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守卿 郑洪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立足校情进行规划实施,切实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当前,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学校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为乡村学校教师成长找路径、搭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国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破旧的瓦房教室全部拆除,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现在,教室宽敞明亮,班级多媒体设备均衡配备,高标准建设微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综合实践教室等,乡村学校学生有了和城区学校一样的学习条件。办学条件改善了,乡村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1]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力度,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教师通过选岗来到乡村学校,如何让青年教师“留住心、扎住根”成为乡村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区域和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目前,区域层面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主要通过教材培训、大单元集体备课、新上岗教师培训、教学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对区域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乡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骨干教师相对较少,学校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开展与区域培训衔接欠缺,造成后续理念与教学策略落实不够,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力待提高。
乡村学校根据学校师资情况与教师需求进行了诸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诸如“青蓝工程”帮扶行动、教师同读共写工程、教师教研共同体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措施,促进教师整体发展,也通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个体成长。这些“碎片化”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缺少系统化的规划,往往“抓一时热一时”,忽视教师自身需求和内生力的激发培养,教师被动参与,断续成长,实施效果有限。
因没有建立起目标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乡村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关注教师考勤、工作量、教学常规工作、学科教学质量、辅导学生获奖等方面,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仅仅是根据教师参加各级讲课比赛、案例设计评比获奖结果进行赋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缺失,造成乡村学校教师忙于学校事务性工作,乡村学校忽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成长缓慢。
以上问题在乡村学校普遍存在,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化建设的缺失。临沂市河东区刘店子中心小学一直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在“三专”培养的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占比达85%的实际,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乡村学校大梦想。刘店子中心小学构建“至善文化”体系,以“臻于至善,做最好的自己”为校训,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培育,建立师生宣誓制度,出台《教师服务公约》,丰满充实师生的精神境界,努力实现“办优质教育,创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面对乡村学校师资现状和发展需求,在“教育就是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尽情享受童年的幸福与快乐;管理就是服务,让每一位教师尽情享受工作的尊严与幸福”的学校愿景引领下,秉承“学生成长的需要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培养德艺兼修、卓尔不凡的老师。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只有一寸高,却深深在土壤中扎根,不断生长自己的根系,当积蓄的能量达到它的成长需要时,三五天的时间便长到1.6 米至2 米的高度,成为“草地之王”。学校以“尖毛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形象物,启发教师只有注重脚踏实地,培育根基,才能厚积薄发。
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基于学校至善文化,梳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源和实践路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手册“如尖毛草一样生长”,制定目标与课程实施规划,完善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的课程内容,整合学习与实践,明确专业发展课程实施时间与策略,落实“学校助推力与教师内生力”双轮驱动工作机制,让教师专业发展有目标、有同伴、有路径、有评价,形成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自觉,学校的老师们如尖毛草一样,深深扎根乡村教育沃土,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学校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理想信念是基础,师德素养是底线,专业素养是核心,文化素养是关键。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共性发展目标确定为:依托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通过不断地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培养德艺兼修、卓尔不凡的老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在学校教师共性发展目标指引下,教师根据自身的成长需求、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试用教师、合格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成长进程中,定位身份,制定个性年度成长目标规划和远期成长目标规划,不断学习实践,朝着更高的个人成长目标递进。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理念“如尖毛草一样生长”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共性发展目标与教师个性成长目标相融合,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形成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成长目标,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实践基础上,将专业发展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深度融合,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内容,构建“如尖毛草一样生长”学习实践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五个主题,分别对应“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做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奋发有为的好老师”五个主题目标。五个主题内容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衔接区域层面教师专业培训内容,立足乡村学校教师需求和教学教研工作,从学习和实践两个层面设计共性发展内容。在共性发展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个人成长目标和规划,自选个性成长内容,以此作为自我发展提升的补充。
