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语文课后学习长效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2023-11-04 13:32徐诗睿汲安庆
现代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双减建构

● 徐诗睿 汲安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各地小学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延时服务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学习活动。“语文课后学习”主要呈现三种形式——“纯粹作业”模式、“作业+活动”模式和“作业+活动+观赏”模式。这些模式表面上有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缓解家长压力等优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深陷作业,有违初衷。鲜有独立设计的作业,多用教辅资料将延时服务时间填满。完成不了的,回家继续做。这必然导致“书面作业不回家”的初衷落空,读书、娱乐等语文学习活动化为泡影,也使虚实相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语文学习之境遥遥无期,更是直接让“双减”宗旨无法落地。二是“指向不明,不成体系”。延时服务时间分为完成各科作业和开展特色活动两块。但语文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向并不聚焦,内容的体系性较弱,方法指导缺失,如读书会、朗诵会等活动,其实就是“放羊”;加之健身性、娱乐性的活动课程更有吸引力,如铁人三项、跆拳道、啦啦操等,所以高质量的语文课后学习事实上远未达到。三是“教师缺位,评价阙如”。在“作业+活动”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观看影视片、电视栏目等活动,致力于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因活动随意性较大,教师经常缺位,学生一律被“电子保姆”散养,一直处于碎片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指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卓越心像并未真正建构起来,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积淀、语文见识的磨砺也很有限。加之诊断性、过程性、总结性评价统统阙如,所以语文学习品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

上述现象的产生,表面上看属于态度或思想认识问题,其实,根在文化。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上述负面效应的产生,必须围绕明确精神文化方向、落实制度文化保障、贯彻行为文化规范和厚植物质文化基础等层面,立体、扎实地建构语文课后学习保障机制。

一、文化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文化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为解决语文课后学习中存在的“深陷作业,有违初衷”问题,让语文课后学习高效、长效,必须从文化层面建立机制,使工作具有连续性、渗透性,深刻影响学校所有学习主体,形成真正的思想共同体。

(一)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1]“双减”政策要想落地,学校必须在精神文化的建构上下足力气。不仅要在行动上落实,更要引领师生从精神上发生生命的共情、共理。比如,对“双减”价值的认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落实的层面上,而应上升到快乐学习、健康学习,更好促进天性发展的文化溯源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中庸》里提出“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观点。夸美纽斯强调:“教导应减轻学生学习的苦楚,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自由,激发更强劲的求知欲,进而实现自我。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贯彻。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从文化的深度、教育道统赓续的高度上来引导师生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并将之融入学校文化内涵之中,引发他们对学校精神文化发生生命的共情、共理,这样才会避免语文课后学习的低效或无效。

(二)落实制度文化保障

制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保障,亦是推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强心剂。就小学生语文课后学习而言,可以通过岗位职责制度、作业把关制度、读书活动制度等具体措施,保证课后学习的高效。

岗位职责制度不应只用来规范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学生也应加以规范。通过制度助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管理、开展工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课后学习时间,采用轮流班长、值日课代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感受和体验岗位职责,发挥自己的语文学习优势,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语文,形成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源、优势共享。

语文作业设计,应该从学校层面统一思想,注重个性化设计。应让备课组长从内容到形式到时间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大量刷教辅资料,将延时服务时间填满的现象。语文学科对学养积淀有很高要求,所以读书活动也应用制度来规范。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选择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阅读书目。同时,要在时间、场地、指导教师安排上给予保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精心安排学生沉浸式阅读以及开展读书沙龙等交流活动,使语文课后学习制度化、习惯化、趣味化。

(三)贯彻行为文化规范

从制度文化转化为行为习惯,重要的是文化认同。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行为规范的文化价值,才能更自觉地付诸行动,进而推动语文自主学习。促进文化认同,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落实。

其一是建立仪式感,营造崇文学礼的氛围。吸纳古代礼仪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教育需求,加以辩证弘扬,如开笔礼、成人礼、问候礼、答谢礼、读书礼都是可以重新设计、加以实施的。让学生明确其程序、价值意义,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体验,均是语文学习题中应有之义。在课后来落实这些活动,也可与课内语文知识学习相结合,形成一种内外结合、虚实相生之势。

其二是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学习活动。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文化制度认知有难度,学校可以通过编写童谣、儿歌、顺口溜等形式,帮助学生内化。另外,低学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视为行为典范,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行为准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文明规约故事大赛”“文明童心手抄报”等活动,将学生的成果编订成册,进一步推进行为文化建设。

(四)厚植物质文化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为厚植学校物质文化基础,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包括学校教室的空间布局、教学楼建筑装饰、操场绿化等要素。对小学的环境建设,除了干净整洁、绿化美观等要求外,还需要做到轻松自在、富有活力,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审美趣味。为了更好地发挥美育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献言献策,甚至自己动手来装扮校园,这不就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吗?

