为大学生人格物化危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依靠互联网,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互联网高度依赖,甚至大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理想判断、价值选择等。例如,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冲击大学生理性认知,弱化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助长“拿来主义”之风。
(二)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加剧
人格障碍主要是指人格特征偏离正常,由此形成特有行为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达到害人害己的程度。通常表现为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较低,利益观不明确,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近年来,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时代变化的冲击,在大学生内心引起的反映最为明显。理想与现实的差别,精神的需要与满足的差距,心理压力与排遣能力的欠缺,使得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格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在疫情环境下,反社会人格障碍较为突出,部分学生经常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在2022年6月12日,上海某211大学德语系班长往女生杯中投放异物事件,该名学生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同时,感情型人格障碍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抑郁型人格。这一类大学生情绪持续低落,多愁善感,常把一些小事看得过于严重,容易自卑自责,有些悲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焦虑型人格障碍,内心时常感到紧张与不安,对待周围事物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评价,内心不安全感与自卑感强烈。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卫生管理学院联合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得出“疫情下,大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 2 ],其中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6.6%,抑郁情绪发生率是21.2%。
二、概念界定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重点对人格进行了界定,有不同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实践为人格的形成提供现实基础,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理想人格,即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是以世界观的形式表现,具体包括爱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强调良好世界观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存在,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心理学创始人Gordon W. Allport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我国第一本全方位论述人格心理的专著《人格心理学》中,陈仲庚与张雨欣定义人格为:是个体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的综合全体特质,有个体特色的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且具有动力连续性和一致性的齿距自我的身心组织。基于此,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人格是指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是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
(二)体育锻炼的内涵
“体育”一词来源于西方Physical Education,最早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目前学界公认的“体育”概念的雏形是“身体的教育”,这一概念是法国人居里安在《教育概论:身体的、道德的和智力的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我国学者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一书中对体育做出了广义与狭义的解释。
在体育锻炼概念方面,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中已经对其形成了明确的界定,在《教育大辞典(第1卷)》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以健身、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3 ]。”《体育概论》一书中,将体育锻炼解释为“运用体育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等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 4 ]。学者董宝林认为体育锻炼是“个体为了增进体制、增强健康等目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重复性的体育活动[ 5 ]。本文所研究的体育锻炼是指高校学生有计划的、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为目的,运用体育手段进行的活动。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索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因素,属于微观个体层面的研究。案例研究法属于研究在某个过程中难以观察的问题[ 6 ],而多案例研究遵循循环复制逻辑,从多案例研究中推导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通过案例之间的相互印证、补充,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7 ]。
根据艾森哈特(Eisenhardt)提出的案例选取三大原则[ 8 ]设置本研究案例筛选标准: 第一,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不同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的高校学生; 第二,选取的学生均参与到体育锻炼,且人格发生变化;第三,能够保证所选案例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结合案例筛选标准,确定了12个访谈对象。
为了确保案例信息及数据的完备性和准确性,采用事前了解、线上访谈、事后电话联络的方式搜集资料,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坚持中立、无导向、无偏见,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2022 年 5月 15 日至 2020 年 5 月 30日,完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2个访谈对象( P1-P12) 的线上语音访谈,累计时长 268.9分钟,转录成的访谈文本共计52687字,访谈人员基本情况详见表 1。
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步骤,利用 Nvivo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首先,从52687字的访谈文本中标记出369 条有效语句,将 312个引文(Pn-m)抽象出 22个标签(a); 其次,进行主轴式编码,将相似和相近的标签归纳为 7个副范畴(aa);最后,通过选择式编码形成 2个主范畴(A)。具体详见表 2。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发现,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可归结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可划分为四个范畴、十一个方面,内部因素可划分为三个范畴、十一个方面。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归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运动项目的性质在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运动项目性质主要是指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的属性和类型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运动人员多少,时间长短,以及运动类型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参与运动的人数在体育锻炼与人格塑造上有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运动对人员的要求不同,有团队集体运动也有个人运动。与成员一起运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加热情、积极主动,形成外倾性人格。运动时间是重要的客观因素,根据运动项目的性质,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时间的要求不同,例如打球是不像跑步那样在时间上没有固定性,在一个集体中打一场球是有时间要求的。P11就提到“一场球几十分钟,需要自己安排时间。”以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来划分的运动类型,在对人格影响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同。P7基于长期的运动体验和感受,认为无氧运动不是很能让人放松,而有氧运动更能让人身心放松。体育锻炼能够对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体育锻炼本身,即运动项目这一重要因素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运动环境与条件以及科技在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环境与条件因素主要指高校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体育锻炼环境以及运动的硬件设施条件。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高校学生主要生活的场所是学校,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能够带动大学生参与运动,p11提到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学院举办的羽毛球比赛,能增强平时的锻炼。运动的氛围能够影响到锻炼的效果,从而影响人格的塑造。活跃的运动氛围能够激发运动者的激情,更有利于排解焦虑的情绪。运动的设施是硬件上的影响因素,配套齐全的设施能够让大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有效发挥体育对人格的塑造作用。科技作为一种技术支撑,在促进科学有效运动、激发运动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类软件的人性化发展,为大学生在运动中进行专业训练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方式。通过软件或线上视频平台,可以学到一些专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进行有效锻炼,从而促进身心发展。通过大数据记录和运动排名可以更直观感受到自己的锻炼成功,同时激发进取意识。P5提到他在锻炼之后,转发运动数据,会得到朋友的评论与点赞,这能让自己心情更愉快,也更喜欢与他人分享交流。
