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域小学美育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

2023-10-12 05:14杜德宝张宗耀
现代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县域美育学科

● 杜德宝 张宗耀

国家历来重视学校美育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美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研究力求建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结合、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相互融合、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相互补充的小学阶段学校美育体系,探索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路径,丰富和深化当前有关美育课程体系化实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但受功利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目标逐渐远离教育本质,“唯分数论”大行其道,“有用”“实用”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导致德智体美劳严重失衡。笔者通过对区域内学校美育现况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对美育工作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美育实施途径单一,仅限于音乐、美术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窄化、弱化现象;落实到课堂层面,更是零散化、碎片化,不成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边缘化甚至虚无状态;尤其是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无法保证,对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面对此种现状,急需立足县域建构美育学科为主体、学科美育融合渗透、实践美育有效补充的小学美育实施体系,在小学教育阶段,全方位利用美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品质。

二、研究的内涵与价值

在县域内以艺术课程作为美育实施的主阵地,是确保学校美育整体化实施和美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途径。同时,通过其他国家课程进行美育融合渗透,实现全学科、全过程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结合、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互融合、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相互补充的区域学校美育实施策略。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初步构建起符合本区域实际教学情况、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小学美育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区域美育评价体系,形成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区域美育实施效果。以此为研究基础,为下一步启动县域学前和初中两个学段美育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提供借鉴。

三、建构“一体两翼”县域小学美育内容体系

正确理解美育内涵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前提。学校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校美育,主体是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广义的学校美育,即大美育观,是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

美育内容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从思到行、逐步深化的过程,应该为学生而开发,努力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潜能,在课程实施中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美育课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丰富经历,是奠定学生美好人生的平台,要具备多元的内容,让学生在自由的选择中成长,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灵性,培养自己的特长,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与快乐。

笔者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围绕美育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综合性的内容建构,根据本区域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进行探索实施,逐渐确立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美育内容体系(见图1)。

图1 “一体两翼”美育内容体系框架图

“一体”即以艺术课程为主体。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是确保学校美育整体化实施和美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途径,按照国家要求要开足开齐开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艺术表现,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两翼”即立足县域整合资源支持,协同推进。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其他国家课程进行美育融合渗透,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挖掘学科课程蕴含的美育元素,探索美学观照下的学科教和学的新路径、新模式,形成“以美优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实现全学科、全过程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在提升感受美的基本能力;二是美育实践之翼,是美育形式的拓展和延伸,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学校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和艺术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美育课程,引领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重在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一体两翼”美育实施策略突出了艺术学科美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了美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辐射两翼,在其他非艺术学科美育渗透和课外美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应用和理解。在活动式的美育课程实施中,让美育通过课程化建构与实践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县域内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美育文化。

四、建构“四位一体”的县域小学美育实施体系

着力探索在县域小学实施美育的策略,重新厘定整合四个实施领域,即艺术育美、知识育美、活动育美、环境育美,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发展,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注重将美育与学科知识、实践活动、校园环境等因素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

(一)美育学科多元路径实施,实现艺术育美

突出艺术课程美育功能,培养学生艺术特长。基于小学生学习规律,提出艺术课堂“四步”教学法,作为艺术学科教学的基本准则,即“激趣”“聚心”“练技”“拓展”四个环节,分别指向课堂导入、学习新知、练习技能、拓展链接四个基础学习流程。具体来说,激趣是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抓准学情,顺学而导,让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发现开始,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聚心是指聚焦目标,环节简明,重点着力,一课一得,学习的过程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探寻艺术之美;练技是指打牢基础,重在训练,巧设游戏,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彰显学习的有效性,探寻课堂的体验美;拓展是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链接生活,拓宽眼界,学习的拓展体现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探寻艺术课堂的丰富之美。

拓展课外艺术活动,增强了学生美育体验。课题组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常展)”,组织县域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艺术创造,接受美的熏陶,强化美的体验。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篆刻、陶艺、水彩画等艺术社团,开展特色社团活动。适时在县域范围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项社团展示或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科美育多元渗透实施,实现知识育美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以艺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但不局限于艺术课程。学科之美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具体的学习过程获得情境体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美其实是一种感受、一种思辨、一种心境和历练,学科学习应该使学生获得这样的美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也具有不同的美感,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因子”,寓审美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使美学概念在多样课程中“落地生根”。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数学学科中的图形美、秩序美、组合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形式美、形体美、运动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审美元素,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以美育促进学校综合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实践课程拓展延伸实施,实现活动育美

