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2023-11-03 18:39马金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小班幼儿移情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权益受到损害时,会表现出身体上或语言上的攻击性行为。文章以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特点,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自我中心 移情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97-03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为侵犯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身体上(如打人、咬人、踢人)、语言上(如骂人、嘲笑人、威胁)的直接伤害和心理上(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的间接伤害。[1]

幼儿攻击性行为按意向性可分为工具性的攻击和敌意的攻击。工具性的攻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采取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一个幼儿为了得到另一个幼儿手中的玩具而去跟他争夺,这就属于工具性的攻击。敌意的攻击是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一个小男孩无故打了一个小女孩,惹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这就属于敌意的攻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和类型,笔者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过程如下:

(一)观察准备

第一步,确定观察目标。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原因、类型、方式和教师处理情况的观察,归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第二步,观察对象为小班幼儿。第三步,确定观察内容。一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情境、引发事件、攻击对象和攻击方式。二是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时候,教师的处理策略。

(二)观察结果

笔者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攻击场景描述、类型和方式进行分析,案例如下:

案例一:小可,男,3岁2个月。入园初期,小可对妈妈比较依赖,只要是妈妈送来园,每天早上他都会大哭。有一天,小可依旧大哭,教师安慰道:“宝贝,妈妈只是去上班了,她下班之后一定会来接宝贝回家的,我陪你做游戏,一起等妈妈好吗?”但是小可一边摇头一边捂住耳朵大喊。教师试着抱住他安抚他的情绪,他立刻挣扎起来,并对教师有打、踢、咬的动作。教师把小可抱到班级走廊区域的“秘密小屋”,作为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地方,让他尽情哭喊,里面的小沙包也可以尽情捶打,直到他情绪缓和下来,最后他让教师牵着他的手走回了教室。在这个案例中,小可对教师进行了敌意的攻击。

案例二:睿睿,男,3岁。规则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的时候喜欢莫名地发出怪声,以吸引其他幼儿和教师的注意,教师提醒他后他会生气,进而大哭。教师温和而坚定地对他讲道理:“我们学本领的时候要有耐心、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学到本领。你这样不仅自己学不到本领,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学本领,这个行为不好,要改正。”但是睿睿听到教师的提醒后,觉得教师是因为不喜欢他而责备他,于是委屈地大哭。教师对他进行哄劝,他哭得更大声,随手把旁边的学具材料打翻在地,并开始对教师打、踢、咬。这时,教师把他抱到班级走廊区域的“秘密小屋”,让睿睿通过哭喊、打沙包的方式发泄情绪,直到他情绪缓和下来,愿意安静地参与集体活动。在这个案例中,睿睿对教师也进行了敌意的攻击。

案例三:小俊,男,3岁7个月。班级的插塑玩具中,小俊喜欢玩乐高材料,并且钟爱蓝色。有一次在与同伴进行乐高插塑游戏的时候,因一粒蓝色的乐高而与同伴争抢。幼儿B说:“是我先拿到的,小俊抢了我的!”而小俊说:“就是我的!我喜欢它,它就是我的!”随即一把抢过幼儿B手上的蓝色积木,同时把幼儿B推开,还捶了一下幼儿B的胸口,幼儿B伤心地哭了。这个案例中,小俊对同伴进行了工具性的攻击。

案例四:泽泽,男,3岁4个月,喜欢搭积木,每次区域活动几乎都能在积木区看到他的影子。但有一次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有幼儿来向教师“告状”,说泽泽把他们的建构作品推翻了,他还将积木扔向其他幼儿。教师耐心地向泽泽询问原因,原来他在区域活动開始时去上了洗手间,来到建构区的时候发现搭建的幼儿有好几个,空间有些拥挤,他还想进去搭建。幼儿告诉他:“泽泽,这里太挤了,你去选其他区域吧!”泽泽笑着答应了,可是他突然双手一推,就把幼儿搭建的作品推翻,还拿起一块积木扔向同伴,之后笑嘻嘻地跑了。这个案例中,泽泽对同伴进行了工具性的攻击。

案例五:小宇,男,3岁半。平时与同伴交流甚少,在小宇的认知里,他的好朋友只有一个,就是城城。城城年龄偏大,即将4岁,所以各方面能力比其他同伴稍强,会照顾人,还会带小宇玩一些挑战类游戏,所以小宇很喜欢和城城一起玩。但是一次户外畅玩日活动,城城带其他同伴一起去戏水池玩打水仗,没有带小宇,小宇生气地抢过城城的水枪,用水枪喷城城,随后把水枪丢在地上。这个案例中,小宇对同伴进行了工具性的攻击。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第一,幼儿的攻击对象更多地集中在同伴而不是教师身上。第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集中在:①幼儿生气、愤怒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②在与同伴争抢物品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去攻击同伴。第三,幼儿的攻击性方式上,身体上的攻击多于言语上的攻击。