表1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内容规划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中学习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学校制定课程实施规划,突出学校统一规划与教师自主规划相结合,教师集中学习实践与自我学习实践相结合,达成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对教师日常工作的全覆盖、深融合。教师在专业发展课程理念“如尖毛草一样生长”的引领下,规划一学期的个人学习与实践,围绕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五项成长策略,将琐碎的工作系统化,落实到日常工作细节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1.修身——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立足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国家教育改革文件精神、名师专家理论观点等。课程学习内容每学期更新,通过全体教职工会议、主题党日、学部教师会议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教师进行反思讨论,适时举行“教师论坛”,坚定教师教育信念,坚守教育初心。
在增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学校根据乡村教师发展需求,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茶艺、插花、太极拳等培训,教师自主选择参与,修身养性。教师阅览室设有专门的茶艺器具,老师们在工作空闲时间练习茶艺,在品茗、阅读间享受教育生活。在“三八”国际妇女节、重阳节,学校组织女教师进行插花实践,用自己劳动创作的美丽插花作品送给“最好的自己”和最敬重的老教师,收获满满的教育情怀。
2.修德——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的底线与根基。学校要改变师德建设就是抄笔记、写反思的枯燥方式,创新开展师德大教研、师德预警、师德大家访、“我身边的好老师”推介、“我的教育好故事”等师德学习与实践活动,将过程与结果作为师德考核指标,消除以往师德考核靠期末各种评议所带来的弊端,真正让师德立于心、践于行。
3.修业——做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
(1)课标与常规。根据乡村学校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整体把握薄弱的实际,积极衔接与落实市、区各类培训、大单元集体备课成果,把研课标、讲课标、考课标作为学期初集中研训的第一项内容。考课标,不是单纯地考查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内容的掌握,而是侧重考教师对任教年级的教材内容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定位、目标要求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让青年教师尽快形成对学段课程目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备好课、上好课打下坚实基础。突出不同目标层次教师的个性需求,提升教学常规的实效性,教师参考学校常规工作细则自主制定备课、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学期初上报学校备案后实施,变“被动”为“主动”,让教学常规成为教师的成长需求。
(2)课堂与评价。秉承“学生成长的需要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至善文化引领下,立足乡村学生需求和学生学情,引领教师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生本至善课堂。基于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打造“至读善写”语文教学路径、“至思善讲”数学教学路径、“至说善用”英语教学路径、“至悟善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至疑善创”科学教学路径,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课前预习自评。教师设置简单的小任务、小问题、小研究,搭建预习的“脚手架”,学生“动一动”就能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期待在课堂上展现“最好的自己”,培养学习的习惯、自信与动力。
课中点拨展评。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以递进式的研究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深度参与学生同桌、小组、班级的合作交流,教师发现关键问题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进步,形成积极的课堂生态。
课后巩固评价。“双减”政策背景下,在提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学习的评价“法宝”。作业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布置质量,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
(3)教研与科研。对接区域教研活动,立足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下辖三个村居小学的实际,开展“一中心四联动”融合互动教研,落实学期初教研规划,将集体备课、问题教研、主题教研深度融合,每学年确定一个研究主题,通过学科中心教研组集中教研引领,中心小学和村居小学教研共同体间周分散教研延伸互动,通过教研活动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有效解决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关键问题。教师在集中教研和共同体活动中,创新“研讲”模式,通过单元解读研讲、课时先导研究课研讲、教学反思研讲、评课研讲、单元教学问题研讲等方式,提升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让教师在参与中获得自我评价与自我修正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变原来课题来源不是教学的实际问题、课题停留在文字材料梳理等问题,以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研活动深度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科教研员依托临沂市课改实验区项目,组建覆盖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研究团队,以学校融合互动教研、课程和课堂融合发展、师生共同成长为研究重点,规范教研科研课题立项,夯实教科研融通促进的工作基础。课题组立足学科教研团队的力量,市、区重点课题与校级共同体课题结合,形成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科研教研一体化格局。
鱼腥味鉴定结果:鱼腥味浓烈、纯正,为最优级;鱼腥味浓烈、酸味清淡,可以为优级;鱼腥味较浓,有酸味、淡淡的臭味,可以为一般等级;有鱼腥味,酸味、臭味、焦味,则可以为较差级别;如果有非鱼粉味道,说明有其他原料则可能掺杂、掺假,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4.修心——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爱生之心。“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2]教师要从叫出学生的名字、知道其兴趣爱好、热情打招呼等师生交往的小细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班级中有特殊体质、生活困难、学习困难、有特殊心理发展特征的学生,教师做好登记,并制定详实的帮扶策略,以行动式的研究“书写”好帮扶故事,陪伴学生一起读书学习,一同成长。
(2)学习之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爱读书和学习的教师,教不出爱读书、爱学习的学生。每学期,教师共读一本书,通过每周领读、个人自读、反思共享、读书沙龙,让共读引发共鸣,培养教师的阅读自觉。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设置购书基金,支持教师自觉购书阅读,每学期举办至善教育学期会读书论坛,共享阅读心得,营造阅读新生态。支持教师走出乡村,每年为教师们提供最少一次的外出学习机会,有能力的教师能够聆听名师课堂、经验报告,并积极进行思想碰撞,通过系统学习促进教师成长。