其次,校徽、校服、校史、校歌等也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其设计常常包含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铭刻着学校文化的理念意蕴,表征着个性化育人的价值。[3]现在有不少学校让师生贡献才智,设计校训、校徽、校服,引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深度认同和喜爱,同时还将语文学习与艺术设计链接起来,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创设语文学习条件。就小学语文课后学习而言,学校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书法天地”“博雅书院”等物质场所,让学生在“双减”延时阶段能够有充分的实践时空进行多样化学习,提升知识面,拓宽眼界。这方面,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专为学生建设“雅正小剧场”,供学生自由展演,培养“雅正小青年”;南京市中山小学凭借校园内上百种荷花,积极打造“孙文莲”校花文化,启迪孩子们学习荷花精神,做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儿童的做法,值得学习。

二、学习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文化机制的建构,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上。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指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卓越心像建构,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语文课程建设,紧贴学生、勾连生活的语文活动开设,这些应成为语文课后学习长期机制建构的焦点。

(一)树立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卓越心像

“自我心像”(self-image)是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塑造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主体针对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作出的内在评估。[4]如哈特曼提出的认知阶段的“梦”(dreaming)[5],心像就是学生的“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天马行空、敢想敢做,开拓其言语生命创造的疆域。“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生卓越心像的建设带来了契机。如何在语文课后学习中精心规划,扎实落实,积学富才,是每一位师生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建设卓越的心像,应注意我他会通。不管进行什么样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应该让小学生深度沉浸,感同身受,实现生命的会通,获取更多的精神能量,让他们主动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因为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模仿心理较强,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做好垂范,让学生在课后语文学习中既能思接千载,又能迎接生活的八面来风。

建设卓越的心像,还应注意内外会通,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会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会通。相较于“我他会通”,“内外会通”使学生的视野从“他者”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特别是语文学习,要努力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感受,真正贴近大自然,走进社会,领略真实的人间百态,从而弥补其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局限,再慢慢进行阅读积累,选择中华传统经典以及革命文化、当代文化中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心像便会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二)建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语文专题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存在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不断挖掘语文课的趣味性,将冰冷的知识化为美与诗意传递给学生。

对小学生而言,对语文教学趣味与美的坚持更为可贵和必要,且要巧妙融入语文课后学习之中。拿汉字专题课来说,就可以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切入,努力根治传统语文教学不断抄写、临摹、机械记忆,造成学生汉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病。

首先是“信”,即注重汉字汉语教学的准确性、规范性。一、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少,理解较慢,老师们应关注到班级全体学生,耐心细致地教授他们正确的字音,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方式,带领学生理顺汉字笔顺、分析汉字结构……这些做法虽然耗时且在短时间内收效甚微,却可以给小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底子,有效减少小学生错别字连篇的情况,并为以后的文本诵读、言语表达打下基础。

其次是“达”,即让小学生对他们常说常写的汉字达到通达理解。一味死记硬背汉字,不但效率低下,更容易磨灭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汉字是非常有趣的,不同于英文字母的组合成词,每个汉字都凝聚着远古人类的智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同的造字方法背后折射出不同的含义。比如“日”和“旦”,它们都属于象形字,“日”的轮廓像天上的太阳,“旦”则表现出太阳刚从地平面升起的样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这种追根溯源式的汉字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由教师的传授式教学,逐步发展为学生学会自己运用工具书、电子网络等工具去进行积累和梳理,必要时可向家长寻求帮助,从而慢慢形成学生自己的汉字汉语学习方法。

最后是“雅”,主要指学生汉字书写的雅观以及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体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书法的熏陶,学生从低年级的硬笔字练习,到逐步接触软笔书法。其间,他们了解汉字的框架结构、笔画间的联系、起笔落笔的方式,欣赏同一个汉字不同的书写表现……长此以往,汉字于学生而言将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带有了审美的温度。

(三)开展贴近心灵、勾连生活的语文活动

内卷时代,如何规避“题海战术”的压迫,让语文课后学习更能虚实相生、内外联动,充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以选择性地开展以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活动。这方面,南京市力学小学开展的“力学园小故事——糖葫芦故事串”语文系列活动值得借鉴。他们让小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小先生开讲啦”活动,每一次主题都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最喜爱、最擅长的东西出发,将语文与儿童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磨砺中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后学习真正做到了生活化、素养化、个性化。

其次,将语文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杨敬花老师带领学生们观察班里的一盆含羞草,一起探索含羞草叶片闭合的奥秘;张晓雯老师通过网络组织线上与线下的学生进行答辩,引导学生思考网课的利弊……此类语文课外活动无不贴近学生心灵,勾连生活,对学生感受语言美、思想美、生活美极有助益。

最后,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各自的优势,借助区域特点,打造城乡差异化活动形式。城乡地区客观上存在差异,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为减少城乡教育的落差,应“因地制宜”地组织语文活动,不断挖掘学生潜力。通过学生的观察、亲历、调研及采风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的激情。无疑,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势必将走向跨学科实践,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三、评价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文化机制、学习机制要想真正落地,形成精神传统,还必须深化评价机制的建设。那么,如何让小学生语文课后学习的评价走向科学、准确,便于可操作呢?

