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会情感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3-10-12 05:14
现代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养初中生维度

● 胡 樉

一、问题提出

社会情感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对自身知识技巧的运用,来关心和爱护他人、负责任地做出决策、管理和调节自身情绪和压力、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1]随着近些年研究的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体身心发展、学业成就以及幸福感受等各方面影响的重要意义得到证实和认可。[2]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往往与其学业表现、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自信心存在正相关,拥有高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往往也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生活幸福感。[3][4]初中阶段属于青少年身心的过渡时期,不具备良好社会情感能力的孩子在面临学业困难、人际压力、生理变化等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我国城市初中生心理异常率高达39.5%,[5]而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社会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平稳而幸福地度过青春期。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教养理念和行为都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为孩子的个体成就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石。我国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相关研究主要以介绍国外教育经验和对比研究为主,目前已有研究关注点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和项目式的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研究,从家庭教养的角度探讨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初中生的调查数据,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作用,为国内家庭教养方式和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此外,还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重视和理性认识,为引导家庭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育发挥积极作用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面向上海市四所中学初中部发放调查问卷700 份,回收到有效问卷667 份,有效率为95.0%。有效样本中,男生310 人(46%),女生357人(54%);年级分布上,初一174 人(26%)、初二334 人(50%)、初三159 人(24%);294 名学生(44%)担任过学生干部;158 名学生(24%)接受过社会情感能力相关培训。家庭信息方面:34%的被试学生为独生子女;88%的为双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等类型也略有分布;66%的学生平时与父母同住,三代同住家庭约占21%;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分布较为均衡,以高中或大专最多,其次是初中以下和大学,最后是硕士及以上学历。

(二)研究工具及修订

1.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测量

本研究参考岳东梅中文修订版《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来对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6][7]该问卷由Perris 等人于20 世纪80 年代编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开评价,采用李克特式4 点计分,1 代表“从不”,4 代表“总是”,被试在某项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其父/母亲越倾向于使用该教养方式。

本研究在初中生群体中对原问卷进行了修订检验,父母分量表各保留了15 个题项,形成了最适切研究的因子结构。修订后的父亲教养方式问卷保留了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以及过分干涉三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项目因子载荷均在0.60 以上,模型拟合指标良好(X2/df=1.760,RMSEA=0.05,CFI=0.97、GFI=0.93、TLI=0.96),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7 以上。修订后的母亲教养方式问卷保留了情感温暖、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三维度教养方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项目因子载荷均在0.60 以上,模型拟合良好(X2/df=1.961,RMSEA=0.06,CFI=0.96、TLI=0.95、IFI=0.96),信度检验显示修订后的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在0.70-0.95 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说明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测量

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测量部分参考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组研发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问卷》。该问卷包含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六大维度,[8]共32 题,采用李克特5 点评定法,得分越高则表示学生该项能力越优秀。

本研究在初中生群体中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检验,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将原量表中的集体认知与集体管理两维度题项进行了删减与合并,对删减后的五维度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显 示:X2/df=2.25,RMSEA=0.07,CFI=0.938、TLI=0.93、IFI=0.94,模型拟合良好。各维度对应题项因子载荷均在0.63 以上。信度检验显示修订后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8 以上,总量表系数达0.93,说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特点

1.总体情况

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得分在3.46~4.17 之间,均高于设定的一般水平值3.0,整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评价最高的为他人管理维度(4.20)和集体维度(4.17)。相依样本方差分析显示,维度间的得分平均数差异检验显著,自我认知(3.46)以及自我管理能力(3.71)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维度,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2.群体差异

以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为因变量,分别探究性别、年级、班干部担任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等变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男生的自我认知和他人管理能力评价显著高于女生。(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显著优于其他学生。(3)有过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的干预或课程经历的初中生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群体,且在自我管理和他人认知维度呈现出显著的优势。(4)年级上,初一学生的所有维度能力都显著优于初三;在他人认知、自我管理和集体上,初二生也显著优于初三生;而初三生在各维度社会情感评价上都显著低于其他年级。(5)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群体五维度能力表现均显著低于其他组别,有着高学历家长的初中生群体在社会情感能力各个维度中都倾向于表现得更优秀。(6)家庭结构上,“与父母和祖辈”同住的初中生群体,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管理等维度上的评价都显著优于“父母同住”和“单亲(母)”学生群体;而“单亲(母)”的初中生群体,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能力上都显著低于“与父母同住”和“父母祖辈同住”的群体。(详见表1)

表1 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群体差异检验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每一种教养方式都与初中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呈现出显著相关性。