(3)欣赏之心。“欣赏型教师重视用欣赏、肯定、珍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同事、自身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断发掘与展现优势的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地成长环境。”[3]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我身边的好老师”“我身边的好家长”“我身边的好少年”推介,在校内展板和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只有欣赏他人的活动,才能悦纳自己。培养教师欣赏之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促进教师与他人和谐共长。
5.修为——做奋发有为的好老师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教师不断进行个性的实践与总结,将实践所得积累成为个人成长脚印,完成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这是一个更开放的教师发展主题,更突出教师个性成长与自我记录评价,通过“我的课堂”“我的课程”“我的班级”“我的论坛”“我的课题”“我的成长自评”等,累积成“我的荣誉”,教师走出自我专业发展路径,逐步凝聚为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是生长的课程,与教师一同生长的课程。构建对课程和教师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建设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1.动态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是教师参与建设与实施的动态成长的“我的课程”。每学期结束后,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教师在课程学习与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形成课程修订方案,优化下学期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实施,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成为教师成长的需求。
2.系统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的评价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目标和内容,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成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方案》,从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五个方面开展多元异步的评价、反馈、指导、改进等活动。改变以往评价制度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弊端,突出对教师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共性与个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量表,采用教师自评、共同体互评、学校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学习的参与、实践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以共同体形式参与学习实践内容,创新集体捆绑式评价,共同体学习实践成效就是每个成员的成绩,增强共同体凝聚力,真正实现“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分学期进行,每学期评选“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每学年评选“教师专业发展十佳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优先推荐参与市、区荣誉的评选。
学校创设教师“展示评价场”,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教研日、教学论坛、典型推介会、学校宣传橱窗、墙壁文化、微信公众号等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对各类共同体取得的成果、教师的工作业绩给予展示推介,增强教师的价值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依托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的理念,教师开展体系化的学习与实践,促进了乡村学校教师快速成长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名列前茅,成为区域乡村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营造了乡村教育新生态。
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实施,让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回归本来、本真、本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更加系统,成长的目标更加清晰,学习与实践整合意识不断增强,形成积极的成长愿景。在持续的课程化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乡村教师队伍。近五年,学校有31 位教师被评为河东区教学能手(新秀),3 位教师被评为临沂市教学能手(新秀),2 位教师获评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1 位教师获评首届“河东名师”。2021 年,赵守卿、李贵珍2 位教师分别入选沂蒙名师、沂蒙名班主任工程,占全区小学评选总数的三分之一。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乡村学校的学生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展示平台,先后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新实践交流会、山东省“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学科研讨会等国家、省、市活动的现场展演,受到与会领导好评。在省、市、区举行的各级比赛活动中,近三年共有325 名学生获奖,展示了乡村学校学生的良好素养。
刘店子中心小学基于乡村学校发展需求,建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引领区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了乡村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品牌“如尖毛草一样生长”。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多年名列全区前茅,2021 年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办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学校在2022 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校园、山东省温馨校园,连续多年荣获河东区课程与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称号、综合评估一等奖等。
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建设与实践,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课程化实施整合学习与实践,引领乡村学校教师成长,取得一定成效。但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建设与实践并非机械地以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是在教师学习与实践整合的过程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开展有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整合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可以遵循和参考的基本范式,这个范式既有操作流程,又有教师发挥的自主空间。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发挥成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将“如尖毛草一样生长”作为个人成长记录手册,不拘泥于范式,形成适合自己的成长风格和方式。下一步,学校将加强基于名师工作室引领的教师阶梯化成长策略研究,建立更科学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培养更加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1]廖辉.乡村教育振兴重在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08(004).
[2]李希贵,王洁.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J].新班主任,2017(11):69.
[3]张新平,冯晓敏.教师角色新定位:做一位欣赏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