(一)利用数字评价实现智慧育人

进入21 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慧教育正在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成为技术变革教育时代发展的主旋律。[6]数字评价的方便、快捷、科学将有效改善课外延时阶段教师人手不足、力不从心等问题。教师根据数字评价得出的反馈调整课后学习安排,将有效提升课外教学效率。

这方面,北京市育英学校郭玉建老师基于应用的作业评价探索颇值得借鉴。她先是设计精细化的单元教学评价表格,用“AA 班级助手”微信小程序生成作业情况统计表,然后通过信息技术的诊断反馈,优化“教学——作业——评价”体系,让“双减”有效落地。该方法将小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评价分析结果通过可视化形式反馈给不同的评价主体,借此提高语文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向性,从而有助于完善语文课后学习体系,使语文课后学习真正脱离“放羊”状态。

(二)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构建评价模型

实施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当下仍有不少语文教师还局限于单方面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囿于作业正确率、考试分数的比较。因此,想要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评价模型,帮助教师拓展新思路。

首先,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不仅要考虑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提供给小学生真实的活动情境,在情境下综合衡量学生知识建构、灵活运用、问题解决以及总结反思的能力。[7]教师可以围绕小学生的普遍性语文学习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进行主题设计,方便在日常生活、合作探究等真实情境下对其进行综合考量。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四方评价,规避评价的单一和片面。

其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要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习心得、反思日记等活动内容中的整体表现。[8]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将活动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小学生活动的大体思路可以是:确定主题→着手准备→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在整体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过程性、结果性评价,确认学生的初始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发展的动态轨迹,从而感知学生整体发展的情况。

最后,要认识到小学生容易对学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9]当下的评价倡导以人为本,评价目标从管理、选拔变为增值性评价,关注点从分数转向学生的进步。对小学生进行评价,应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败感,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真正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力,以长补短,增进其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从“占有式”评价走向“存在式”评价

占有和存在是两种基本的经验方式,它们各自的力量决定着个人的性格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性格之间的区别。[10]“占有”与“存在”这两大行为模式亦为我们进行小学语文课外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占有式”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内容较为死板,缺乏灵活度,如考查小学生对汉字拼音的识记,对古诗文的默写情况等。同时,“占有”也意味着排除异己、唯我独尊,对学生进行“占有式”评价,即以固化的评价标准去要求学生,对不符合特定标准的结果加以批驳,这势必会造成对异质性存在的绝对否定。所以,“占有式”评价下培养出的学生像是同一个模具中批量生产的模型,学生没有个性,很难产生自己的思考。而“存在式”评价关注学生的内在精神,凸显学生在与他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内心深处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思考或想象。落实到语文学科中,即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言语表现与创造的过程中诞生新的精神生命。进行“存在式”评价,应从学生的学养学识、创新思考、人生情怀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首先,是衡量小学生语文学养学识的高低,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读功、背功、听功和写功的考查,包括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流利背诵诗词的数量等。

其次,如果我们一味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积累的“量”,就还局限在“占有式”评价。因此,我们还应关注学生是否在学科积淀的过程中,把别人的生命能量融化为自己的生命能量,即形成自己的创新性思考。具体而言,就是学生是否在交流、写作中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体验;能不能转换思考的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识,并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建构与运用……学生达成了这些标准,也就慢慢走向了自我的精神创造。

最后,读书学习还应指向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看到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远大抱负。“存在式评价”也应关注学生能否在学养、学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情怀与高远追求。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追求,他便会产生一种伟大的言语抱负和言语使命,大大提升其言语表现的品质和境界。

总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语文课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须围绕强化精神文化建设、落实制度文化保障、贯彻行为文化规范和厚植物质文化基础四个层面建构学习保障机制。同时,要在引领学生树立卓越自我心像的基础上,探寻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语文课程以及贴近心灵、勾连生活的语文活动,重构新形势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外学习评价机制,从而焕发语文学习的魅力,彰显学生的言语生命个性。

猜你喜欢
语文课双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