(三)朋辈群体在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朋辈群体主要是指与大学生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在体育锻炼中涉及到多人员的参与,其中同学和陌生运动者就是大学生在运动中主要接触的对象。同学可以相约一起运动,能够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P1认为在同学的带动下他参与了更多的运动,在运动中又认识了很多朋友,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得到提升。除了认识的同学外,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还会遇到陌生的运动者,在此之前他们并无交集,通过一场运动之后,认识到了对方。在体育锻炼中朋辈群体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开放性的人格,愿意认识新朋友,与他人交流。
(四)自我成长、自我规划、内在满足在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塑造中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成长是指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知识、技能、性格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知识与技能。P9提到有些同学技术方面不到位,反而使身体出现一些问题。体育锻炼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的,开放型人格的大学生,性格外向,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同时,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显著,其中,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对锻炼动机的正向影响显著[ 9 ]。自律是坚持运动的重要品质,犹豫不定和懒散是坚持的心理阻碍。P4就谈到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克服运动前的犹豫不定,坚持运动。运动角色的承担是培养人格的重要因素,全力以赴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自我规划指大学生在基于主客观条件对自己进行的体育锻炼所制定的运动计划、目标。主要包括运动计划、运动目的和空闲时间。计划的制定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即大学生运动的目的。大学生运动的目的各有不同,如减肥、塑性、放松心情等等。參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客观因素还包括空闲时间,如果没有空闲时间,即缺少了锻炼的现实条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P1说“大多数时候坐在桌前刷手机,在发呆和纠结中浑浑噩噩度过一天。”大学生成天无所事事只会消磨意志,利用空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是人格塑造的途径之一。
内在满足是指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参与感和成就感增强,并且扩展社交,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内心得到满足。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得以满足[ 10 ]。参与感和成就感是体育锻炼后的良好体验,参与感使大学生更加投入,成就感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在运动中和同伴产生共鸣,关系进一步上升,可以扩宽社交范围。大学生自我获得了内在满足会更有意愿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五、对策建议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现实环境给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学生的情绪和思想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人格不健全不仅危害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甚至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大学生道德意志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是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应重点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努力。
(一)学校层面
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出校,学校就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作为发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重要外部因素。首先,应努力营造运动锻炼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比赛。纵观学校所有课程,除了体育,并没有其它学科能够切实教会学生坚强意志、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优秀的精神品质[ 11 ]。其次,学校应克服客观环境限制,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体育作为人类身体运动的一种专门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强化体质健康,更要致力于发展人格、培养精神[ 12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运动的硬件条件受到了限制,如运动场所限流甚至关闭,校内运动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这阻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运动条件,让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后,学校应努力提高学生心理资本,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个体特定的、变化的积极心理状态,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获得高绩效和满意度。心理资本对体育锻炼的中介调节作用,与体育锻炼呈正相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人格健康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第六条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Demir[ 13 ]等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外向性较高,说明体育锻炼能使人外向,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乐观、自信、充满希望、充满关心的积极心态,让大学生更勇敢,更有力量,更有动力,更智慧,更温情,更善良。
(二)学生层面
疫情常态化防控对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正常生活秩序、规律被打乱,人际交流受到限制,线上学习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由此使大学生安全感缺失,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病毒对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威胁;信任感破坏,对周围的基本信任被破坏;掌控感丢失,失去对现实世界和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大学生负面情绪达到高点,尤其在2022年疫情下的上海,全市实施封控管理,74万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被按下暂停键,很多大学生处于焦虑、烦闷、急躁、担忧、无聊、孤独状态中。对此,大学生首先要积极实施锻炼行为,克服负面情绪。身体锻炼对人格的坚韧和重情维度具有显著性作用[ 14 ]。各种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对于大学生调节压力、缓解焦虑和转移孤独、胆怯、压抑、自卑等情绪有积极作用。据相关研究,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成人释放、分泌内啡肽和“快乐因子”,使人感受到预约的情绪和放松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与自信,变得乐观与开朗。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习理论知识,科学参与运动。部分大学生缺乏运动锻炼的理论知识,在运动中动作不规范,存在着运动损伤的风险。这不仅难以发挥体育对大学生人格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损害身体,适得其反。因此,大学生对专业的健身知识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指导科学运动锻炼,能够更科学高校开展运动,有效发挥体育对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大学生主动参与运动专项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知识,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专项训练。
参考文献:
[1]尹婷婷.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培养探究[J].江苏高教,2018,212(10):90-93.
[2]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2):171-176.
[3]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49.
[4]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01.
[5]董宝林,张欢,朱乐青,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91-98.
[6]毛基业,陈诚.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J].管理世界,2017(2):135-141.
[7]潘绵臻,毛基业.再探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8)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09(2):92-100,169.
[8]Eisenhardt K.M, Graebner M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9]朱从庆,董宝林.人格特质与大学生锻炼动机: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94-100.
[10]钟秉枢.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0):1-5.
[11]王登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校园足球的使命[J].体育教学,2016(3):6-8.
[12]郭可雷,王晓晨.论体育之“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1):74-81.
[13]EMIR E,SAHIN G,SENTüRK U,et al.Effects of Tennis Training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Early Adolescents[J].J Educ Train tud,2016,4(6):28-34.
[14]邓雷,马兆富.不同项目和强度的體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应激的干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17-121.
[责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2-11-21
作者简介:黄佳(1998-),女,四川资中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