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论述

2023-11-04 16:02汪姗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汪姗

【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怎样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真正落实“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的教育观念以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文章围绕“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主题,从建立学习小组、创建生活化情境、启发式教学法、融入空间观念四个角度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双减”政策

思维能力并非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基础之上再进行独立培养的,而是在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之后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地提高起来的新能力,教师应把这种思维训练方法当作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记住怎样正确地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正确地去解决一个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反复研究、探索重构中总结出自己以前没有学到过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或是想出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外,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的理念,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学习生活压力.

一、建立学习小组,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小学生年龄相仿,一旦搭建了友情的平台,合作起来会更加便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水平建立互补式学习交流小组,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分享自身看法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虚心向他人学习.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应赋予学生新课堂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会动脑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和团体合作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让家长进行监督,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度,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马拉松视频引出问题:“马拉松的全程42千米,李叔叔跑半程需要2小时,请同学们想一想,李叔叔平均每小时跑了多少千米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21÷2”的结论.其次,教师提出问题:那么21÷2等于多少呢?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同学们可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小组1,采用的是交流口算的方法,也就是先算20÷2=10,再算1÷2=0.5,最后将两次相除等到的结果相加,得到20+1=21;小组2,使用摆小木棒的方式进行计算,用21根小木棒代替马拉松半程21千米,将20根小木棒平均分为两捆,然后再把两捆平均分为二份,每份都是一束,也就是十根,然后再将另外1根小木棒平均分为二份,每份都为0.5根,然后再将二次的小木棍的根数进行相加,最后得到的总数为10.5,随后,教师将“21÷2”进行板书,将计算步骤书写下来,便于学生记忆.最后,教师布置少量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师采取建立学习交流小组的方式,不仅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在面临困难时的自主处理能力.另外,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意见不统一时,教师不要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完成深入讨论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有效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教师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既响应了“双减”政策,又促进了家校联合育人的发展.

二、创建生活化情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探究和综合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教育的无穷趣味与智慧,从而减轻多数学生对以往枯燥乏味的传统数学教学和思维模式过程中所形成的抗拒和排斥心理.一方面,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概念的具体化,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情境教学能为数学课堂注入趣味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大氛围下学习新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从而达到紧跟“双减”政策脚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城市在风沙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那么你们知道造成这样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吗?谁可以阻挡风沙的脚步呢?(引导学生仔细地思考并踊跃发言)对的!植树造林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都应积极主动地投入植树造林的各项活动中,相信我们将来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的,你们可能不知道其实在我们植树过程中还蕴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植树问题吧!”教师利用环境图片,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让學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改变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并由此引入新知识.其次,教师可利用PPT呈现在植树节学生植树的场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每间隔5米栽一棵吗?为什么两端也要栽呢?(组织学生比画加深印象并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要栽多少棵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试着画一画(画线段图)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1.自由选择100m中的一小段,选择的是( )米.2.画一画,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3.思考:棵数和间隔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两端树都要栽时,棵数=间隔数+1”的结论.通过“创设情境—绘制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再绘制图像”的实践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了从具体概念到宏观概念、从特定概念到普遍概念的课堂设计理念,通过这些积极的、新颖的实践教学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点.由此可见,基于新课标理念以及“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三、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巧用启发式教学法,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带领学生初步思考所学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在数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学生兴趣特点、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材料,优化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此外,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启发情境,围绕学生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可在直观生动的情境引导下感受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创设二者的高度统一,实现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这节课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定位联系,最终掌握确定事物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用根据以往的方式向学生直观介绍教学内容,而是可以根据授课任务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播报中详细介绍了台风经过的重点城市、活动方式以及时间等信息.教师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可指导学生制作台风天气的轨迹图,组织学生以图片信息为基础动手操作,再带领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看一看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师通过这些有趣的教学设计,在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中使用三角形的情境图像展示给学生看,从而创设启发情境,让他们在对视频以及情境图像的欣赏过程中,思索在情境中选用三角形而未选取其他形状的原因是什么?借助情景引导可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产生直接体验,并把具体情景和三角形特性有机融为一体,从而进行可视化思考,增强他们的几何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水平、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帮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一般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个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从找寻轴对称图形,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随机拿起一本书,将这本书从中间打开,向学生提问:“老师手中是否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启发方式可推动学生由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认知向直观的实物观察转变.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点从抽象化转变成形象化,以此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融入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与思考,可以做好后备知识、学习资料以及学习心理上的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初步感知空间,为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基础.然而,在以往的预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盲目性预习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能够结合教学目标,分析出教学的重点知识与难点所在.在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动力,初步形成了学习思维,但此时学生的感知层次是浅显的、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善的、建立的空間观念是不扎实的.针对学生在感知中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经历实物观察以及动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质疑、提炼、整理的过程,从而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真正落实“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这节课要求学生亲身参与观察立体实物、动手完成作业设计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了解各种长方体、正方体中的面、棱、顶点等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几何特征,树立对空间几何图形的基本表象意识,积累一些空间几何图形的知识和基本绘图经验,形成空间观念.其中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掌握长方体概念和正方体概念的基本特点,核心的教育目标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此外,在操作体验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操作中自由表达.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用2张长、宽分别为20cm、10cm的长方形纸片拼一拼,并尝试计算拼接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可以拼接成一个长为20cm、宽为20cm的正方形,还可以拼接成长为40cm,宽为10cm的长方形.在拼接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是怎么拼接的?你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应该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在操作与表达中建立空间观念.

第二,在操作中大胆猜想.教师可给每名学生发2张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4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纸片拼接成几种图形,再延伸到用8个这样的纸片拼接图形,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怎样拼接图形,得到了图形周长最大或最小?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中,提出假设与猜想,再经过实践操作验证猜想,给学生留有了思考的空间、讨论的时间,促使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发散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

第三,在操作中直观体验.剪纸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的上再剪去一个图形,剪去的图形有以下两种:一是直接剪去一边长为2cm的小正方形,二是剪去一个长为4cm、宽为2cm的小长方形.要求学生在剪裁之后,计算剩余图形的周长.在实际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图形平移的认知转化,从而逐步建立避免学生在实际动手的作业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冲突,在思考剪去一部分图形之后,原图形的周长是变还是不变中建立空间观念,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转化思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缓解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保障教学质量的,并以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作为主要参考,设计契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同时,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固有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将“双减”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洪江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J].青海教育,2022(11):46.

[2]郁依梦.“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思维型教学[J].江西教育,2022(32):64-65.

[3]杨晓宏.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J].知识文库,2022(17):91-93.

[4]林枫.“双减”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17):81-84.

[5]徐荣,陈夕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22(09):50-52.

[6]李雪峰.“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思维型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2(Z2):78-82.

[7]赵晓霞.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2(01):117-118.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