(三)观察结果的分析

首先,小班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年龄小,自我中心主义明显,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意愿。在幼儿园,同伴和教师是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但是教师对于幼儿而言是一种较权威的代表,所以幼儿较少会对教师表现出攻击性。

其次,小班幼儿意志水平较低,情绪不稳定,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在抢夺玩具或活动空间时,幼儿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

最后,小班幼儿语言发展尚不完善,不能通过语言交流来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小矛盾,所以就通过身体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小班幼儿的生理因素与认知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3~4岁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呈现出自我中心、直观性和非逻辑性,不能全面考虑问题。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只会从自身的角度和想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因为年龄小、想法不成熟、行为易冲动,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在与案例一小可妈妈沟通后,教师得知奶奶溺爱小可,只要是小可想要的东西,奶奶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小可得到,但是奶奶不经常与小可见面,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才会来与小可同住,所以不常见面的奶奶自然对小可疼爱有加,即使小可做错事情被批评而出现打人的行为时,只要他稍微哭得久一些,奶奶就会妥协。而爸爸不一样,他对小可非常严厉,小可打人后,爸爸会拿衣架打他。妈妈则是以讲道理的方式与小可沟通,安抚他的情绪,让他停止打人的行为。所以平时奶奶不在身边的时候,小可就会对妈妈比较依恋,这也是他早上入园哭闹不止的主要原因。奶奶的宠溺导致小可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奶奶没有很好地引导小可,从而使小可养成了攻击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小可同样用在同伴关系上,在幼儿园稍有不满意就对教师或者同伴实施攻击性行为或者把情绪发泄在一些物品上,这是因为家长没有特别强调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三)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处理方法也很重要。有些教师以自己对幼儿的喜好来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他们在面对自己喜爱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并没有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而是放任不管,这样会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歧视甚至冷嘲热讽,这样做不但对该幼儿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还会加剧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身上学会不良的情绪情感,如敌意、冷淡等,这些都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在案例一、案例二中,教师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班级区域提前设置了“秘密小屋”,这是一个专门让幼儿宣泄情绪的地方,幼儿可以哭喊,也可以捶打沙包,同時考虑到幼儿哭闹产生的噪声问题,教师把这个区域设置在走廊。

(四)模仿

小班幼儿很多行为是来自对外界的模仿和学习。一些家长脾气暴躁,遇到事情不听解释,不善于与幼儿交流,当幼儿做错事情时,采用训斥、打骂等方式来处理,这就为幼儿树立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对象。此外,家长如果对幼儿观看的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暴力行为会被幼儿模仿。

按照同伴的接纳程度可将幼儿分为四类:受欢迎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一般的幼儿。一般来说,被拒绝型幼儿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这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最为消极,稍有不如意就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去对待,久而久之,会让同伴越来越疏远他。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和适宜的教育非常重要。

四、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教师的积极指导

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评价幼儿。而应该以倾听者的身份,听幼儿讲述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想法和原因,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后,友善地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和道理告诉他们暴力攻击是不对的。面对幼儿对同伴进行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起引导作用,帮助和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教师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奖惩措施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二)在家园合作中规范幼儿的生活和交往行为

家园合作指家长和幼儿园彼此配合,相互沟通,相互建立起一种合作、融洽、互补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处处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情况,特别是有攻击性行为的情况,在发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应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幼儿为何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与家长讨论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帮助幼儿改正攻击性行为,这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和交往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不能因溺爱而对他的攻击性行为放任不管,要明确地告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帮助他改正,这样的做法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小班幼儿的移情训练

移情是一种可以分享他人感受,同情他人困境,对他人感情的感知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由于思维水平有限,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部分幼儿很难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教师可以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幼儿家庭教育生活和幼儿与他人交往三个途径来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对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亲子游戏中,幼儿扮演被挨打的角色,父母扮演打人的角色,让幼儿体会挨打的感受,并告诉幼儿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有利于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四)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

这个年龄段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社会交往经验不足,他们所能想到的解决事情的方法往往带有攻击性倾向,因此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可以进行榜样示范。

1.同伴榜样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可以在班上选出一些口语表达能力强又通情达理的幼儿跟他一起玩,鼓励这些幼儿主动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交朋友,以他们自身良好的行为帮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学会如何正确与他人交往,这是一种榜样的示范。

2.成人榜样

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幼儿犯错时,切忌通过体罚来解决问题。成人自身不要在幼儿面前出现攻击性行为,在面对问题时,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来处理,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言行能够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3.影视媒介中的人物榜样

影视媒介中的人物榜样也是幼儿的重要榜样,对于影视作品里面的积极榜样人物,要引导幼儿学习他们的精神,这对幼儿身心和行为举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宏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综合矫正策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2-114.

马金华 / 广西南宁市直属机关保育院,二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南宁 530023)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小班幼儿移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分析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