表2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情感能力相关分析摘要表

为更明晰地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作用,分别以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作为预测变量,以初中生各维度社会情感能力作为结果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考虑到初中生的年级、性别、学生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回归分析在引入以上背景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展开。

2.母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在控制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学生干部经历、共同生活者以及母亲文化程度等背景变量的前提下,将三种母亲教养方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母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回归分析摘要表

结果显示:(1)母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与管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母亲拒绝否认对初中生集体认知与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3.父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同样,在控制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学生干部经历、共同生活者以及父亲文化程度等背景变量的前提下,将三种父亲教养方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父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回归分析摘要表

结果显示:(1)父亲情感温暖对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与管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父亲严厉惩罚对初中生集体认知与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父亲过分干涉对初中生集体认知与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一)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中评价最高的是他人管理维度,其次则是集体维度,而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最低,且经差异检验发现二者显著低于其他各个水平,说明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发展不均衡,自我认知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一发现区别于以往杨传利[9]、毛亚庆等人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学生、东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研究结果。针对此差异,本研究做出了以下讨论:一方面,杨传利等的研究对象是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或农村地区,而本研究被试来自我国东部金融经济中心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群体,区别于本研究的初中生群体。自我认知能力考察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是否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人生目标,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和自尊水平。相对于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而言,上海市初中学生面临着更严重的课业负担和同辈压力,拥有更少的自主时间和精力,生活内容相对简单,没有空间去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人格特点、职业道路等进行规划和探索。在面对重要问题时也时常交由家长或老师来做决策和判断,缺乏“主人翁意识”,从而呈现出较为薄弱的自我认知。此外,学校教育特色、民族文化等大环境差异也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影响。

(二)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在年级、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等背景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别上,男生相对于女生呈现出了更高水平的自我认知。题项分析发现,更多的男生在项目“我认为自己非常棒”中做了肯定选择,说明男生比女生表现出了更高的自信水平,自信水平是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水平发展的内外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性别特征可能带来了家长教养理念、教育行为、社会价值取向等因素上的差异,从而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造成影响。由于传统教养理念和社会期望,家长可能更多地鼓励女孩养成谦虚、内敛的品德,而男孩则更被鼓励勇敢外露情感,展示自信水平。这些原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带来影响。

有过学生干部经验的初中生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管理水平,这一结果证实了以往研究[10]。班干部群体作为学生中的表率部分,通常会对自我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干部工作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提升自身非认知能力的情境和机会,在组织活动、排演节目的同时,学生的非认知技能得到了锻炼和进步,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拥有更强的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因此展现出更高的社会情感能力水平。调查还显示,有超过百名受访学生曾参与过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的干预课程,而这部分学生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学生,且在自我管理和他人认知维度呈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1],也再次证明了科学的课程和干预手段对于提升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性。

在年级上,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水平反而逐渐下降。袁振国等针对我国苏州中小学生的大型测评报告也指出,10 岁组在所有项社会情感能力的得分中都高于15 岁组学生。[12]其原因可能来自生理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一方面,学生们开始进入青春期,更渴望彰显个性、产生叛逆心理,此时,如果心理行为没有得到良好疏导和干预,有可能对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中考日期临近,学生需要面对的学业压力和焦虑情绪与日俱增,学习的任务量和难度日益增加,休闲娱乐与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与同伴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空间也受到挤压,这些情景都会给初三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带来消极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年级学生的父母相对低年级而言也更倾向于使用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更少呈现积极教养方式,这样的教养倾向正被证实不利于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这也能为此结果提供一定的解释。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总体趋势为越高学历的父母,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加优秀的社会情感能力水平。这一发现与以往研究一致。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历水平更高的父母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非认知能力培养。家庭压力理论发现,低学历水平的父母可能由于家庭生计、缺乏教育意识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素质教育,从而忽略其社会情感能力水平的培育。此外,高学历水平的家庭往往也拥有更多的教育和学习资源,例如家里的书籍、电脑、影音设备以及其他校外资源,往往也投入更多的教育关注,从而达到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更高的家庭往往与积极教养方式呈现相关,而低学历家庭则相反。也就是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可能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间接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产生影响。

初中生的家庭结构也对其社会情感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与父母和祖辈”同住的群体比单亲和仅和父母同住的孩子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情感能力表现。三代同堂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既能够得到父母完整的教育和关爱,还可以在和长辈相处的生活情景中得到锻炼。这类生活情景可以拓展其人际交往场所,培养与不同特点的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的优秀品质。