开设美育研学课程,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拓展美育途径,有计划地开展积极向上、全员参与的美育实践活动。开展美育研学旅行活动,开拓更广阔的美育社会资源与活动空间,组织参观博山陶琉博物馆、体验馆等场馆,感受家乡的传统工艺;积极开展五音戏寻根活动,了解地方艺术资源——五音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感受淳朴自然的方言,领略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举办主题展演活动,搭建艺术展示舞台,开展“经典咏流传校园诗词大会”活动,组织学生吟诵经典古诗词,创新感受经典诗词之美的表现形式,歌之、舞之,让古诗词文化在校园焕发勃勃生机;开展“每班一台戏”活动,实现同编、同排、同演的亲子校园戏剧展演,通过展演,促进家长与学生对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四)校园文化多元浸润实施,实现环境育美

文化理念引领,营造良好的育美氛围。以育美理念为引领,坚持从学校和人的发展出发,围绕学校固有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完善学校顶层发展规划与设计。按照“主线与顶层理念相符,学校文化分主题、分区展现,符合美的标准,具有教育功能,凸显人性化”等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学校文化环境;加强学校音乐、美术等功能教室和礼堂、场馆等功能场所的美化和建设,培育独特的校园美育文化,实现学校从知识加油站到精神港湾的角色转换。

人文环境创设,彰显和谐的教育魅力。以创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和“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为教育出发点,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做到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环境创设目标。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由班级活动向校级活动延伸,向家庭生活延伸,并创建有效向社会生活延伸的组织方式,形成多管齐下的教育教学格局,促进多向互动的教育发展动力,实现家校融合阅读、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形成多元共进的教育合力,彰显以美载德、寓美于德、美善和谐的教育魅力。

五、建立“三轮驱动”县域小学美育推进机制

通过区域美育资源整合,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堂主阵地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城乡美育双师课堂,健全美育评价机制,促进美育均衡发展,为推动区域美育一体化实施,有效落实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图2)

图2 “三轮驱动”县域小学美育统筹推进机制图

(一)优化美育资源配置,补齐专业师资短板

建立了区域内美育教师交流制度。采取美育教师“走教”“支教”等形式,到美育师资薄弱的学校任教,缓解部分学校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强美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扶持和激励机制,建立美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培养美育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发挥学科名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培训培养、交流学习、科学研究等手段,提升美育教师的艺术创造力和美育实践力,提高美育育人水平。

构建了城乡美育双师课堂。充分利用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美育教师共上一堂课,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整合,把城区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成功地输送到乡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筹开展城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创建活动,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美育资源。实施城乡美育教师集体教研,由美育学科备课组为主导进行首轮备课以形成备课资源。城乡教师根据首轮备课资源,在充分调研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备课更加有效、实用,提升农村学校美育师资水平。

(二)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提升专业教师素养

探索艺术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依据艺术学科课程教学规律,将课堂教学分为模拟课堂、课堂教学展示、评课研讨交流三个阶段。按照“确定课题——全员磨课——模拟课堂——确定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听评课研讨”的流程设计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依托“同课异构”教研组织形式,艺术学科教师进一步深化理解课程标准,形成融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为一体的浓厚探究氛围,切实提升全区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内涵发展。

建立艺术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常态化展示机制。为加强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成效,每年组织全区艺术教师进行专业素养展示,通过专业的常态化的训练与展示活动,有效提高了艺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助推了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提升了美育实施水平

关注美育过程管理,形成艺术学科美育素养评价策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美育学业水平实行等级划分。包括学习性测评: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美育课程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以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美育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表现;学科性测评:对学生美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各学期、学年学科性考试考查考核,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美育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基础知识学习后相关的审美和表现能力;发展性测评:考查学生自主参加美育实践的情况和在校级美育展演活动中展现的某一艺术项目的特长,了解学生的艺术特长和优势。

实施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参加测试,随机确定该班级各三分之一学生分别接受音乐、美术、书法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状况等。根据艺术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赋分,为规范艺术学科教学、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积累第一手资料。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学科育美评价模式,变单一为多元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增强开放性、选择性、层次性和探究性,评价方法力求多样化,评价结果注重过程性和层次性,将评价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以激励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目的的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成效与展望

在新时代美育体系理念的指引下,开发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县域小学美育课程资源群,编印提升县域小学美育实施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学科育美指导手册》;研发《经典的味道》 《中华传统游戏》 《汉服简话》等小学美育校本课程,为各学校美育实施内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编写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品位的《校园文化案例集》,实现环境育美的目的。

初步建构起县域小学美育实施体系,为县域小学美育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县域小学的美育工作有了突出进展,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学科教师的育美能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初步打造出县域学校美育体系“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实施样板。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美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国家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美育培养目标有效对接核心素养要求,实现“五育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教师需要把握好发展机遇,直面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聚焦美育生态的重塑,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双减”政策的新举措,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县域美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