(三)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对子女所有维度社会情感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就是说家长在家庭教养实践中越多地使子女感受到温暖的情感支持、对自己的关爱以及理解,子女的社会情感能力表现就越优秀。以往研究也指出,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子女形成更好的自尊、自信水平。[13]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往往自我意识强烈,会出现渴求独立、反对权威等身心特点,同时还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人际困境等成长问题。而家长与他们成长时代区别甚大,未必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困境。严厉的说教未必奏效,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温情,相信子女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家长给予了子女信任,孩子也才会更加对自己充满自信。从他人和集体角度来说,一方面,成长在民主平等环境中的孩子带有更强的包容心和理解力,也就更加能够接受和尊重不同特点的同学,形成正确的他人认知;另一方面,朋友式的家庭相处模式也会使得青春期学生更加愿意与父母交流谈心,有利于家长在教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产生模范影响。以往研究也曾证实家长的积极养育方式与子女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高的共情能力、更强的包容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正向相关。[14]

研究还发现父亲严厉惩罚对子女的他人管理、集体认知与管理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父母温暖、包容、关怀的言行会给子女的社会行为树立榜样,使其在言传身教中学习到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另一方面,温暖理解的父母也会为子女创造更多的安全交往环境,给予子女更多的自主权利,鼓励子女进行健康社交。有研究曾指出,相比于消极教养环境,情感温暖教养的子女往往具有更浓厚的社交兴趣;[15]相反,家长的严厉管束和惩罚行为则会使子女减弱社交兴趣,同时也压榨了初中生自主建立并维系良好社交关系的空间,会给其社会情感能力带来负面效应。

母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集体认知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长期家庭生活中的诉求驳回、家长的情感和言行上的拒绝不利于子女自主性的发展,孩子可能因此降低对集体的归属感,减弱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和意愿。家长的严厉管教和惩罚容易使青春期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差距,从而使其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降低自信自尊感,给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其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相反,践行积极教养方式的家庭,成员们以更开放和自主的姿态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

最后,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母亲教养方式的解释率往往都高于父亲,这可能说明在平日的教养实践中,母亲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相对于父亲产生了更深厚和明显的影响作用。

五、启示与建议

(一)创设支持性家庭氛围,谨慎呈现消极教养方式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社会情感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其掌握必备社会情感技能的关键路径。以往研究发现,家长良好的教养行为和实践对子女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十分关键。[16]温暖、支持性的养育环境对于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出现。[17]本研究通过对600 多名城市初中生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起到不同的预测作用,父母在家庭教养实践中呈现出越多情感温暖,初中生的各方面社会情感能力表现就越倾向于优秀;相反,父母在教养实践中的严厉管教和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则会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育初中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平稳安定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家长有义务主动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理解、包容、平等的支持性家庭环境。

创设积极家庭氛围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作为父亲或母亲,首先需要做到发自内心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子女,真正倾听和理解他们。许多家长秉承和践行的是权威的、传统的教养理念,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子女的重要指标。当家长尝试着转变态度,以更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子女相处,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时,会发现孩子其实远比以为的更有创造力。当然,创设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不仅仅是父母的职责,还需要子女或祖辈等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同配合、相互信任和关爱、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二)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理念,推进家校非认知能力培育

本研究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得到良好培养和发展的。首先,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需要建立对社会情感能力的正确认知和培养意识,每个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第一课往往是在家庭里完成的,家长需要学习和掌握非认知能力相关的培养培育技巧,建立温暖和谐、幸福安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社会情感学习的场域和环境,支持和鼓励子女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帮助孩子分析学业生活事务的利弊得失,培养其主人意识。同时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孩子积极社会情感的形成和发育。

从学校层面来说,开展社会情感学习教育也有多种路径,例如,编设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原有教材或课程中的社会情感学习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渗透,营造社会情感友好的校园氛围,引入或开创社会情感学习干预项目,开展家长社会情感教育科普讲座、训练营,筹办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夏令营等。通过多种路径,形成家校社合力,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渗透,在学校教学中融入社会情感教育的理念,推进青少年社会情感技能学习实践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三)科学推进“减负”政策,缓和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稳定推进中,但中学生具体的升学压力仍然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高年级初中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社会情感能力表现,高年级初中生的父母在教养实践中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惩罚、拒绝和否定行为,较少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和鼓励理解,从而通过教养方式的不同选择间接影响到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表现。

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一方面容易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冲突,给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实践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繁重的升学压力也会压榨家庭情感温暖的空间,使得家庭成员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保持温暖和谐的家庭交流和活动,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表现。因此,科学推进“减负”政策,缓和青少年升学压力,为初中生提供一个更安全、充满激励的成长环境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教养初中生维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教养方程式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光的维度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